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龍圩區:冬閒田養殖 稻漁雙豐收
本報梧州訊 (記者/梁乾勝 實習生/管苛 通訊員/朱慧倩)1月15日,梧州市龍圩區稻漁種養示範基地裏,村民正在開挖魚溝。
“田還是那塊田,現在種田理念卻不斷更新升級。”龍圩區稻漁種養示範基地負責人蔣田忠説,以往水稻收割後,水田就閒置起來,現在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進行水田養殖,去年新增純收入21萬元,現實現稻漁雙豐收。
這是龍圩區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産業帶來的新希望。近年來,該區依託資源優勢,將稻漁生態綜合種養納入特色産業發展佈局,大力推進高標準集中連片稻螺、稻魚示範基地建設,打造綜合種養、農旅休閒為一體的産業發展模式,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效果。
目前,龍圩區的稻漁養殖面積達到3000多畝,産值3000萬元,稻漁綜合種養已成為當地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特色富民産業。
“公司+院士工作站”。該區注重外引內聯,重點引進農業龍頭企業,聯合桂建芳院士、包振民院士打造廣西首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稻漁種養工作站。依託“公司+院士工作站”技術優勢,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稻田一年多造、反季節養殖、冬閒田養殖等模式,建成320畝稻漁生態種養示範基地,該基地也是廣西水産科學院建設的示範基地,年畝産幹谷900公斤、田螺750公斤、禾花魚125公斤,年畝産值達1.92萬元,年純收入達1.12萬元,實現每畝“千斤糧萬元田”的高效增收目標,“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得到體現。該模式入選“廣西稻漁生態綜合種養十大模式”。
“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以前種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由於比較效益偏低,少數地方出現農民不願種田、土地撂荒的現象。該區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立8家稻漁(螺)生態綜合種養專業合作社。針對貧困戶有土地無勞力、有勞力無技術、無勞力無技術等不同特點,分類施策,引導農戶租賃土地給公司,或將土地、資金、勞務等入股合作社,帶動農戶563戶每年增收5000多元。
“綠色發展+網紅打卡地”。該區稻漁種養示範基地建成“唸唸目望”休閒農業旅遊觀光區,並致力打造為“醉美鄉村”示範點,推動該基地的種養業與鄉村遊融合發展。基地靠近市區,交通便利,修建了田上玻璃橋等觀光點,以彩色水稻“描繪”五彩稻田景致,是市民週末遊“網紅打卡地”,帶動了周邊的餐飲行業。2020年,共吸引遊客5萬多人次。隨著鄉村環境顯著改善,農民的精氣神更足,錢袋子更鼓。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