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桂林:創建吸引全球的旅遊産品體系
2021-08-31 09:44:48來源:廣西日報編輯:楊永娟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文旅加速復蘇,年旅遊接待量全區第一; 走綠色環保工業振興之路,國家“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全區第二; 精心培育大桂林8條生態休閒旅遊精品線路,推動全域旅遊

     創建吸引全球的旅遊産品體系——桂林市第六次黨代會謀劃構築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桂林:創建吸引全球的旅遊産品體系

七星區大力開展漓江生態保護工作,對沿江多個城中村片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惠及上萬人。 七星區委宣傳部供圖

桂林:創建吸引全球的旅遊産品體系

廣西文旅融合龍頭項目——融創桂林國際旅遊度假區。 雁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桂林:創建吸引全球的旅遊産品體系

永福縣不斷做大做強羅漢果、砂糖橘、麻竹等特色農業産業,使其成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産業。圖為該縣廣福鄉龍溪村群眾正在車間裏對采收的麻竹筍進行加工。李小林/攝

桂林:創建吸引全球的旅遊産品體系

圖為在桂林智神科技生産車間內工人正在組裝産品。該公司生産的手持穩定器廣泛用於攝影攝像領域,超過一半産品出口海外。 本報記者 李家健/攝

桂林:創建吸引全球的旅遊産品體系

2015—2020年桂林市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數據由桂林市統計局提供)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第一站就來到桂林,作出了“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的重要指示。8月30日,中國共産黨桂林市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如何實現世界級旅遊城市的目標,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5年來,桂林的地區生産總值累計達9500億元,財政收入累計突破千億元,實施重大項目1400多項、完成投資4400多億元,年接待遊客突破1.38億人次,旅遊總消費超1800億元……各項經濟數據不斷創新高。桂林與全國、全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國際旅遊勝地,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成功入選全國文明城市,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全面小康的幸福畫卷徐徐展開,桂林向歷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當前,桂林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調品位,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培育國際一流服務品牌,建設經濟發達、城鄉繁榮、社會文明、生態良好、城市宜居、人民富裕的世界級旅遊城市。

  A 旅遊品質不斷提升

  8月29日,位於雁山區的融創國際旅遊度假區熱鬧非凡,融創海世界、融創水世界、歡樂部落、壯美漓歌等景點遊人如織。景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景區6月26日開城以來,首周接待量就超23萬人次,而景區年接待遊客預計可達1000萬人次、旅遊年收入50億元,解決就業2萬人。

  桂林是國際旅遊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生態山水名城,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既是大趨勢,也是桂林的大優勢。一組數據能説明旅遊為桂林帶來的紅利:桂林接待旅遊總人數從2015年的4470萬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38336億人次,增長了2倍;旅遊總消費從2015年的51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874億元,增長了2.6倍。2020年,桂林市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速文旅復蘇,接待旅遊總人數達1.02412億人次,居全區第二;旅遊總消費達1233.54億元,居全區第一。

  5年來,桂林市狠抓項目建設,引進一批重大旅遊項目帶動産業升級,不斷提升桂林旅遊的品質。依託世界級旅遊資源、名城優勢,主動對接世界頂級大公司大品牌,通過“名城+名企”,引進海航、騰訊、萬達、華潤等大企業大集團,桂林航空公司、“一鍵遊桂林”、融創文化旅遊城、華潤養生谷等一批高端項目,推動了旅遊業態、品質和品牌“三個提升”,國際旅遊市場、理念、人才“三個對接”,把桂林“散小弱”的景區景點不斷整合升級做大做強,旅遊産業實現品質化、高端化、品牌化、標準化,引領高端旅遊發展新風向。

  “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是一場持久戰,到2025年,桂林市要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遊産品體系,成為國際山水人文旅遊首選目的地之一,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級旅遊城市,成為國際高端休閒旅遊首選目的地之一。”桂林市委書記周家斌説。

  B 工業支撐能力不斷加強

  8月28日,記者在桂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採訪時看到,兩側廠房鱗次櫛比,各大項目加快建設步伐——桂林深科技智慧製造産業園項目二期廠房已安裝14條國內知名品牌手機生産線,桂林華為合作區電子標準廠房A1—A5號已經封頂……

  實體經濟是一座城市的立身之本,高品質的工業發展是桂林市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的有力支撐。堅持創新驅動、綠色引領,走綠色生態環保的工業振興道路,這是桂林市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5年來,桂林市積極開展“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技術創新等工作,優利特等7家企業獲認定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全區第二;智神等50家企業入選自治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佔全區的20.4%;組織推薦50家企業申報國家或廣西製造業單項冠軍,數量佔全區的1/4;組織推薦桂林南藥等14家企業申報國家或自治區技術創新示範企業。桂林市委提出,力爭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50家以上。

  此外,桂林市還通過組建經開區、高鐵園,拓展高新區,市屬園區總規劃面積擴大到510平方公里,園區工業總産值佔全市比重達75%,較“十二五”提升10.2個百分點,構建了三區引領、多點支撐、齊頭並進的“345”工業發展新格局。經開區成為全區首個國家級綠色園區,發展新動能加速集聚。

  在招商引資方面,桂林市招大引強取得顯著成效,成功引進華為、格力、融創等一批知名企業,實現了單個産業項目投資超百億元的歷史性突破。5年來,全市新簽項目1165個,共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35家。

  C 鄉村振興基礎不斷強化

  “剛從地裏採摘的葡萄,大家可以下單了。”8月27日,2021年毛竹山葡萄節雲上推介會在全州縣才灣鎮的毛竹山村舉行,網絡直播吸引了10多萬人觀看。今年毛竹山村的300畝葡萄已經被各大線上線下平臺廠商預訂,農民不再為銷路發愁。同時通過與旅行社合作,村民也吃上了“旅遊飯”。

  目前正值南方各類瓜果豐收,田野上忙碌的身影成了一道道風景。一條條産業路如盤龍遊走在山間,農田裏瓜果遍地,扶貧車間熱火朝天;再看村莊風貌日新月異,人人安居樂業。桂北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唱響新時代的田園牧歌。

  5年來,桂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全市共實現29.7萬貧困人口脫貧、51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從6.95%降為0。90%以上的脫貧戶有了特色支柱産業;2.99萬脫貧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出了“窮窩”;2.6萬多戶脫貧戶通過危房改造住上了“安心房”,擁有了幸福新生活;19.6萬建檔立卡家庭子女得到精準資助;近5萬農村脫貧人口喝上了放心水;醫療衛生室村級全覆蓋,脫貧人口全部落實“198”醫保政策。

  桂林市創建了6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3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15個廣西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整合全市旅遊資源和相關産業要素,以國家5A、4A級旅遊景區為基礎,以8條生態休閒旅遊精品線路為骨幹,以各級各類示範點為引領,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實施旅遊精準扶貧工程。全市直接或間接從事旅遊農村人口有23萬人。

  桂林市堅持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為引領,打造提升一批文化名鎮、旅遊小鎮、産業強鎮,紮實推進一批田園綜合體建設,精心培育大桂林8條生態休閒旅遊精品線路,聯動縣域、鄉鎮、街區、村屯,構築了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振興,為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築牢了鄉村基礎。

  D 生態環境不斷優化

  漓江是桂林人的母親河,良好的生態環境更是桂林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

  5年來,桂林市紮實推進漓江“治亂、治水、治山、治本”,漓江生態不斷改善,流域森林覆蓋率不斷提升,幹流水質常年保持Ⅱ類標準。堅持依法保護、系統治理,嚴厲打擊取締採石挖沙、污水直排等非法行為,關停漓江流域所有採石場,拆除漓江沿岸各類餐館和違法搭建,清理整治漓江水域網箱養魚,關停禁養區內千家養殖場。漓江“三統”改革全面完成,“四治”工程全面推進,“四亂一臟”全面整治,漓江遊船實現30年來最大規模提檔升級,漓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全面提升。

  此外,通過大力實施“凈水、補水、壅水、引水”工程,桂林投入60多億元實施生態補水調度工程。如今,在青獅潭水庫、思安江水庫的基礎上建成斧子口、小溶江、川江3座水庫,全面提升了漓江水質、全力確保漓江水量。遊客們即使在冬季枯水期,也能看到象鼻山“大象飲水”的美景。

  據統計,桂林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6.4%,成為全區唯一連續6年完成大氣環境品質考核指標的城市;主要河流和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地表水環境品質保持全國前列,2020年位居全國第二;土壤環境品質穩中向好,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

  全流域保護漓江、全覆蓋整治漓江、全方位提升漓江。如今的桂林實現了漓江生態環境、綠色産業、民生福祉的協調發展和全面共贏,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漓江生態保護建設可持續發展道路。目前,桂林成為首批國家綠色旅遊示範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國家級低碳城市試點城市、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

  E 紅色資源不斷挖掘

  8月27日,位於全州縣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來自全區甚至全國各地的參訪團絡繹不絕。大家慕名而來,實地緬懷先烈學習歷史。湘江戰役被譽為紅軍長征史上“最慘烈、最悲壯、最輝煌”的一戰,也是關乎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

  桂林市始終把挖掘紅色資源放在全市發展的重要地位,全力用好用活紅色資源,為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營造良好人文環境。持續推進湘江戰役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鑒定、研究,深挖紅色資源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推出“湘江紅遍”三部曲等一批紅色題材文藝作品。打造了桂劇《江姐》《燕歌行》《馬前潑水》和彩調劇《自家人》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地方戲劇作品。

  與此同時,“跟隨總書記步伐·心懷國之大者”“抗戰文化城·桂林保衛戰”等9條紅色遊學精品線路成為“爆款”,其中,“血戰湘江·突破包圍”精品線路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旅遊精品線路”。

  2019年9月,“三園三館”項目順利落成,截至今年8月,已接待參觀人數超6.5萬批次、1109萬人次。同時,“紅軍長征文化遺産廊道”和“界首渡江遺址公園”一期項目,已於今年7月1日前竣工,成為桂林的紅色新地標。(廣西日報 記者 李家健 通訊員 蔣 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