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她”力量】“80”後女工作隊員的扶貧“攻略”
2021-03-05 16:47:38來源:央廣網編輯:唐穎倩責編:趙瀅溪

  央廣網南寧3月5日消息(記者駱秋妤 實習生張楠)她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脫貧攻堅隊員”;她深入基層、真誠傾聽,從開始的茫然無措到篤定前行;她勇挑重擔、舍小家為大家,從一個文弱女生到“最美巾幗奮鬥者”......她就是南寧市西鄉塘區脫貧攻堅工作隊員陳金蓮。五年的風風雨雨,她和村民們同舟共濟,攻破一個又一個脫貧難關,就像竹子深植在岩石縫裏,她説做扶貧工作也要把自己的根牢牢地扎進農村。

【“她”力量】“80”後女工作隊員的扶貧“攻略”

  陳金蓮在果園摘收柑橘(央廣網發 江梨莉攝)

  從“門外漢”到“行家裏手”

  2011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陳金蓮考上了廣西農村特崗教師,成為一名下鄉支教老師。懷揣著“教育回報社會,做育人園丁”的夢想,她來到山村開展支教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發現這些孩子對知識是極其渴望的,但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又很可憐。”談起學生,陳金蓮語氣柔緩下來,“班級裏30多名學生,只有4名-5名學生有父親或者母親陪在身邊,其他都是留守兒童,身邊只有老人,有個學生家裏一個奶奶帶著六個孫子。”執教班級的現狀,讓她意識到,個人教育的影響力是不夠的,留住勞動力,才能改善現在農村的情況。

  2015年10月,響應全國範圍內的精準扶貧政策,陳金蓮下村開始了精準扶貧識別工作。在雙定鎮武陵村,看著村內落後的環境設施、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她更堅定內心的想法,要深入農村,因地制宜,找到致富的辦法,留住勞動力,留住一個個圓滿的家。2016年3月,聽説有機會參加脫貧攻堅工作隊,她立刻積極報名,最終被選派成為工作隊員,來到了英農村。

【“她”力量】“80”後女工作隊員的扶貧“攻略”

  陳金蓮(右)在村民家中走訪(央廣網發 江梨莉攝)

  “女娃子能幹什麼。”這是初到英龍村開展工作的陳金蓮最常聽到的話。年紀輕、經驗少,對於這些話她常常當做耳旁風,不往心裏去,但她內心還是想著一定要證明自己,讓大家服氣。通過實地考察、走村串戶,陳金蓮發現英龍村並不是沒有發展潛力,只是産業發展沒有形成規模,比較零散,同時,英龍村種植的作物經濟效益低,勞動力不願留守村內。

  發現了問題就要解決。陳金蓮與村內幹部積極溝通、考察研究後,建議和引導村民改種果樹類作物。同時,陳金蓮以“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發展養殖業,讓村民加入養殖公司或者合作社,“雞苗配發—養殖—回收”一系列流程化,形成産業。此外,貫徹“精準幫扶,因戶施策”的理念,陳金蓮採用教育幫扶、低保政策兜底等多種方式,保障村民生活,提供切實地服務與幫助。

  從茫然無措到砥礪前行

  “感覺是‘從學校又進了學校’,沒有和群眾打交道、做基層工作的經驗,處處都要學習,處處都有學問。”開展工作前期,陳金蓮意識到自己的經驗太少,但她做好了“咬緊不放鬆”的準備。“對於開展的每一項工作,我的態度就是一定要完成。有問題的地方,就會緊盯著,咬住不放,一直打電話了解溝通到解決為止。”陳金蓮説。

【“她”力量】“80”後女工作隊員的扶貧“攻略”

  陳金蓮(左)向村民請教種植技術(央廣網發 江梨莉攝)

  進村開展工作後的一件事,令陳金蓮印象深刻。“當時進行魚塘地基鞏固工作,可是因為一些技術問題,導致了塌方。”經費緊張、時間緊迫、安全隱患,每一個都是問題。魚塘位於屯與屯之間的道路邊上,想到老人、小孩會經過附近,陳金蓮就覺得心驚膽戰。

  “村裏有地方塌陷了,就像是我自己家的圍墻倒了。那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麼辦?該怎麼解決?”面對難題,陳金蓮與村裏的幹部就地研究了一下午。施工隊來了一波又一波,可都因為錢少沒掙頭,颺颺手就走了。終於,在陳金蓮不厭其煩地勸説下,第四次來的施工隊只收取人工費用就把活接了下來。緊接著,她又和村幹部多方協調溝通,找企業贊助免費的石料、找村內的車隊進行愛心運輸等等,物料人員齊備之後,加緊趕工把路基砌好。“一切完成之後,心裏的大石頭才真正落地。”陳金蓮感慨。

【“她”力量】“80”後女工作隊員的扶貧“攻略”

  陳金蓮(右)與村民在果園內喜賀豐收(央廣網發 江梨莉攝)

  屈指數來,陳金蓮與脫貧攻堅工作結緣已5年有餘。5年來,她與全村幹部群眾一起努力奮鬥。期間歷經懷孕生娃、哺乳期等人生重要轉折,但仍然堅持在脫貧攻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線,始終衝鋒在一線,奮鬥在一線。

  2019年,英龍村39戶126人貧困群眾就已實現脫貧摘帽,英龍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0到年收入15萬元,擺脫完全靠財政撥付空殼村的狀態,從曾兩度被評為軟弱渙散黨組織到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星級黨支部”的榮譽稱號。

  2020年,陳金蓮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在英龍村兩委幹部的支持和配合下,盤活土地資源,共流轉2300多畝土地,引進4家大型企業,收取土地流轉服務費帶來村集體經濟增收,合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5萬元,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集體經濟的日益增加,為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經濟基礎。

  回想起第一天到英龍村的情景,陳金蓮記憶猶新:“雖説村裏主幹道已經鋪水泥了,但屯與屯之間的道路都還是黃泥路,路況很不好,路邊也沒有路燈,下雨天和夜晚行走都很不方便。”

  現在,英龍村屯與屯之間都鋪上水泥路,難行的黃泥路已經過去,“屯屯通道路”成為現實。村內的主幹道大都建起路燈,到了晚上也亮堂堂的,燈光球場也搭設起來了,供村民娛樂健身。

  陳金蓮説:“‘婦女半邊天’它不是一個口號,是社會對女性地位和工作能力的認可,我們女性工作者也能在平凡崗位上彰顯巾幗本色,奉獻巾幗力量。”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