在馬山盛世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的火龍果基地,水肥一體化設備與補光設備開啟,現代化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火龍果的經濟效益。(喬利鄉政府供圖)
不久前,剛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的馬山縣,如何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關鍵時期,進一步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記者在馬山縣採訪時了解到,目前,該縣已創建以黑山羊、裏當雞、旱藕粉、金銀花等特色産業扶貧示範園79個,實現了75個貧困村産業園全覆蓋,“一村一品”特色産業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大大提升了農業産業化水準,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
不僅如此,該縣不少鄉鎮結合實際,探索出産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田間地頭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A 百姓富與産業興同頻共振
6月3日早上6時,在馬山縣喬利鄉喬利社區的盛世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火龍果基地,已經有不少工人開始了一天的辛勤勞作。
“農時不等人,種好了果才能多掙錢。”正在忙著給火龍果剪芽的村民何玉蓮説。
何玉蓮和一同在基地勞作的村民們所表現出的積極性,源自馬山縣盛世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採取的“反承包”制度——公司流轉土地、種植火龍果等經濟作物後,再以每畝每年2000元的價格將田間護理等工作承包給當地村民。
“我這邊提供技術和農資、確定産量指標,對增産增收的承包戶還另有獎勵。”盛世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蒙有勝介紹,目前已有40多位周邊村民以這種方式參與合作社的工作。這種方式權責清晰、收益可觀,村民特別是貧困戶的積極性空前提升。
對此,喬利鄉黨委書記覃仕貴認為:“讓群眾的利益與産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使扶貧産業增強內力。”
如今,盛世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朝著規模化産業化的方向良性發展,建立起了喬利果蔬産業示範區,共流轉土地達3020畝,種植沃柑、火龍果、桑葚、葡萄、葛根等果蔬,有果蔬大棚300個,還有1個年出欄肉豬1萬頭的生態養豬場。該合作社早在2017年8月就成為自治區四星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引領當地各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的創建,加速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馬山縣不少鄉村依託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將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與綜合示範村建設有機結合,重點開發建設一批效益好的農業項目,集中打造一批優質農産品示範基地,解決一批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增加經濟收入,形成農村脫貧與企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相互促進的格局。
B 讓扶貧産業更有發展後勁
“要發展靠得住、有後勁的扶貧産業,讓群眾摸得著眼前收益、看得見長遠利益。”喬利鄉鄉長陳國柱有自己的思考。為此,喬利鄉注重提升當地扶貧産業的競爭力。
位於該鄉三樂村的華銳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種植沃柑的1500畝基地屬於南寧市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紅旗湖柑橘産業示範區核心區,也是東風公司馬山沃柑産業扶貧基地。有東風公司幫扶推介公司的産品,優勢明顯,2019年度總産值2600多萬元。
當地並沒有滿足於在該企業帶動下産業發展取得的成績,還鼓勵和扶持企業于2019年底建成4200立方米的冷凍庫和5000平方米的水果包裝一體化廠房,進一步挖掘沃柑等農副産品附加值,延伸産業鏈。
華銳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羅永翔告訴記者,如今,種植沃柑的基地年吸收貧困勞動力1.2萬多人次,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72戶參與種植經營,吸納57戶建檔立卡扶貧戶小額信貸注資。同時,基地還吸納周邊6個村(社區)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520萬元,每年為每個村(社區)級集體經濟創收6萬元。
如今的喬利鄉擁有沃柑、甘蔗、蔬菜、水稻、玉米等萬畝級産業,種養一體化循環經濟産業逐漸成型,推動當地三産融合、産村融合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資金入股的幾家龍頭企業輻射全鄉130多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活力競相迸發,已成為當地産業扶貧的“生力軍”。
正是依託強大的産業基礎支撐,繼2018年底在全縣率先實現所有貧困村摘帽後,喬利鄉今年第一季度又在全縣率先實現了11個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全部達5萬元以上目標任務。
在馬山,當地發展産業以幫扶群眾發展生産為重點,突出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造血”式幫扶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脫貧,同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産業化、統籌城鄉發展、鄉村振興等有機結合,迎來了可喜的發展局面。
C 從源頭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有了靠譜的扶貧産業,還要有靠譜的參與者。
在發展優勢産業的同時,馬山縣因地制宜,通過宣講政策、教育群眾等方式,幫助貧困戶找準定位、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從源頭上激發産業扶貧的內生動力。
夜幕降臨,古寨瑤族鄉古棠村的“流動夜校”再度開講,村民們圍坐在第一書記黃鐵生身邊,了解新的惠農政策,學習種養技術。目前,古寨瑤族鄉已組建“新時代流動夜校”46個,市縣鄉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幹部、共産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創業致富帶頭人等紛紛“開麥”,以通俗生動的語言講述扶貧故事,深受各族群眾歡迎。
在加方鄉龍開村,該縣科技特派員張文明、第一書記毛鑫當起了臨時教員,手把手教村民開直播、講“帶貨”,向互聯網上的消費者們推銷玉米、黑豆、黑山羊和金銀花等當地農特産品。看到第一書記首度“試播”就引來了7000多人次觀看、獲得了57個訂單,在場的貧困戶躍躍欲試。
觀念轉變了、技能提高了,有了知識技術武裝頭腦的群眾,參與産業發展的積極性更高了,馬山的産業扶貧也變得更有動力、更有前景。(廣西日報記者 喬曉瑩 通訊員 黃慧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