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廣西桑蠶産業給力石漠化治理
2021-04-23 10:05:04來源:廣西日報編輯:楊永娟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石山披綠裝 “小蟲”織富路——看我區桑蠶産業如何給力石漠化治理

廣西桑蠶産業給力石漠化治理

一株株小桑樹,給昔日荒山披上了綠裝。

  本報記者 陳 靜  通訊員 虞崇江 藍必忠 文/圖

  種桑養蠶是石漠化地區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也是改善生態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廣西搶抓機遇,科學謀劃,因地制宜,積極引導石漠化地區群眾發展桑蠶産業,蠶桑生産實現跨越發展。目前,廣西桑園面積、蠶繭産量均居全國首位。

  河池、百色、來賓、南寧、柳州等廣西蠶桑主産區,大多數處於石漠化地區。2019年12月,世界著名蠶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自治區主席院士顧問向仲懷到平果縣考察時,對廣西石漠化地區種桑養蠶改善生態、保障生計和助力脫貧攻堅給予充分肯定和讚賞。

  近日,記者隨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一行走馬大石山區,見證了桑園遍八桂,石山披綠裝,農民奔富路的喜人畫面。

  石山披綠裝

  汽車在山間盤旋了一圈又一圈,身披綠色“戎裝”的大山連綿不絕,大片的桑樹林下,石頭偶露真容。

  石漠化讓這裡一度成為貧困的代名詞,曾被聯合國官員稱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

  而現在,荒山裸石已難覓蹤影。在平果市馬頭鎮古念村種桑養蠶脫貧奔康産業園,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尚未被桑葉遮蔽的石山。

  “再過些日子,桑苗長起來,石頭就看不見了。就跟我們一路上看到的一樣。”平果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黃若雨説。

  “這裡的灌溉靠什麼?”記者問。

  “靠天。”古念村第一書記聶軍無奈地笑笑。

  “這就是石漠化地區土壤的典型形態。土層薄,土質瘦,易跑水跑肥。”廣西桑蠶産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陸瑞好研究員抓了一把桑苗下的泥土查看。

  “這已經比以前好多了喲。”古念村致富帶頭人黃培連説,早些年種些玉米黃豆,既盼下雨又怕下大雨,因為“雨下大了連苗帶土都衝得七零八落。”

  桑樹根系發達,生態固土能力強,可保持水土;且適應性廣泛、耐旱耐貧瘠,對石漠化地區具備良好的生態治理功能。

  在桑園附近的蠶沙房裏,桑枝、蠶沙得到昇華。“桑枝、蠶沙是蠶桑生産的副産物,隨意堆放田間地頭容易污染環境。我們引導村民將蠶沙集中堆放在蠶沙池中,利用微生物堆漚無害化處理,成為優質有機肥還田,保護環境,改善土壤,提高效益。”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總農藝師黃紅燕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研究開發,目前我區已摸索出一套成熟簡易實用的蠶沙、桑枝廢菌包無害化堆肥處理技術,生産的蠶沙有機肥和桑枝廢菌包有機肥返施桑園,肥效高、改良桑園土壤效果顯著,形成“桑樹→養蠶→蠶沙、桑枝→有機肥→桑樹”的循環生態種桑養蠶模式,為守住綠水青山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廣西通過在石漠化地區發展生態桑園,讓不少石漠化嚴重的“光頭山”,穿上了漂亮的“綠衣裳”,石漠化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全區通過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並舉,與2011年監測結果相比較,廣西石漠化土地面積凈減了39.3萬公頃,減少了20.41%。廣西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後生態狀況穩步向好,治理成效全國第一。

  致富奔小康

  “這是今年第一批蠶。小蠶現在3齡,今晚醒來後就4齡了,這些桑葉就是給它們晚上準備的。”記者見到靖西市南坡鄉達臘村脫貧戶馬安祥時,他正忙著把剛採的桑葉從三輪摩托車上卸下來。他身體硬朗,動作敏捷,完全看不出已68歲。

  “以前8畝玉米地,也就産2000公斤玉米,一家人吃得半飽不飽。”提起從前,老馬直搖頭。

  2016年,馬安祥在政府的引導下種桑養蠶,第二年就脫了貧。現在,他種著15畝桑園,一批養7—8張蠶種,産繭300多公斤,一年6批,共産繭1800多公斤。年産值近9萬元,畝産值約6000元。蠶房還有産業獎補,每年政府還組織幾次技術培訓。日子紅紅火火,人也越活越年輕。

  在達臘村,許多像馬安祥一樣的昔日貧困戶依靠種桑養蠶改變了自己的命運。2016年以來,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桑樹922.5畝,91戶376人順利脫貧。2017年,這個曾經的“十三五”貧困村、深度貧困村一舉摘掉窮帽。2020年,該村桑園面積達2205畝。

  “4月中旬我市第一批鮮繭陸續上市,收購最低保護價格每公斤40元。”靖西市蠶業技術指導站站長趙瀟介紹,當地將桑蠶産業作為富民産業來打造,通過宣傳營造、示範帶動、強化培訓等措施,促進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市桑園總面積達18.5萬畝,其中脫貧戶種植桑園面積超過4萬畝。全市發展桑蠶産業的蠶農已達1.3萬戶,其中脫貧戶5734戶。2020年,全市養蠶量20.9萬張,鮮繭産量796.3萬公斤,産值3.25億元。

  家有三畝桑,脫貧奔小康。蠶桑産業具有“短平快”的優勢,當年種桑當年就可養蠶並産生收益。脫貧攻堅戰中,我區將蠶桑産業作為大石山區、貧困地區脫貧首選産業,推廣良種良法,促進蠶桑産業提質增效;開展示範培訓,輻射帶動蠶桑産業發展;創新模式,多種形式經營,大力引導群眾種桑養蠶,帶動脫貧成效顯著。

  據統計,2020年,全區46個脫貧縣桑園面積達172.27萬畝,佔全區的57.77%;蠶繭16.95萬噸,佔全區的45.02%;蠶農養蠶售繭收入56.98億元,佔全區的44.39%,養蠶脫貧戶戶均收入1.57萬元,小蠶蟲織出了脫貧致富路。

  效益響噹噹

  數據顯示,“十三五”廣西脫貧攻堅的54個貧困縣(市)中,有46個縣(市)發展蠶桑産業,其中35個縣(市)是石漠化片區貧困縣(市)。

  石漠化地區何以對桑蠶産業情有獨鍾?

  “與其他經濟作物相比,桑蠶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黨政辦主任樂波靈介紹,為充分了解廣西蠶桑産業在産業扶貧上所具有的優勢,2018年,該站選取了4個有代表性的縣(市),對當地蠶桑産業與其他農業主導産業進行經濟效益對比調查研究。

  在都安瑤族自治縣,該站隨機選取了27戶農戶進行調查。數據顯示,桑蠶、甘蔗、旱藕、柑橘、毛葡萄每畝産值分別為6300.36元、2557.42元、3012.8元、7091.13元、3469.58元;每畝純收入分別為3243.64元、595.81元、1678.04元、2922.29元、1659.28元。

  也就是説,5种經濟作物每畝産值從高到低分別為柑橘、桑蠶、毛葡萄、旱藕、甘蔗,每畝純收入從高到低分別為桑蠶、柑橘、旱藕、毛葡萄、甘蔗。

  “因為柑橘所用的農藥、化肥遠遠多於桑蠶,同時人工使用也較多,導致其純收入低於桑蠶,但差距不大。而旱藕、毛葡萄、甘蔗的純收入就遠不及桑蠶了。”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業經濟師李燕飛説。

  經濟效益優勢突出,用工成本相對不高,這讓石漠化地區對桑蠶産業青睞有加。然而,廣西大石山區桑蠶産業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基礎薄弱、研究和創新能力不夠、技術力量緊缺成為桑蠶産業縱深發展的攔路虎。

  對此,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李標建議,石漠化地區發展蠶桑産業應因地制宜大力應用良種良法,推廣蠶桑生態循環關鍵技術,適時轉變生産經營方式,以提高生産效率、拓寬增收渠道,全面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