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自治區政協委員建言“文旅融合”——
以文興旅 以旅彰文
本報記者 王春楠 蔣予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區,是自治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近年來,全區各地圍繞推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進行有效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如何多措並舉,加速推動全區文化旅遊産業發展?今年的自治區兩會上,委員們通過小組討論、提交提案等方式建言獻策。
2003年起,我區建成10座“民族村寨型”文化生態保護區(生態博物館),與廣西民族博物館構成了“1+10”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民族生態博物館)體系。“實踐證明,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促進文旅融合、提高遊客文化體驗的有效載體,對於文旅産業發展具有明顯帶動作用。”自治區政協委員、南寧市政協副主席黃均寧建議,從自治區層面開展“十四五”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研究,探索將發揮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經濟效益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相結合,激發當地群眾有序參與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運營的內生動力。同時,因地制宜推動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民族團結文化相融合,拓展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近年來,廣西旅遊已邁入大數據時代,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部手機遊廣西’智慧旅遊發展模式。”在自治區政協委員、廣西威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東看來,推動文旅産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他建議,可從更高站位打造全區文旅景區(項目)共享新經濟,將“一部手機遊廣西”項目中的折扣優惠共享推廣至更多的大型文旅項目,鼓勵全區各大文旅企業或項目積極邁向數字化、智慧化轉型,進一步放大引領示範效用,保障其示範的可持續性。
廣西作為我國唯一沿海又沿邊的少數民族自治區,造就了數量眾多、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文旅開發的“富礦區”。民盟廣西區委提交提案建議依託旅遊項目,做大做強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産業。在旅遊景區推出以民族風俗、民族歌舞、鄉土文化為特色的旅遊表演項目,使民族文化融入旅遊産業,提高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水準;加大對旅遊精品景點和旅遊産品精品的深度開發,讓更多的民間文化、産品與旅遊業發展結合起來;進一步發掘民間文化精品為主的市場營運機制,逐步壯大民間工藝品加工業,探索一條文化興旅遊、旅遊促文化、文化旅遊助産業的發展新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