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克難攻堅 造福人民 ——2020年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2020-12-08 09:38:51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唐志強責編:趙瀅溪

  本報記者 王艷群 通訊員 蘇鵬霽

  今年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適應複雜嚴峻的形勢,堅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穩中求進,逆勢而上,全面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全區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靶心準:

  精準發力穩經濟保民生

  11月20日,融水、三江、那坡、樂業、隆林、羅城、都安和大化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區剩餘660個貧困村、2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剩餘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今年以來,針對疫情帶來的困難和挑戰,自治區黨委、政府要求各級各部門靶心不變、力度不減,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目標任務,突破重重阻力,攻克難中之難,如期高品質完成“十三五”脫貧目標。

  一年來,我區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穩步推進,取得了新成效,全面共享“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病有所醫”的美好生活。截至10月底,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無失學輟學學生,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無失學輟學學生,實現了動態“雙清零”目標,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5%;全區符合參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100%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並享受參保個人繳費補貼;全區貧困戶已全部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

  聚焦“看病貴”,醫保部門向醫藥招採改革領域“最難啃的骨頭”開刀,全力抓好藥品耗材集中採購成果落地。第一批藥品集團採購的23個通用藥品較廣西現行釆購價平均降幅為41.56%,單品種最大降幅為87.62%,此項工作預計可減少群眾用藥負擔4.65億元。通過全面實施“村醫通”工程,打通待遇保障“最後一公里”,讓貧困患者“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成為現實。截至10月底,全區已安裝14887台“村醫通”設備,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就醫便捷服務。

  今年我區退休人員人均基本養老金再漲5%,每人每月增加基本養老金46元;失業保險保障範圍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險金髮放標準上調,最低標準提高至最低工資標準一類的90%;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新增30元,每人每年不低於550元;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供養親屬撫恤金和工傷保險基金補差待遇,較往年都有所提高……

  疫情暴發以來,為力爭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廣西出臺《關於支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以及助企復工、春耕備耕、提振消費等30條具體舉措,抓住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精準發力,穩住了經濟發展大局。

  全區經濟運行持續向穩向好,經濟增長步伐加快。前三季度全區生産總值15999.0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6元,同比名義增長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名義增長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1元,名義增長7.9%,實際增長3.1%。

  “六穩”“六保”任務落實成效持續顯現。全區經濟繼續呈現穩步復蘇態勢,工業、服務業、消費、投資等主要指標保持回升態勢,就業民生保障有力。1—10月,全區財政收入2474.67億元,城鎮新增就業30.7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人數82.67萬人。

  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全區固定資産投資保持穩步回升態勢,1—10月同比增長3.1%。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0.4%;製造業投資加快恢復,增長4.8%;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23.9%。

  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全區消費品市場持續回暖。1—10月,部分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持續改善,生活消費商品保持增長,糧油食品類、飲料類、煙酒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5.1%、5.1%和4.8%。汽車類零售額連續3個月增長,8月增長6.7%、9月增長12.8%、10月增長6.5%。

  活力增:

  確保品質促發展保成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放在首位來強調,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這一年,我區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發展方向,聚焦重點,補齊短板,夯實基礎,進一步改革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著力破解科研、産業“兩張皮”問題,不斷推進科技創新領域邁上新臺階。

  今年,全區開展科技創新支撐産業高品質發展行動成效顯著。2018年11月,我區啟動“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以來,匯聚創新資源,加大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激發創新活力,提前超額完成總體任務指標。截至今年10月31日,實施重大專項項目115項,總投資超95億元,自治區本級財政資助經費超13億元,突破127項重大技術。

  現代特色農業建設正邁向高品質發展快車道。前三季度,全區第一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增幅排全國第七位;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有望突破5500億元,增加值增長5%左右。

  全域旅遊工作穩步推進。截至11月,全區已成功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32個、自治區級全域旅遊示範區20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7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281家、廣西生態旅遊示範區85家,自治區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263個,廣西星級鄉村旅遊區(農家樂)總量突破1000家。前三季度,全區鄉村旅遊接待遊客約1.78億人次,消費約1173.48億元。

  積極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1—10月,全區由稅務部門徵收的稅收和非稅收入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69.21億元。開展降低北部灣港口仲介服務收費專項整治,累計減輕企業負擔9523萬元。前三季度,全區新設立企業62.1萬戶,同比增長38.3%,增速位居全國第三。

  跨境貿易便利度不斷提高。廣西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關檢融合系統申報率達100%,進出口環節驗核監管證件從86種減至46種,無紙化申報率99.97%,所有進出口環節監管已實施聯網核查。1—10月,廣西口岸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為8.05小時,較2019年壓縮38.46%;出口整體通關時間為0.83小時,同比壓縮45.03%。前三季度,廣西口岸進口整體通關時間全國排名首位。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是各個部門的努力方向,“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一網通辦”服務能力大為提升,網上可辦事率達90%以上。全區市、縣兩級設置“一窗”1381個,工程建設項目、企業開辦、不動産登記等重點領域已實現“一窗受理”全覆蓋,企業和群眾只到“一扇窗”,就能辦“百家事”;對全區5708項事項實施“同城通辦”,推動玉林、梧州、欽州、桂林、賀州等市與廣東茂名、肇慶、雲浮、湛江、江門等市實施“跨省通辦”。自治區、市、縣三級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承諾提速率均超過50%,“最多跑一次”比例達到99.5%。

  信心足:

  擴大開放促合作提水準

  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不斷深化改革,才能最大限度釋放發展的動能。這一年,自治區堅持把擴大開放作為推進發展的根本出路,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準不斷提高。

  11月30日,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南寧閉幕。本屆東博會共組織簽訂國際、國內投資合作項目86個,總投資額超2600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簽約額最大項目達820億元,落地廣西。這是東博會以來簽約的單體投資最大的合作項目。廣西作為“一帶一路”交匯對接和陸海統籌重要節點,在對外開放的新格局裏,贏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提升經貿合作,加快地區經濟全面復蘇,為廣西近年來正在推進的沿邊經濟帶建設增添了發展動力。今年,廣西面向東盟開放合作不斷深化,在推動與東盟經貿合作等領域已有不少生動實踐,沿邊經濟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突飛猛進。1—10月簽約的央企、民企、灣企等“三企入桂”項目超過2000個,總投資近3萬億元,防城港生態鋁工業基地、恒大新能源汽車廣西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通道産業集聚能力不斷增強;南寧臨空經濟區、南寧國際鐵路港、柳州鐵路港等通道樞紐加快建設,樞紐經濟初具規模。

  1—10月,北部灣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02.4萬標箱、增長35.1%,增速始終保持在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前列。開工建設的全國首個海鐵聯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防城港赤沙2號30萬噸級碼頭等深水泊位,進一步夯實了北部灣門戶港發展基礎。隨著欽州港東航道擴建二期工程的正式竣工,欽州港正式通航10萬噸級集裝箱船,標誌著北部灣港正式進入1萬標箱大船時代。目前北部灣港已開通集裝箱班輪航線52條,實現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通航。

  自2017年9月海鐵聯運班列首個常態化運行班列開行以來,我區至今已開通渝桂、川桂、滇桂、黔桂、隴桂、陜桂6條海鐵聯運班列線路,1—10月累計開行3655列,同比增長113%。西部地區經廣西陸路口岸至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等中南半島國家的跨境公路班車線路常態化開行,1—10月友誼關口岸進出口貨運量262.86萬噸,同比增長13.08%。中越(南寧—河內)跨境直通班列自2019年8月起實現每週三班常態化開行,1—10月累計開行127列,同比增長63%。

  前三季度 全區生産總值15999.07億元同比增長2%

  第十七屆東博會 簽約項目86個總投資超2600億元創歷史新高

  前三季度 新設企業62.1萬戶同比增長38.3%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