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南寧:穿越歷史塵封 “喚醒”古建新生
2024-08-13 11:27:48來源:南寧日報編輯:林姍婷責編:劉洋

  原標題:穿越歷史塵封 “喚醒”古建新生

  ——探尋南寧古建築營造技藝賡續密碼

南寧:穿越歷史塵封 “喚醒”古建新生

  周濤(右)對馬來西亞留學生林靖進行古建築營造技藝指導。南寧日報記者楊盛 攝

南寧:穿越歷史塵封 “喚醒”古建新生

  在美麗南方忠良村的非遺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基地,一件件南寧古建築全榫卯微縮模型匠心獨具。南寧日報記者陳麒元 攝

  選料、畫線、開槽、拼接……在美麗南方忠良村的非遺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基地,南寧古建築營造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周濤按照圖紙,精細計算、開鑿卯眼。

  一榫一卯、一穿一插,一件南寧古建築全榫卯微縮模型逐步呈現。每一步,都蘊含著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

  侗族獨柱鼓樓、壯鄉吊腳樓、冬泳亭、真武閣……基地宛如一部立體的“廣西建築史書”,獨特而瑰麗。每一件建築微縮模型都匠心獨具,門、窗戶可以打開,有的還貼上了對聯,充滿了真實感。

  一座建築就是一段歷史。融合了壯、漢、苗、瑤等民族建築特色的南寧古建築,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營造出了一個新興産業形態:從大型木作到微縮模型,為南寧古建築的傳承注入了生命力。

  “古建築文化是有生命的文化,微縮模型讓一座座古建築‘穿越’歷史的塵封,通過傳承,讓更多年輕人賡續南寧古建築營造技藝。”周濤説。

  匠人的質樸堅守 尋找古建築的“根”

  周濤出生於建築世家,從記事起就與建築緊密相連。從太爺爺到父親,從木材廠、建築工坊到房子、實木傢具,周氏古建築營造技藝代代相傳。

  “我從小就熱愛古建築,八九歲時就跟著父親出入建築工地。”周濤仍清晰地記得,讀書時她沒有別的愛好,就喜歡反復打量課本裏的建築圖畫。不管是莊嚴雄偉的天壇、素雅恬靜的園林,還是風格各異的房屋,她都會臨摹下來,再用彩筆上色。

  在父親的熏陶下,青少年時期的周濤就掌握了土與木、泥與沙、磚與石如何相融的知識,進行了測繪、計算、設計、取材、施工的工序實踐。2000年起,周濤從父親手中接過古建築營造技藝的接力棒,開始從事古建築、古村落保護和倣古建築營造等工作。

  帶著對建築事業的耐心、虛心和專心,周濤得到了中國“當代藝匠”、國家傳統建築文化保護“功勳人物”程茂澄的指導,跟隨他行走于全國各地的古建築,一邊考察、修繕,一邊學習。

  “古建築營造要用心,要親自去現場感悟、上手操作,經過多年積澱與練習,才能形成自己的獨特手藝。”周濤認為。

  當周濤看遍了京派、徽派、晉派等派系的建築後,有朋友突然問周濤:“廣西的傳統建築是什麼樣的?”此時,周濤竟答不上來。思考良久後,頓時大悟:“我要回家,尋找廣西古建築的‘根’。”

  2009年,周濤回到廣西成立工作室,以“大墨榜樣”為商標,帶領團隊鑽研廣西古建築。

  為了探尋廣西古建築文化民俗的密碼,周濤走訪了不少父輩工匠,虛心“取經”,學習工藝手法;深入古建築村落,記錄房屋的構造及特點。

  “廣西古建築大多依山而建,佔天不佔地,體現了世居民族共榮共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南寧古建築在此基礎上融合了多民族建築特色和外地建築特色,從一磚一瓦中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周濤説。

  秉承著匠人對傳統手藝的堅守、對建築事業的熱忱,周濤在保護和發展廣西特別是南寧古建築文化、傳承古建築營造技藝的道路上勇毅前行,成為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南寧市古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圍繞紅色歷史和鄉村振興,周濤曾參與上海七寶老街的修復、桂東南抗日遊擊區辦事處印刷機關舊址的修繕、新農村文化廣場的設計……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周濤用匠心讓古建築的“立體記憶”愈發清晰。

  古建的創新生長 讓任何人都能製作一件建築模型

  慢工出細活。往昔,南寧古建築營造技藝包含木作、土作、瓦作、彩繪、裱糊作、搭彩作、油漆作等工藝,每一道工序均為手工打造。今時,在保留傳統工具製作的同時,南寧古建築營造技藝創新使用一些工具,改善製作工藝,提高木材的利用率。

  得益於技藝的不斷發展成熟,周濤和團隊在這些年不斷接到修繕任務和實踐項目,但她還苦惱于技藝何以傳承。

  “古建築營造技藝要經過艱苦的學習、實踐,不僅要有過硬的基本功,還需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積累。”周濤坦言,廣西很多古建築是因為偏僻才得以保留,施工環境差,年輕人選擇從事這一行業的不多,能堅持下來的更少。而且,古建築修繕工作的難度還在於建築材料的選擇,當面對許多古老建築時,很難再找到一模一樣的建材用於修復和復刻。

  非遺古建要如何創新生長?近年來,南寧市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在堅守“修舊如舊”的古建築營造技藝的同時,周濤也在尋找創新的契機。這種“新”並不在於産品,而在於利用新科技,讓古建築煥發新的華彩。

  “目前,我們研發了廣西建築全榫卯微縮模型,讓任何人都有機會動手製作一件精巧的廣西傳統民族建築模型,從中學習和了解古建築營造技藝和美學。”周濤説。

  要讓微縮模型精準還原,必須經過實地勘察、設計效果圖、縝密計算,精細打磨構件、拼製成型後,方能批量生産。“連接處的榫卯結構要求非常精準,打磨一塊木料經常要花費一個多星期,但我樂在其中。”周濤説,只要能讓更多人關注這一技藝,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希望能打造出古建築的“樂高積木”。

  2021年,周濤的代表作品《獨柱鼓樓(帶燈光)全榫卯微縮模型》,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頒發的“金鳳凰”創新産品設計大賽金獎。就在“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之後,周濤接到了將北京中軸線部分原型製作成微縮模型的訂單。“我想,正是因為古建築營造技藝被廣泛關注,才有這樣好的結果。”周濤説。

  文化的相融相通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山海

  文化屬於子孫萬代,需要傳承,才能綿延賡續、發揚光大。

  “設計源於生活。在搭建古建築生活場景時,我們可以融入居民的生活習慣。”在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明秀宮的非遺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課上,孩子們在周濤的指導下學習南寧古建築營造技藝。11歲的孫子淼拼制了一座壯族吊腳樓模型,驚喜地説道:“不用一顆釘子,也能搭起一座房屋,太神奇了!”

  學校和青少年活動場所都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非遺項目傳承人來到學生身邊,讓更多學生感受古建技藝的魅力,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守護者。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古建築營造技藝跨越山海,吸引了外國留學生的關注。馬來西亞留學生林靖在廣西民族大學讀環境藝術設計,選擇在周濤的非遺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基地實習。本就對中國文化心馳神往的她,接觸到榫卯古建築微縮模型時更是欣喜不已。

  “榫卯結構太驚艷了,我從未見識過,這樣的傳統技藝令我沉浸其中,享受那份專注。”林靖説,文化是無國界的,是不斷創新的。在周濤的指導下,林靖把馬來西亞高腳屋的方柱特色與壯族幹欄式建築相融合,希望打造出新的建築風格。

  古建築是人類共享的寶貴財富,像周濤一樣的古建築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正在探索新的方向,孜孜以求,不負韶華。

  “古建築技藝傳承和創新應該通過各種傳播方式,例如開展非遺古建築技藝研學活動等,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青少年心中,跨越山海,美美與共。”周濤説。(南寧日報 記者楊盛 實習生韋盛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