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南寧計劃建1.23萬個新能源車充電樁
2021-10-28 12:46:19來源:南寧晚報編輯:楊永娟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廣西規劃“十四五”期間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車樁比保持不低於2.3:1 南寧計劃建1.23萬個新能源車充電樁

  10月2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佈《廣西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計劃到2025年底,廣西累計建成充電基礎設施29.5萬個,車樁比保持不低於2.3:1。嚴格落實住宅小區配建停車指標,新建住宅小區停車位應100%建設充電基礎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

  截至2020年底新能源車推廣應用15.69萬輛

  截至2020年底,廣西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應用15.69萬輛,佔全區汽車保有量的2.1%,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75%)。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較高的是柳州市、南寧市和桂林市,分別為8.35萬輛、2.63萬輛和1.26萬輛,其他市推廣相對較慢,保有量為1000~4600輛。

  截至2020年底,全區累計建成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基礎設施3.05萬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與公共充電樁數量比例為5.14:1,優於全國平均水準(6.1:1),加上各類自用充電插座後,全區充電基礎設施約6.82萬個,車樁比達到2.3:1,優於全國平均水準(2.93:1)。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攻堅行動方案》,從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底,全區計劃新建充電樁11350個,實際建成22243個,完成率達到196%。公共充電樁建成規模較大的是南寧市、柳州市和桂林市,分別建成7156個、6252個和2325個。

  儘管廣西“十三五”期間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充電基礎設施結構性供給不足、建設佈局不均衡、充電設施資源整合和信息互聯互通滯後等問題。

  計劃到2025年累計建成充電基礎設施29.5萬個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區規劃新建公共充電樁8萬個(包括快充樁2.7萬個、慢充樁5.3萬個),新建自用充電設施14.7萬個。到2025年底,廣西累計建成充電基礎設施29.5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11.05萬個,自用充電設施18.45萬個,可滿足約67.89萬輛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車樁比保持不低於2.3:1。建成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相適應的車樁相隨、適度超前、智慧高效的城鄉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服務網絡體系,滿足全區電動汽車充電服務需求。

  此外,廣西計劃新增推廣新能源車共計52.2萬輛。其中,新增數量最多的是柳州市、南寧市,分別為9.44萬輛、7.78萬輛。南寧市規劃新建充電樁總量在全區排首位,達到12300個。

  新建小區100%建設充電樁或預留安裝條件

  充電樁主要分為公用和自用兩大類,《規劃》對配置原則進行了明確。

  公共充電樁方面:

  自治區級機關(含中直駐邕單位)、國有企業停車場按不低於停車位比例10%配建充電基礎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

  一類、二類高速公路服務區小客車停車位按不低於20%的比例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宜優先配置快充。

  大型城市綜合體、商場、超市、文體場館、醫院、賓館以及交通樞紐(包括高鐵站、機場、公交和出租站場、道路客貨運站場、港口碼頭)、駐車換乘、城市道路等公共停車場按不低於停車位20%的比例配置充電基礎設施。

  A級旅遊景區按不低於停車位10%的比例建設充電基礎設施;AAA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應設立電動汽車專用充電區域,建設充電基礎設施的停車位比例不低於20%,結合景區實際場地情況執行。旅遊景區宜優先配置快充。

  鼓勵園區規劃配建充電基礎設施,並作為申報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園區的優先條件。新建園區應按不低於車位15%的比例同步規劃建設充電基礎設施。

  自用充電樁方面:

  新建小區按停車位滿足1:1預留充電基礎設施安裝位置和容量。積極推進現有居民區停車位的電氣化改造,對具備改造條件的老舊小區,鼓勵按停車位不低於10%的比例配建充電基礎設施。嚴格落實住宅小區配建停車指標,新建住宅小區停車位應100%建設充電基礎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南寧晚報 記者韓沛 )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