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廣西南寧市“智慧人才”一體化服務平臺正式上線
2021-07-29 16:32:53來源:南寧日報編輯:楊永娟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知崗識人善任盡其才 人才服務嵌入“智慧芯”——南寧市“智慧人才”一體化服務平臺正式上線

  掃碼點開“人才測評”服務,勾選十數個個人信息選項,“享受南寧市D類高層次人才”的字眼便“讀秒”而出。

  這次“秒識別”的一鍵體驗,是供職于南寧一家高新技術科研院所的王晶體驗的人才政策適配測評。

  快速識別人才,實現人才服務“一網”集成通辦,是南寧市打造“智慧人才”平臺的一個縮影。7月28日,記者從中共南寧市委組織部、南寧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舉辦的南寧市“智慧人才”一體化服務平臺上線儀式及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南寧市“智慧人才”一體化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是全國第一個多部門、多渠道、多功能集成服務的城市人才服務平臺,將為南寧市招才、引才、聚才、留才發揮重要作用。

  彌合鴻溝 攻堅壁壘“一網”融合破堵點

  39個單位、72個人才服務事項,千頭萬緒,從何入手?

  “信息不通則辦理不暢,既增加人才服務事項辦理成本,也影響群眾辦事體驗。”南寧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劉德寧説。

  群眾最盼什麼,南寧市就謀劃、推出什麼。“平臺的建設和運用,徹底打破了原有的部門壁壘和管理思維,將全市39個單位、72個人才服務事項全面梳理、統一規劃,統一開展信息化建設。”劉德寧説。

  推動信息的快速、高效整合,彌合不同主體之間的信息“鴻溝”——平臺猶如“數字大腦”的中樞,指揮數據發揮“聚、通、用”的作用,用互聯網串聯起散落各處的信息“碎片”——只需要一套材料,就能實現人才和用人單位多個事項的辦理,使辦理從“跑多次”變為“跑一次”。

  目前,平臺已完成市本級全部53項人才事項的上線運行,已上線的31項人才個人服務事項,合計減少重復填報信息284項,減少填報表格29張,減少提供重復證明材料26份。

  精確識別 一鍵匹配“人才管家”有溫度

  “平臺剛推出,就有不少人才通過‘南寧有才測評站’的‘人才測評’模組進行一鍵測評,匹配到了相應的人才待遇。”南寧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吳新華介紹。

  人才待遇更直觀、匹配度更高,是因為“聰明”的平臺事先做足了功課:創新開發的“南寧有才測評站”,將16個工作部門、28項熱門政策、52項重點待遇兌現條件組合,設計出44種測評規則、32個測評結果。

  “經過系統測算,我將可以享受南寧市D類高層次人才中最高40萬元購房補貼、最高90萬元公積金住房貸款等人才獎勵政策,同時我還可以享受青年人才25萬元的生活補助,以及‘雙一流’建設高校應屆畢業生學費補償。”王晶告訴記者,“南寧有才測評站”將厚厚的政策文件具體量化到每個測試選項中,可以讓人才更直觀地了解到所匹配的人才待遇,感受到南寧人才服務的“溫度”。

  目前,“南寧有才測評站”已吸引近3000人主動體驗,部分人才已提交個人就業意向。“測評結果聯動求職服務,平臺會自動推送符合其意向的崗位信息、招聘會等,2萬多家企業30多萬個崗位正等待精準匹配。”吳新華説。

  既要讓數據“多”起來、“準”起來,也要讓數據“跑”起來、“用”起來。

  進入平臺的“南寧人才服務站”,“人才資訊”“人才政策”“人才求職”“人才服務”等功能模組映入眼簾,輸入關鍵字,人才可以在“南寧人才服務站”內享受到相應的人才政策解讀、求職招聘信息等10類多元化的人才服務。

  智慧監管 優化服務有效增強安全感

  面對人才事項辦理這個“大系統”,監管難度系數直線上升,如何破解辦理規模與監管模式不對稱的矛盾?

  “平臺將實現對全市人才服務事項、項目資金等方面的統一管理,為有效監管提供強大支撐。”劉德寧介紹。

  人才數據“一張網”,管住了多個部門的人才項目數據:通過建立以身份證號碼和單位統一信用代碼為軸的人才數據庫,聯動全市人口登記、社保登記、機關事業單位實名登記等數據,在項目資金、項目執行、運行效能等方面插上“安全眼”。

  “平臺還對全市所有上線的人才服務事項統一建立‘受審分離’工作機制,實行線上線下‘受理不辦理、辦理不見面’,實現全業務全流程‘智慧監控、智慧預警’,人才辦事可做到線上線下‘隨意查詢、隨時跟蹤’。”劉德寧説。

  依託平臺,南寧市有望建立起全市人才項目數據庫,匯集分散在各部門的人才項目數據,加強對項目儲備、申報、審批、實施、考評等情況的分析研判,為人才項目申報、資金撥付、政策完善等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南寧日報 記者楊盛余秋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