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耿 通訊員 伍 麗
古樸苗村、小橋流水、山歌油茶、樹茂花香……8月16日,風景如畫的資源縣兩水苗族鄉塘洞村,吸引了各地的遊客前來。“現在我們在村裏也有錢掙,完成收割後不用再外出打工了。”塘洞村村民劉良秀説。閒時她與鄰居一起唱著苗歌打著油茶,招待來感受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的遊客。
資源縣車田、兩水、河口3個少數民族鄉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牢固樹立“兩山”理念,走上以“旅遊+”助力苗、瑤族群眾脫貧致富路子,輻射帶動民宿、餐飲業、種養産業發展和貧困戶就業創業,旅遊産業對少數民族群眾脫貧的貢獻率達38.69%,奏響了“美麗經濟”助推少數民族地區脫貧的樂章。截至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苗、瑤族等少數民族貧困戶1.14萬人實現1.13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底的16.03%降至2019年底的0.21%。
A
帶動: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通過旅遊項目開發,解決貧困戶就近就業問題,實現利益共享,帶動共同脫貧致富,是旅遊産業發展帶來最直接的改變。
五排河起始資源縣車田,過兩水、出河口,一路奔流匯入珠江。如今,這條哺育了近7萬各族群眾的母親河,隨著國際漂流賽的舉辦而蜚聲中外,成了國際漂流協會認證的“世界最美漂流基地”。
“我打小在五排河畔長大,之前在五排河旅遊公司做船工,現在應聘應急安全管理員,收入高了,工作更穩定了。”兩水苗族鄉脫貧戶劉軍伍説。
“現在最多的一天發船120多艘。”看準商機在五排河漂流返程中途籌建“煙竹汽車營地”的村民康桂福説,“汽車營地與五排河漂流形成優勢互補,使遊客的吃住行玩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康桂福4年前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在公司就業和個人的努力,去年脫貧摘帽。像他這樣的貧困戶,整個公司有幾十戶,都是五排河沿岸車田、兩水的苗、瑤等少數民族群眾,分別從事船工、售票、安全管理等不同的工作。工作之餘,他們大力發展種養産業,還加入了番茄、辣椒等種植合作社,目前都已脫貧摘帽。
B
輻射:農産品搭上順風車
越來越紅火的旅遊産業帶動當地其他産業特別是種養産業快速發展。
“旅遊火了,外面來的遊客就很多。”河口瑤族鄉蔥坪村坪水屯脫貧戶曹玉珍一邊打油茶一邊開心地説,“在家養土雞,摘茶葉,再整理幾間空房接待外來遊客,比外出務工強多了”。
從2018年開始,河口瑤族鄉舉辦以“聞茶鄉·品坪水·助脫貧”為主題的採茶節,邀請四方嘉賓前來賞古樹、品古茶。通過舉辦採茶節,推進“特色産業+文化+旅遊+互聯網”融合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打造以坪水屯為代表的“山清水秀、休閒農家”旅遊品牌,推動坪水屯由賣農産品到賣風景、賣文化,並成功打造為資源縣瑤族特色文化鄉村旅遊示範點。同時,該鄉通過線上直播、製作VR全景地圖等創新手段,進一步強化品牌的宣傳推廣,讓瑤鄉風情搭上“互聯網+”的翅膀傳播四海。
紅色旅遊資源豐富的兩水苗族鄉以塘洞村為示範點,在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的同時,引導少數民族群眾發展食用菌種植、竹山雞養殖、農特産品深加工、民宿等産業,形成“紅色旅遊+綠色産業”發展模式。“以前養的土雞土鴨都賣不出去,現在來村裏旅遊的人多了,銷路不用愁,收入也增加了。”塘洞村的陳理梅依託村裏發展的紅色旅遊産業實現脫貧。
C
升級:賣産品變為賣體驗
旅遊産業本身也向精細化、高端化發展,體驗式旅遊成為旅遊産業新熱點。
“來之前,我們挑選了好多地方,石山底屯山水環抱,有層層疊疊的小野花、叢叢簇簇的球蓋菇,很適合帶著小朋友感受一下農村生活的樂趣。”帶著家人從桂林專程來採摘大球蓋菇的王先生説。
車田苗族鄉石山底種養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蘭永忠説:“今年我們種植大球蓋菇,發展的不僅是特色種植産業,更是打造一片充滿趣味的生活樂土。許多遊客過來後,説我們採摘、用餐、休閒、住宿各式體驗感都是滿分。”該鄉通過粵桂扶貧協作資金打造車田扶貧産業園食用菌種植加工基地,發展農家樂旅遊與觀光農業,讓特色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該鄉在房前屋後的瓜棚豆架、田間地頭種植新鮮蔬菜、養殖土味禽類,打造“苗家菜園”,為遊客提供了天然綠色食材,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採摘品嘗,同時又滿足了遊客對飲食健康營養的追求和對悠閒田園生活的嚮往。“原汁原味的土特産很吸引人,但吸引力更大的是這種可以放空、發呆的‘低壓’生活方式。”遊客林娟説。
在發揮生態優勢的同時,資源縣還注重傳承“民族韻味”特色品牌。該縣在苗族尼吶呢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成立了首個瑤寨傳承刺繡基地,開發出少數民族地區農副産品、工藝品和民族服飾刺繡等産品,讓遊客實現了“觀賞、體驗、融入”的個性化旅遊産品。
據資源縣旅遊部門負責人介紹,2019年全縣旅遊接待總人數達7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25%;旅遊總消費達75億元,同比增長25%。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