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非遺“活”起來 鄉村“旺”起來
2021-09-12 16:03:50來源:廣西日報編輯:楊永娟責編:趙瀅溪

非遺“活”起來 鄉村“旺”起來

龍州織娘們在編織壯錦。 謝中國/攝

非遺“活”起來 鄉村“旺”起來

靈川東漓古村。

非遺“活”起來 鄉村“旺”起來

貴港壯族油紙傘傳承人在傘面繪畫壯族元素圖案。 董連水/攝

非遺“活”起來 鄉村“旺”起來

寧明古法制紅糖。 黃文偉/攝

  編者按

  廣西是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富集省區。迄今為止,我區先後開展了8批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評審,認定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14項,總數排全國第5位;70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廣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指示,一手抓非遺的保護傳承,一手抓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非遺與旅遊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取得了明顯成效。

  其中,龍州的壯族織錦、寧明的土法紅糖、靈川的古作坊、港北區的油紙傘4種非遺,在政府、企業、非遺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融入現代生活,在鄉村振興中大顯身手,演繹了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傳奇,其經驗值得總結與推廣。

  1 織出幸福花

  穿梭、挑花,伴隨著“哐當、哐當”的節奏感,12位“金衩”正在南寧非遺生活館裏緊張有序地忙碌著。經過數月努力,一幅長12米、寬2.3米,主題為《美麗壯錦獻給黨》的壯錦即將織成。

  這群來自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的織娘,內心充滿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沒想到織錦也能幫我們致富。”織娘李雪嬌説,自從加入非遺工坊,每天在家織錦2至4小時,一年可獲得一二萬元的收入。

  織錦技藝在板池屯已傳承了上百年,是村中女子必修的“女紅課”。2016年,在自治區文旅廳和廣西博物館的指導下,龍州縣引進廣西金壯錦公司,在板池屯成立壯錦技藝工坊,組織貧困家庭婦女利用傳統技藝,開創“居家織錦”扶貧模式。

  幾年來,政府與企業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定期培訓、免費原材料、統一回收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吸引了不少婦女加入織錦隊伍。“板池屯共183戶,目前參加到‘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就有50多戶。”龍州縣文旅部門負責人説,該工坊成效顯著,已被評為全國十大“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為了進一步推廣壯錦文化,廣西金壯錦公司與國際知名的意大利品牌設計團隊、中意文化交流協會共同建立廣西壯錦品牌運營團隊,打造廣西壯錦品牌。目前,團隊已在意大利成立中意壯錦設計中心和中國壯錦文化推廣中心,為龍州壯錦“走出去”搭建了良好平臺。

  “今年5月,龍州壯錦技藝工坊首次收到了來自意大利的價值400多萬元的訂單。”廣西金壯錦公司負責人賀卡説,龍州“居家織錦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闊。

  2 打造致富糖

  9月的瀨江屯,依然是盛夏景象,但炎熱的天氣並未能阻擋遊客的腳步。不少遊客來到這裡體驗壯鄉風情後,還大包小包帶走村裏的網紅産品——紅糖。

  瀨江屯位於寧明縣花山腳下,村裏世代流傳土法制糖技藝。紅糖品質雖好,但由於糖塊過大,賣相不佳等因素,産品無人問津,無法為村民帶來創收。

  花山“申遺”的成功,為瀨江屯發展帶來了東風。當地政府引入企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重點開發紅糖産品。合作社根據客戶需求,將大塊紅糖製成小塊,改進産品包裝,研發多種口味的系列紅糖,還為“花山王”申請註冊商標,紅糖品相和檔次得到顯著提升。

  “我們對制糖細節和包裝的改善,不僅延長了紅糖保質期,還增加了産品的附加值,贏得了廣大顧客的喜愛。”合作社理事長黃小茵説。

  不僅土法製作的紅糖暢銷起來,就連紅糖熬製過程中産生的糖泡沫,也被合作社製成別具風味的糖波酒,成為瀨江屯的另一種“網紅産品”。“糖波酒口感甜潤、芬芳馥鬱,味道真的非常獨特。”來自福建的遊客林先生説。

  如今,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耀達村參與紅糖與糖波酒製作的農戶有100多戶,合作社年銷售紅糖11萬公斤以上、糖波酒産量在3萬公斤以上,産值達230萬元,入社農戶每戶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

  在開發紅糖産業的同時,村裏還大力發展旅遊業。目前,村裏已建成“瀨江人家”農家樂示範點,包括紅糖作坊、村史館、客棧、餐廳等,還推出壯族山歌、花山戰鼓、仙琴彈唱等民俗表演。“‘紅糖+旅遊’,為村民致富和鄉村振興鋪就了一條甜蜜的道路。”寧明縣文旅部門負責人説。

  3 奏響作坊樂

  進入東漓古村,在青磚黛瓦的小院落內,傳來忽遠忽近的打鐵聲、榨油聲、織布聲,好一曲歡快的作坊交響樂。行至打鐵鋪,但見鐵匠師傅取出燒得通紅的鐵塊,掄起錘子叮咚、叮咚砸下去,火花四濺的畫面引得遊客紛紛駐足觀看。

  地處中原與嶺南交匯地帶的靈川,曾擁有星羅棋佈的古村落,古村落裏曾活躍著不少古作坊。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這些古村落日益老化,古作坊逐漸消失。如何將這些鄉村記憶保存下來,傳承下去呢?

  靈川縣引入文旅企業,投資3.5億元,在大圩鎮潮田河畔打造東漓古村景區。景區秉持“留古融新”理念,恢復重建了200多棟古建築,勾勒出一片古意盎然的夢境家園。“古村突出桂北建築風格,一磚一瓦都能從漓江沿岸古村中找到原形,盡力還原桂林古村落的歷史風貌。”景區負責人李素萌説。

  民居建設只是第一步,注入內容才是重點。景區匯聚了桂北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作坊:桂陶坊、桂布坊、染坊、打鐵鋪、榨油坊、酒坊、腐竹坊等,活態展示桂北傳統生産生活方式,打造了活色生香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基地。

  傳統作坊建好後,不少手工藝人被請回來“重操舊業”,織布匠周福慶就是其中一員。周福慶已年逾古稀,但仍堅持每日到桂布坊織布,樂此不疲。他説:“沒想到還有織布的機會,既然古村需要我,我就要發揮余生的光和熱。”

  東漓古村的興建,有力推動當地非遺保護和鄉村振興比翼齊飛。“景區提供給當地群眾的就業崗位達80多個,還有320多個農民工參加項目施工建設。”靈川縣文旅部門負責人説,近兩年來,景區共支付勞動報酬3000多萬元,幫助周邊村民每年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4 撐起振興傘

  仲秋的中裏鄉,溪流潺潺,竹影婆娑,處處生機盎然。廣西東方尚賢公司油紙傘生産基地位於竹林深處。走進基地,映入眼簾的是琳琅滿目的油紙傘,精緻典雅,美不勝收。

  “多虧了韋軍民,給鄉里帶來了油紙傘和宮燈産業,讓我們有機會在家門口就業,1個月的工資有兩三千元。”在公司上班的韋志説。

  韋軍民是貴港市港北區中裏鄉坦陽村人,其祖上世代製作油紙傘,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韋軍民大學畢業後,去蘇州發展,在油紙傘和宮燈産業上開創了一片新天地。數年前,為了振興家鄉,他毅然選擇返鄉創業,將油紙傘和宮燈産業搬回家鄉發展。

  幾年來,韋軍民堅持“在農村建廠、招收農民工人、購買本地原材料”原則,在當地建起2000多畝的毛竹産業園,引導農民種植1500畝毛竹,解決了本地500多名貧困戶的就業問題,為家鄉發展注入一股新活力。

  經過發展,瀕臨消失的壯族油紙傘製作技藝成功入選自治區級非遺項目。韋軍民的公司也迅速成長為集原材料種植、産品研發、生産、銷售于一體的文化産業公司,年産藝術宮燈300萬盞、油紙傘200萬把,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

  如今,永不止步的韋軍民又開始了産業新攀登——打造中國最美傘莊“漢古傘莊”。“項目總投資5億元,佔地面積2300畝,按照漢唐時期建築風格,建成以古代手工作坊、民宿、毛竹産業核心示範區為一體的藝術生態田園綜合體。”港北區文旅部門負責人説。

  “江南雨,古巷韻綢繆。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濕清眸。”在不久的將來,油紙傘所承載的文化意境將從古詩詞中走出來,在港北區漢古傘莊活態呈現,給廣大遊客帶來唯美、浪漫的體驗,也將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強勁的新動能。(廣西日報 通訊員 李志雄 周 鵬 記者 吳麗萍)

  (本版圖片均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