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天韻 實習生 黃韻彤 陳思萌 文/圖
説起水塔腳,不同年代的人對它有著不同的情感,它曾是南寧歷史不可磨滅的城市記憶。如今,南寧啟動“三街兩巷”二期改造工程,水塔腳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引發社會關注。
1 “最高臺”,水塔的地基
一個金秋的週末,南寧新華街人來人往,繁華依舊。新華街拐角處,83歲的水塔腳,被圍在鐵柵欄裏,周邊是一些已被拆除的舊民房、店舖零亂的斷壁殘垣。老水塔仍然挺立在藍天白雲下,仿佛訴説著悠悠往事。
不少老南寧人提起水塔腳,知道水塔腳下喧囂市井的煙火氣,知道它是老南寧人心目中的“埃菲爾鐵塔”,更知道它是老南寧人心目中的“鄉愁”,卻鮮少人知道,它是一座建立在南寧歷史遺址——“最高臺”上的水塔。
據《南寧府志》記載:“最高臺在城西北,地勢突兀,俯視一城。傳係梯雲閣舊址。明同知張貫改建,更名兵備,徐涌增修,有記。”最高臺由明代南寧府同知正五品文官張貫建造,上有亭臺樓。登此最高處,邕江、象嶺一覽無余。被貶謫南寧的明朝御史董傳策曾多次登高望遠,留下傳誦至今的詩作:“重陽又上最高臺,遊子他鄉幾度來。萬里未逢秋菊放,一樽聊對五雲開。青峰陣裏孤亭矗,白鷺洲前二水回。漫倚西風懷百感,故人今日暫追陪。”字裏行間,依稀能窺見最高臺昔年的遊人登高望遠、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盛況。
70多歲的陳建昭老人,曾從事經濟工作,在水塔腳附近生活工作了40餘年,退休後大部分精力放在南寧史料整理工作上。提及水塔腳,陳建昭如同推開了記憶閘門: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修建“宋城”,就圍繞最高臺築成。清宣統年間,在城內緊貼著西北城墻的墻根被人們踩出一條泥路,十分狹窄,靠近水塔腳那段因擺賣雞鴨而得其名“賣雞巷”。後來小路越踩越長,人們便將“賣雞巷”取名“新沙街”。1931年,“新沙街”改名“新華街”,從此延用至今。“上世紀60年代後期房産局大院(新華書店對面)搞基建,還挖出城墻基石呢。”
1934年,廣西省政府撥款在最高臺上建了這座半球形儲水罐,1937年開始供水。
“這座大水塔,還是洋傢夥,”陳建昭回憶道,這全鋼結構、塔高35.1米、容積300立方米的水塔,是南寧自來水廠向香港德國西門子洋行訂購的。水塔一建立,就解決了民生路、興寧路、解放路和當陽街一帶萬餘人的供水問題。久而久之,南寧人習慣將新華街水塔所在地稱作“水塔腳”。從此,“水塔腳”成為南寧人心目中的鄉愁。
“建立在最高臺的水塔,和當時的望火樓算是南寧最高建築了。民間曾流行一句比喻小孩子快長快大的口頭禪:阿弟嘅頭高過望火樓,阿弟嘅腳長過水塔腳。”陳建昭對兒時的往事仍記得很清楚。
“那時南寧很小,在市中心每個角落都能一眼看到這座高高的黑傢夥,因此水塔就成為市民們各種方位的比照物,無論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只要迷路就找高高的水塔,準沒錯。”
“小時我和小夥伴們攀爬過,爬到七八個臺階就兩腿打擺子,”陳建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滿臉褶子都是笑意,“那時小小的我,看著高高的水塔,犯愁地想,這大傢夥萬一漏水怎麼辦?這麼高的地方怎麼上去修補啊?”
“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水塔好像是身邊的一樣東西。見時不覺得,離開了似乎身邊少了一樣東西。”相伴著水塔幾十年的陳建昭搬離時有些不捨。
從小在南寧長大、現在外地讀大學的“90後”女生劉彥均,正利用假期帶北方同學來水塔腳參觀老水塔,“很久沒回來了,變化真大呀。”劉彥均小時候住在星湖路,“媽媽常帶我來這裡講水塔腳的故事。”水塔腳在老南寧人心裏像是收藏品,時不時拿出來向後輩們炫耀炫耀。
隨著時代的發展,曾在南寧人平日生活中佔重要之地的水塔走入了歷史,于1965年停止使用。
2 煙火氣,水塔腳的市井
如果要問南寧人哪條街道最能反映老百姓的市井生活,那一定非水塔腳莫屬。大凡老南寧人聊起水塔腳,無一不眉飛色舞。
記者在新華街隨意採訪市民,都是對水塔腳滿滿的記憶。正逢週末,離水塔腳幾步之遙的清真飯店人滿為患。60多歲的梁姓老人告訴記者説:“我打小就在水塔腳這一帶長大,儘管搬走數年了,但會時不時回來嘗嘗清真米粉的純正味道,感覺記憶又回來了。”他説,那時的時光過得很慢,鄰居相處也很親,“像個大家庭”。年幼的他不諳世事艱難,常常挑個水半天都回不了家。那時水站在他和小夥伴眼裏是開心樂園,累了渴了,舀起桶裏的涼水往嘴裏灌。“水塔腳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很近。”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仍相約在水塔腳,或閒談人生,或互訴情深。“當時的民生路建了許多電影院,民族電影院、中華電影院、紅星電影院、朝陽劇院……”談到電影,40來歲的民生街道辦主任李玉玲眼裏放光:“小時候特別喜歡和爸爸媽媽去朝陽劇場、中華電影院看戲看電影,那真是幸福時刻。”她至今還記得當時放電影的盛況,“一有新的電影上映,民生路就像過節一樣,黑壓壓擠滿了來看電影的人。”
相對電影,李玉玲對水塔腳的美食更是記憶猶新,不假思索就扳著手指數起來:裹上一層黃豆粉的馬打滾、新生園冰室的沙琪瑪和冰水,“對!還有改革開放初期金獅巷的麵包店。”李玉玲吧嗒著嘴,仿佛空氣中瀰漫著麵包醇厚的香味。她説:“現在啥好吃的都能吃到,但是水塔腳的煙火氣真的讓人難以忘卻。”
“如果説文化遺産和文物是一座城市的骨架,那歷史建築就是這座城市的血肉。”提起水塔腳新華街,“整條街每一座建築,都有歷史的印記和特有的故事。”陳建昭如數家珍地説起來:與老水塔相鄰的清真寺,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在三坊街創建。康熙年間(1717年)改建於現址,並經多次修葺重建。“記得小時候,回族人在這兒辦婚嫁喪葬,隆重儀式常常引起市民的圍觀。”
南寧還有一些與水塔腳有關的歷史人文趣事,同樣承載著南寧水塔腳記憶。清末邕寧一等郵局、民初的廣西郵務管理局都分佈在水塔腳新華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市最大的報刊門市部、最早的集郵市場也集中在這裡,曾經是南寧人獨有的記憶。“拾級而上至郵局門口,聚集了一撥又一撥集郵愛好者,天天門庭若市。”
“水塔腳旁的中醫院是藏龍臥虎的好地方。”陳建昭回憶起當年紅極一時的黃道存、曹思秋、陳魯伍、羅皇中等老中醫,“他們的名字在南寧人心目中如雷貫耳,拿現代話來説,就是圈粉無數,人走到哪求醫的人追到哪,比現在的追星族厲害多了。”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如今,南寧老城區保存下來的歷史遺存已鳳毛麟角,水塔腳一帶尚有跡可循。為了保留住這些珍貴的城市印跡,南寧市政府啟動“老南寧·三街兩巷”項目,未來的水塔腳將“蝶變”成水塔廣場。
3 變身,重現水塔腳風采
在水塔腳周邊推土機的轟隆隆聲中,記者目之所及,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通向當陽街的沿街鋪面,正在進行翻新,穿衣戴帽,透過縱橫交錯的架子,一座富有民國式韻味的嶺南風格騎樓已初見雛形:青磚、青瓦、清水墻、青石地面……
在“老南寧·三街兩巷”項目辦公室,記者在規劃圖上看到,東至朝陽路、南至民族大道——江北大道、西至水街、北至人民中路的圍合區域,總面積為38.5公頃。其中,“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12.7公頃。“這次調整的重點是民生路、當陽街、民族大道、興寧路所圍合的核心片區。明年初,民生路南側片區、水塔腳片區和解放路片區將以青磚黛瓦的明代建築風格展現,改造為復古的建築群,打造成老南寧特色文化的歷史體驗街區、南寧市文化旅遊新名片,進一步壯大當地旅遊産業,惠及更多百姓。”項目建築規劃方面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水塔腳作為老南寧的歷史文化符號,它的變化就是南寧變化的縮影。政府能重視並好好利用起來,將歷史文化價值最大化,是深得民心的。”陳建昭欣慰地告訴記者,他心裏有個願望,盼著水塔腳能重現繁華。
如今,老水塔即將迎來新生,重新煥發活力,再次見證南寧這片崛起的發展熱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