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中華魂”,育出“團結花”。國家稅務總局廣西壯族自治區稅務局立足稅收職能職責,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稅收工作全領域、全過程,實現稅收事業發展與民族團結進步同頻共振,不斷續寫新時代富民興桂的新華章。
糧田變“良田”,數智繪“豐”景
75年來,廣西堅持走規模化、品牌化、數智化的發展路子,科技興農帶來了種養新氣象。智慧化、精準化、設施化……這些“科技滿滿”的標簽,正在讓廣西各族兒女的“未來農場”藍圖逐步落地轉化。
近日,在北海陽雀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果蔬種植大棚,直播機在田地裏來回穿梭播撒辣椒種子。果蔬種植大棚是鹽灶村村集體經濟示範項目,通過引進直播機、噴藥植保機等先進農機設備,運用5G、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辣椒種、管、收全程標準化、機械化、智慧化。
近年來,國家助農惠農政策頻出,給涉農企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2024年1月—8月我們享受到自産農産品免征增值稅、‘六稅兩費’減免優惠等稅費紅利近20萬元,讓公司有更多資金投入到設備更新和技術人員引進,不斷提升種植技術的‘智’量。”北海市陽雀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屈歡表示。
稅務幹部走進廣西北海陽雀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了解果蔬種植情況,宣講最新的稅費支持政策 攝影 任永昶
廣西田東長江天成農業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表示:“企業能達到現在的數智化高度,離不開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三年以來,公司享受各項稅費減免200多萬元,切實加快了公司新質生産力的培育步伐。”
製造變“智造”,數智煥“芯”顏
放眼廣西,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方興未艾,一批批“廣西製造”逐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民族地區高品質發展的底氣更足、成色更足、信心更足。
傳統民族工業從“製造”到“智造”。
廣西是我國重要的蔗糖生産基地,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制糖工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合山市祥星制糖有限責任公司歷經二十年的打磨,現已建成全面智慧化、自動化制糖生産線,截至目前,銷售額達1.36億元,為當地各族群眾提供了200多個就業崗位。
“企業智慧化轉型過程中,稅惠政策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2024年以來,我們享受到企業所得稅359.15萬元。節省下來的資金,主要用於加大科研投入和提高技術人員的薪酬待遇等。”合山市祥星制糖有限責任公司財務負責人譚曉寧表示。
現代新興産業從“智變”到“質變”。
在桂林藍宇航空輪胎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智造”的神話正在上演。
大型民航輪胎是飛機不可或缺的關鍵部件,其設計製造難度極大,全球1000余家輪胎企業只有10余家可以生産。桂林藍宇航空輪胎發展有限公司積極開展民航輪胎設計、製造、檢測技術研發,成功研製了基於國産材料、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三環”牌國産民航輪胎,成為國內首家、全球第三家向波音737系列客機提供輪胎的廠商。
“在公司進行民航輪胎研發的過程中,稅務部門多次上門走訪,及時將稅收優惠政策送到我們手中,輔導我們申報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近7700萬元,為公司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走好自主創新之路提供了動力。”桂林藍宇航空輪胎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説道。
桂林稅務部門到新興産業企業了解企業生産經營現狀,收集涉稅訴求 攝影 余永濱
傳統變“傳承”,數智引新潮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繡球、壯錦、銅鼓、花山岩畫……廣西12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民族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山水人文構築起各族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
廣西歌仙泉水銷售有限公司將歌仙劉三姐的民族文化與山泉水跨界融合,打造一款“會唱山歌的水”。消費者掃描瓶子上的二維碼,便可聆聽劉三姐經典山歌片段。
為助力企業將劉三姐歌謠文化推廣出去,河池市宜州區稅務局組建“金鑰先楓”稅費服務團隊主動出擊、靠前服務,“線上+線下”雙線發力,“面對面”“點對點”提供全時不打烊定制稅費服務,減少企業發展後顧之憂,助力民族文化跨界融合。
桂地山河縱橫之境,茶香從來不會缺席。三江侗族自治縣是業界公認的“黃金産茶區”,“油茶”既是當地各族人民的精神食糧,更是致富工具。
三江侗族自治縣仙池茶業有限公司通過引進新技術、創新種植綠色有機新品種茶葉深耕茶葉領域,帶動民族區域茶葉發展。該企業先後帶動三江縣6個鄉鎮19個屯發展茶園綠色防控基地1萬畝,帶動1533戶脫貧戶發展油茶産業,新增300多個就業崗位。
三江侗族自治縣仙池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富説:“我們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稅費政策的大力支持。目前,公司徵前減免稅額達1726萬元,實實在在的稅收紅利給了企業發展的底氣。”
天峨縣稅務局組織青年幹部走進天峨縣郭玉蓮壯族傳統工藝服飾工作室送上最新的稅費政策 攝影 林秀雲
據悉,接下來,廣西稅務部門將深度釋放稅收效能,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從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出發,以更高站位、更優服務推動稅費優惠政策落實,確保經營主體以更快速度、更好品質享受政策紅利。(文 甘家榕)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