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融水苗族自治縣同練瑤族鄉“巧手助脫貧”民族刺繡技能培訓班舉行作品展示活動。本次培訓班于6月30日開班,來自瑤、苗、侗、水、壯等少數民族村寨的1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婦女參加了為期10天的培訓學習。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位於廣西北部,雲貴高原苗嶺山地向東延伸的部分;地勢中部高四週低,中西部和西南部為中山地區,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7座;“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佔土地面積高達85.48%——這是融水苗族自治縣艱險的自然環境。
但是,山高路遠,阻擋不了融水各族人民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步伐。
“我們要咬定目標全力攻堅,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各項工作,堅決如期高品質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融水苗族自治縣主要領導説。
易地搬遷
致富之路風帆揚
在融水縣城4A級景區老君洞和3A級景區老子山之間,新建成一個小區。6月18日,“千名記者一線行”的記者看到,小區入口處,高大的苗族特色牌坊上,鐫刻著“苗家小鎮”4個大字。小區裏道路寬敞整潔,孩子在滑梯上玩耍,老人在陰涼處乘涼,商鋪小店人來人往,一派和諧融洽的情景。
初到小區的客人也許想不到,這樣的一個現代小區裏,6670名住戶都是“從山上搬下來”的貧困戶。“小區佔地230畝,2017年建成,共有32棟1668套安置房,安置的搬遷戶全部是來自全縣20個鄉鎮160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融水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説,小區配套有商店、衛生所、小學、幼兒園等設施,整體功能完善。
2018年從洞頭鎮甲朵村高埂屯搬到小區居住的韋凱婷,憑著高中文化水準,在小區綜合服務中心找到工作。“這是小區開發的扶貧公益性崗位,每月有1500元的工資,”她説,丈夫在融水縣城打工,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夫妻倆都有穩定的收入,生活安定。
在另外一個縣城安置點“苗美家園”小區,從紅水鄉芝東村芝東屯搬出來的門梅東,在小區的微市場租了一個攤位,擺賣豬肉、青菜,還有自家加工的食品等。“現在還不收租金,旁邊的攤位還沒人,我可以多擺點。”她説,顧客都是小區裏居民,生意還不錯,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純收入。她的丈夫幹裝修,在小區裏就能接到不少活。
要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必須保證“一戶一人就業”。“苗家小鎮”社區負責人介紹,2018年6月社區成立了黨支部,在縣相關部門和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志願者的幫助下,開發了87個扶貧公益性崗位。此外,電子加工公司及返鄉人員創辦電腦繡花項目等3家企業,相繼入駐社區扶貧車間,解決200多名居民就業問題。此外,粵桂扶貧産業園竹木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也扶持帶動一批搬遷對象就業。
融水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該縣列入國家統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共12個,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6萬多人,佔全縣貧困人口的11.8%。縣城設3個點,安置3159戶1.28萬多人,佔94%;鄉村設9個點,安置184戶818人,佔5.6%。今後將繼續加大後續扶持力度,辦好“微車間”“微田園”“微市場”,採取多種方式創建就業基地,促進易地搬遷戶就近就地就業,實現穩定脫貧。
産業發展
思路清晰“打好牌”
從融水縣城驅車約4個小時,就到了位於莽莽群山中的拱洞鄉。
拱洞鄉距離縣城115公里,全鄉11個行政村均為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9個、極度貧困村1個。2015年底經過精準識別,貧困發生率達51.8%,佔全縣貧困人口的12%。到如今,還有6個貧困村未摘帽,貧困發生率降為3.04%。
從過半人口是貧困戶,到現在每百人只有3名貧困人口,這個交通不便的貧困地區,靠什麼在幾年間打了翻身仗?答案是:靠山吃山。
拱洞鄉所在的群山,就是一個寶庫。“‘山上茶牛羊、田裏稻魚螺’,不但能解決溫飽問題,還能脫貧致富。”該鄉鄉長梁太堅説,産業發展思路清晰了,貧困就不再是“攔路虎”。
返鄉青年滾榮清,用事實生動地闡述了“靠山吃山”的道理。2016年,滾榮清回鄉創立公司,建立200畝田螺養殖基地。2018年,公司與柳州企業合作,在全鄉帶動農戶發展田螺養殖,並與農戶簽訂購銷協議,負責收購及銷售田螺。至今,基地已形成主養區、體驗區、套養區、放養區共900畝的規模。去年公司創收200多萬元,今年創收已達到370萬元。目前有68戶貧困戶在公司上班,固定工每人每月工資3000元,臨時工每人每天150元。2019年,滾榮清在另外11個鄉鎮合作推廣田螺養殖,總面積達到1.2萬畝,今年計劃達到1.8萬畝。
“僅收購田螺這一項,今年以來滾榮清的公司就為全縣4223戶貧困戶增加收入219萬元。”梁太堅説。
山好水好空氣好,高山地區産出的農作物、家禽家畜品質優良,如今路通各村屯,産品銷路不再愁,加上駐村第一書記與城市企事業單位聯絡,當地特産常常供不應求。拱洞鄉高武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傑來自柳州市一家大公司,他説:“高武村産的大米好,稻穀還沒收,大米就被訂購一空。”
同樣,香粉鄉中坪村産的木耳也很俏銷。駐村第一書記馬克華説,柳州螺螄粉生産企業需要大量木耳,即使是在市場零售,融水産的木耳也很吃香。今年3月,中坪村建成一個粵桂扶貧産業食用菌種植聯種聯建示範基地,已種植20萬棒黑木耳食用菌,整個基地預計年産食用菌25噸,年産值約100萬元。按照以往種植經驗計算效益,一年下來,每戶未脫貧戶將有四五千元純收入。
手中有好牌,就要打得好、打出精彩。融水的山山水水,孕育著勤勞的各族群眾,也生産出豐富多樣的特色産品。如今,這些産品正源源不斷地走出苗山、走向四面八方,為群眾帶來了豐厚的收入和無限希望。
電商助力
特色産品銷路暢
近幾年來,為了讓土特産走出苗山,助力群眾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融水做足了功夫,建起了四通八達的電商網絡。
6月19日,在“粽情苗鄉”活動開幕式上,幾位廚師用50公斤香糯米、25公斤板栗、一頭香豬、10隻雞、10隻鴨等20多種食材,包成重達294公斤的大粽子。“用土特産包這個大粽子,希望以此打響品牌,讓更多人了解、愛上融水特産,拓寬扶貧産品銷路。”融水電商公共服務中心主任蒙可暢説。
在第一期電商産品品牌培育工作中,該縣重點圍繞大宗土特産開展網絡行銷標準化體系建設,帶動一批相關企業標準化建設。
據介紹,目前全縣有160家企業採用電子商務形式進行網絡銷售,已進入電商協會企業60家,進駐電商服務中心經營主體10家,圍繞打造農副土特産品、構建電商産業帶,建設了2000平方米的電商中心産業園,集平臺搭建、行銷推廣、電商孵化、倉儲物流等功能于一體。同時,初步建立起面向全縣的交通、物流、倉儲網絡體系:全縣198個行政村水泥路和網絡寬頻已實現村村通,有物流快遞公司27家,農資(家)店390家,日用品、農資配送2家,能滿足電子商務的配送需求。另外,建立了150家樂村淘網點,縣郵政局在各鄉鎮建成了96家網點,阿裡巴巴建起農村淘寶店39家,縣農業農村局在各鄉鎮建成了198家益農信息社,覆蓋率為100%。
據該縣一名負責人介紹,去年融水電商銷售額達8000萬元以上,僅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就已進駐38家企業,帶動1000多戶貧困戶脫貧。今年以來,該中心線上銷售額4000萬元,已與去年全年銷售額持平。
通過電商助力,融水的土特産銷售已駛上“高速路”。該縣領導説,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將繼續補短板、強弱項,夯實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基礎,讓群眾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廣西日報記者 覃偉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