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    輿情智庫
蠶繭變銀絲 農民變工人
2020-07-16 17:31:40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劉洋責編:路晶森

  經過高溫蒸煮和反復刷洗,雪白的蠶繭被拈出絲頭,隨著流水作業,又被層層抽出細細的絲線,10條摞成一根銀絲,在這裡務工的農民變成了産業工人。

  桂平市大洋鎮石步村以前主要種植玉米、花生等傳統作物,經濟效益較差。近年引進的蠶絲生産和加工業,使當地60多名村民搖身變成蠶業工人,其中有貧困戶27人。

  7月7日,“千名記者一線行”來到位於石步村的廣西桑海絲業有限公司扶貧車間,目睹了這個行業為當地脫貧攻堅和産業發展帶來的變化。

  以為車間裏會有異味,沒想到進去後聞到的卻是絲絲清香。公司負責人陸仕源説:“常年在這裡工作,皮膚會變得越來越好,這是長期接觸蠶繭的結果。”

  正在車間勞作的貧困戶陳竹蓮因學致貧,這幾年將自家4畝多土地流轉給公司種桑葉,每畝租金600元,年收入2500多元;自己常年在車間務工,月收入2300元,年收入2.5萬元左右。“每天工作8個小時,每天公司包早餐和中餐,還能照顧家裏,比外出務工強多了。”他説。

  駐村第一書記莫邪介紹,桑海絲業公司集桑苗培育銷售、蠶蟲培育養殖生産銷售、蠶絲生産加工及蠶桑種植、蠶絲生産加工科技培訓服務於一體,因其吸納的貧困人員較多,2018年6月掛牌成立就業扶貧車間,2019年帶動就業63人,其中貧困戶27人。

  該扶貧車間現有4組自動繅絲生産線,年生産100噸白廠絲。“3000平方米桑蠶上簇,人工操作需6個人工作3小時,而生産線只需1人工作1小時。投喂7500公斤至1萬公斤的桑葉,1台機器只需1天,1人一批次養蠶40張沒有問題。”目前,該公司已成為桑蠶種養、蠶繭加工企業、農業技術推廣企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效果明顯。

  貧困戶陸旭芝就是公司帶動起來的養蠶戶,當天他正張羅著今年上半年最後一批蠶寶寶的喂食。他2016年開始養蠶,每批2張,每年有8批,他一年養蠶的收入有2.4萬元。另外他還通過養雞1000多羽,獲得産業獎補。

  目前,桑海絲業公司在石步村發展500多畝桑地,120多戶農戶獲得租金收入,其中貧困家庭42戶。同時石步村將村集體經濟30萬元投入該公司,約定每年公司按8%支付收益,為此村集體每年有2.4萬元固定收入。

  目前,該公司正在推進1000畝桑蠶規模化集約化示範基地建設,主要是實施桑蠶機械化、自動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及生産高品質桑蠶絲,逐步實現桑園立體化發展,最終發展為以桑蠶為主體的生態農業交流平臺。(廣西日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劉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