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荒地獲新生 稻香魚螺肥
2024-11-27 12:21:01來源:廣西日報編輯:林姍婷責編:劉洋

荒地獲新生 稻香魚螺肥

“稻漁共生”綜合種養示範基地開展機械化收割水稻。

荒地獲新生 稻香魚螺肥

村民在稻田裏捕捉稻花魚。(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龍圩區委宣傳部供圖)

荒地獲新生 稻香魚螺肥

“稻漁”農業示範區已成遊客“網紅打卡點”。潘紹珊/攝

  近日,廣西正式公佈2023年度耕地保護激勵縣(市、區)名單,全區15個縣(市、區)獲得激勵,梧州市龍圩區名列其中,並獲得一次性激勵資金600萬元。

  龍圩區具有水源豐沛、土壤肥沃等優越條件,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耕地撂荒問題突出,耕地保護形勢日益嚴峻。為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障糧食安全,該區加強耕地保護,因地制宜、創新舉措,引進稻漁共生生態循環立體農業模式,解決稻田丟荒閒置問題,通過科技帶動,全力打造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帶,實現了田地資源高效利用、優質生態産品産出能力提升、生態産業價值變現。

  根據農情統計,2024年,該區糧食播種面積22.73萬畝,糧食産量7.855噸,同比增長1.15%。

  1 “三長合一”,守住耕地紅線

  11月20日清晨,新地鎮都梅村的脫貧戶莫英健騎上摩托車,開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從稻田間到小河邊,再到周邊生態林,他一一巡查,直到中午才結束。

  作為一名村級巡察專員,他負責管理第一生産小組的300畝稻田、100多畝旱地、500米河道和800畝山林,每週工作5天,每天巡查時間不少於3小時。

  “我的任務是查看田地間有沒有堆放固體廢棄物,是否存在耕地改種果樹、挖塘養魚等‘非糧化’行為;查看河湖邊有沒有亂採亂堆現象,汛期時還要關注河水上漲和堤壩情況;檢查山林裏是否有人非法用火或毀林捕獵。如果發現問題,我會立即制止,並通過‘田長巡’App向上級報告。”莫英健説,任務雖重,但他已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像莫英健這樣的巡察專員,在龍圩區共有628人。近年來,龍圩區全面推行村級巡察專員制度,為耕地保護探索出全新的基層治理模式。

  新設的村級巡察崗位由鄉鎮政府負責聘任、管理和考核,逐步形成“一巡多查”的工作路徑。

  “守住田地,就是守住鄉親們的希望。”龍圩區自然資源局局長向金宇説。該區建立“田長+林長+河長”的“三長合一”巡查機制,設立公益性崗位,促進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破解基層巡護人員不夠、經費不足等難題。2023年耕地保護目標13.7萬畝,實有耕地保有量14.1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11.93萬畝,實有永久基本農田12.04萬畝。

  耕地保護是守住農業根基的關鍵,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該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建立“田長+檢察長+警長”工作協作機制,對違法佔用耕地行為採取“零容忍”態度。去年,龍圩區成功整治非法佔地養殖牛蛙行為14宗,涉及土地面積311.63畝,其中耕地186畝、基本農田235.71畝。這些成績背後,是巡護機制不斷完善、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的結果。

  2 創新模式,向“撂荒地”要效益

  初冬時節,龍圩區稻田連片,稻浪翻滾,與農民們忙碌的身影構成了一幅豐收畫卷。

  “這裡的稻田變得更值錢了!”站在金黃的稻田旁,大坡鎮交村的村民李金平一邊揮手招呼遠處的魚販,一邊和記者聊起今年的收成,“這些田閒置了好多年,政府引進稻漁共生模式後,我們一年可種稻穀兩季,還能養上千斤田螺和禾花魚,收入翻了好幾番。”

  近年來,龍圩區部分耕地長期撂荒。如何破局,向“撂荒地”要效益?該區給出的答案是: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支持打造特色農業空間,結合耕地提質改造、土地整治、農田水利等工程,探索稻田“一年多造、反季節養殖、冬閒田養殖”等生態共作立體高效的種養模式。

  “我們引進院士工作站示範基地,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團隊提供技術支持。”龍圩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巫殷楓説,在多種技術支撐下,稻魚産量大幅提升。

  “村裏原來有不少山溝田因水資源利用困難等而撂荒。通過修建水渠和田間道路,將小田變大田,這些撂荒地如今不僅能種稻穀,還能養田螺和魚。稻子種得好,魚螺不愁賣,村民們收益比較穩定。”大坡鎮交村黨支部書記莫金榮向記者介紹。

  11月21日,在龍圩鎮念村“唸唸目望”稻漁綜合種養産業示範區,工作人員正在稻田裏收田螺。

  “這些田螺排的泄物會沉在田間,成為稻子的天然肥料,而稻子的遮陰效果又能讓水溫適宜,魚螺生長得快。”該示範區技術負責人余會中向記者展示稻漁共生的生態循環模式。據統計,該基地每年可實現畝産幹谷900公斤、田螺750公斤、禾花魚125公斤,畝均收益顯著高於單一稻穀種植或水産養殖模式。

  目前,該區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已整治撂荒水田1800畝,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溝成渠的土地分佈格局,建設6.4萬畝高標準農田,推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超過5000畝,稻漁綜合種養産業形成規模,有效解決稻田撂荒閒置和“非糧化”“非農化”等突出問題,促進了農田的高效利用,提升了優質生態産品的供給能力。

  3 激發活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撂荒地”有了效益後,如何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龍圩區發動廣大農民群眾轉變傳統種糧方式,對在撂荒閒置的山溝田中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農戶,如經過驗收合格,將給予每畝最高3000元補助。同時,該區對在耕地保護、建設和管理中表現突出的農戶和合作社,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以激勵其積極參與耕地管理和優化利用。

  同時,該區引入農業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深度合作,逐步構建産業化經營模式。念村及周邊15個村民合作社共出資280萬元,與龍頭企業合作,農戶可以選擇土地租賃,每年收取900元/畝的租金,也可以以土地、資金、勞務入股,享受分紅與務工雙重收入。

  該區還大力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産出的生態産品深加工,打造“田中魚米”“田中禾花魚”“田中螺”等高端有機農産品品牌,並建設粵桂農産品冷鏈物流加工産業園,完善稻漁産業的産供銷鏈條,提升優質生態産品的市場價值。

  “稻+N”綜合種養模式在該區得到廣泛推廣,涌現出念村“唸唸”系列、河步村“稻+河步鴨”、交村“稻+葉脈”等多個精品農業品牌,推動了農業全産業鏈的延伸與價值轉化。

  “稻漁綜合種養的成功實踐不僅激發了農業生産的活力,也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巫殷楓説。龍圩區開發的“稻+油+魚”農旅體驗項目,集生態觀光、農旅休閒、研學教育等功能于一體,吸引遊客超10萬人次,帶動了區域旅遊業的發展。(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梁乾勝 唐莉莉  通訊員 李東波 袁深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