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廣西著力打造區域性人才聚集區和面向東盟的人才高地—— 龍馬奔騰萬里春
2024-02-28 11:53:42來源:廣西日報編輯:林姍婷責編:劉洋

廣西著力打造區域性人才聚集區和面向東盟的人才高地—— 龍馬奔騰萬里春

  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高層次人才孟開開博士(中)與實驗室人員研討番木瓜組培苗生長狀況。 劉 映/攝

廣西著力打造區域性人才聚集區和面向東盟的人才高地—— 龍馬奔騰萬里春

  南寧市國家級高技能人才陳仁桂(左一)帶領團隊成功鑄造出世界最大的鋁合金扁錠,三次打破世界紀錄。(南寧市委組織部供圖)

廣西著力打造區域性人才聚集區和面向東盟的人才高地—— 龍馬奔騰萬里春

  (數據來源:自治區黨委組織部 整理:藍 鋒 製圖:王 靖)

  開年即開幹,開幹即建功。春節假後復工,34歲的浙江溫嶺人楊安定活躍在東興口岸,這位曾在越南河內讀大學的年輕浙商在東興已逾10年,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東興人,每天忙碌著他的紅木加工貿易。

  這些年,越來越多浙江人到廣西工作生活,將生意從廣西做到東盟,積極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2023年全年,人口只有21.8萬,處在廣西向海圖強、開放發展最前沿的東興,出入境人數達554.9萬餘人次。

  人才引領發展。小小的東興,大大的機遇背後,是廣西開放發展的創業時勢、逐夢時勢、希望時勢,是廣西學方略、謀創新、抓落實,聚焦服務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服務高水準對外開放,加快打造區域性人才集聚區和面向東盟的人才高地,讓各類人才背靠廣西面向東盟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1 以政策為引

  靶向延攬東盟國家優秀人才來華入桂

  短短一年時間裏,40歲的馬來西亞電氣工程博士吳暉锽就發表了4篇SCI論文。曾獲“馬來西亞十大傑出青年獎”的他,作為東盟傑青入桂計劃的一員,在廣西大學工作時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科研單位與人才雙向奔赴的背後,是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作為重要支撐。

  近年來,廣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桂戰略,出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創新人才引育文件,構建更加完整的政策鏈條、更加完善的政策體系,推動形成人才發展比較優勢,助力實現高品質發展、高水準對外開放。

  抓實抓細新時代人才強桂戰略的各項目標任務,把人才工作的生産力體現在促進産業發展、科技創新、教育發展、人才培養等實際成效上,積極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全力支撐向海圖強、開放發展。

  建立完善吸引東盟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深入實施東盟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項目,支持45歲以下的東盟國家青年科技人才來桂開展為期6個月或12個月的工作交流。

  出臺深化外國人來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許可管理若干措施,明確來自東盟國家、取得碩士以上學位且從事東盟國家母語教學的外國人,在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時可免除工作經歷。

  將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審批權限全部下放至14個設區市,提升聘請單位就近辦證便捷性,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辦結時限由全國規定的20個工作日縮短至平均5個工作日,大大提升辦證服務效率。

  2 以會展為媒

  強化面向東盟的人才交流對接

  一個地區開放發展程度越高、區位優勢越突出,人才的集聚效應就越明顯。

  廣西充分發揮區位、平臺等優勢,依託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積極搭建多類型、多層次、廣覆蓋、常態化的活動載體,以人文交流促進人才交融、以開放合作促進人才合作。

  2023年11月,人社部和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首屆中國—東盟人力資源合作與開發論壇暨中國—東盟人力資源服務博覽會,促成中國—東盟人力資源主管部門“10+1”首次實現“全家福”,26家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首次集體亮相,近千家企事業單位現場洽談,5萬多人入場參會參展,其中超過3.5萬名國內外高校畢業生、東盟國家留學生以及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參加人才交流大會,8500多人達成簽約意向,超400萬名觀眾在線上參與系列活動。

  産學研平臺既是人才引育的重要載體,也是科技創新的必要支撐。

  廣西連續11年承辦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大會,圍繞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科技政策、重點領域、合作項目等,吸引國內外科技創新人才來桂開展探討交流、達成多項共識,累計舉辦32場專業領域技術對接會,共有來自中國和東盟國家的代表1.4萬餘人、企業4000多家參加。

  聚焦青年科技人才的匯聚交流,廣西還持續舉辦“10+3”青年科學家論壇、“東盟青年科學家創新中國行”、中國—東盟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促進我國與東盟國家青年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互學互信。

  3 以培育為徑

  推進與東盟國家教育雙向交流合作

  多年來,廣西與東盟國家在職業教育方面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在雙方共同努力下,覆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多方協同參與的教育交流合作體系架構日益完善。

  先後舉辦7屆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全區24所職業學校積極“牽手”機械製造、紡織、建築工程等行業企業“走出去”,在國(境)外開展學歷教育、職業培訓或技術服務,建成28個海外培訓基地,為企業培訓技術工人年均超1萬人日。

  同時,聯合東盟國家院校、企業推進合作辦學項目,區內34所院校與東盟職業院校建立交流合作關係,3所高校的項目入選“中國—東盟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建設和運行中國—東盟職業教育雲平臺,成立中國—東盟金融與財稅人才培訓中心等9個國家級東盟人才教育培訓中心,累計為東盟國家培訓衛生、旅遊、農業、法律、財稅等領域專業人才超萬人。

  職業教育“走出去”在提速,“留學廣西”品牌建設也正在形成。

  近年來,廣西組織高校赴越南、泰國、印尼等7個東盟國家以及其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舉辦“留學廣西”國際教育展25場,吸引東盟國家學生將廣西作為留學首選目的地。目前,全區高校在冊留學生7490人,其中來自東盟國家留學生5100人、佔比達68.1%。

  此外,廣西還加強面向東盟的智庫建設和技術技能培訓,在廣西大學設立中國—東盟研究院,選派2000多名越南語、泰語、漢語國際教育等專業的師生赴東盟開展交流學習,每年接收大約1600名東盟國家師生來桂學習和從事科研合作。

  4 以平臺為基

  密切與東盟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

  “我們與文萊大學、文萊技術理工大學開展適合養殖的本土海水魚選種育苗,至今已選別出形體健碩、生長速度快、養殖成活率較高的金目鱸魚子二代近20多個家係。”廣西海世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韋成昱説,經過雙方科研人員的攻關努力,順利幫助文萊結束了海水魚養殖用苗依靠進口的歷史。

  韋成昱提到的合作,始於海世通(文萊)公司在文萊建設的海洋漁業綜合開發項目,目前已初步完成文萊優勢海水魚種質資源庫的一期建設,為文萊及東盟國家漁業長久發展和國內優勢海水魚引種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把走出去與請進來結合起來,找準與東盟共挽的契合點,以人才對內對外交流合作助力加快打通開放發展的“任督二脈”。廣西與東盟各國在人才領域合作新模式、新路徑的積極探索,持續推動著中國—東盟科技創新合作。

  在深化技術轉移合作方面,持續推進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建設,與9個東盟國家建立政府間“雙邊技術轉移”工作機制,並與7個國家組建雙邊技術轉移聯合工作組,4個離岸技術轉移合作平臺,構建覆蓋東盟十國和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技術轉移協作網絡。

  在深化科創平臺共建方面,與國內外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曼谷創新中心、廣西南洋科技創新中心、中國—東盟地球大數據區域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聯合中國科學院在泰國曼谷建設中泰東盟創新港,支持廣西科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東盟國家建立20個聯合實驗室或創新中心、12個農業科技園區,促進中國優勢産能“走出去”,加快建設面向東盟集産業、教育、智庫于一體的産教集聚示範區。

  在深化多領域聯合攻關方面,聯合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緬甸、越南等國,圍繞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海水養殖等開展技術攻關,有力填補了相關領域技術空白。

  向海圖強、開放發展,做大人才國際交流的“朋友圈”。廣西深化拓展與東盟國家在人才領域的全方位合作,人才工作的“一池春水”,正在推動形成人才奔涌的“新高地”,人才隊伍這個“關鍵力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數”,加速轉化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強能量”“最大增量”。

  數讀

  廣西連續11年承辦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大會,展示推介項目4200多項,促成79個中國—東盟重點創新合作項目和300多項技術合作協議簽約。

  全區24所職業學校積極“牽手”相關企業“走出去”,建成28個海外培訓基地,為企業培訓技術工人年均超1萬人日。

  全區高校在冊留學生7490人,其中來自東盟國家留學生5100人、佔比達68.1%。

  持續推進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服務中外企業超過1.9萬家,對接項目約1.3萬項。

  接收東盟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青年科技人才81人次,研究領域涉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空間與海洋等廣西重點發展領域,合作攻克關鍵技術、科研難題80余項,形成國際合作成果近100項。(廣西日報 記者 藍 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