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廣西河池市東蘭縣舉辦巴疇壯寨農耕文化特色節慶活動六隆村農曆四月八壯族“牛魂節”,當地壯族群眾唱響敬牛歌,跳起農耕舞,快樂過佳節。
活動現場 攝影 高東風
當地村民在“牛魂節”中展示勤勞的牛農耕場景 攝影 高東風
來自黑龍江哈爾濱市的“候鳥人”原桂玲參加演出後激動地説:“第一次穿上壯族服裝,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姐妹一起參加‘牛魂節’演出,領略到了壯族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特別是置身幸福壯寨,感受到壯族人民的聰慧、淳樸和善良,讓我深深地愛上了這篇土地。”
“牛魂節”是壯族同胞感恩耕牛、敬畏自然的千年傳承,更是巴疇鄉以文化振興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在壯族傳統文化中,牛被視為勤勞、善良的象徵,是農民最忠實的朋友和勞動夥伴。“牛魂節”源於古代壯族“萬物有靈”的信仰,敬牛儀式是壯族“牛魂節”的核心環節,村民們依次為牛洗澡、梳毛、喂食,並在牛角上繫上紅繩,表達對牛的敬意和祝福,體現了壯族人民對耕牛的感恩之情。通過敬牛儀式,壯族人民祈求牛兒健康長壽、農事順利、五穀豐登。
“牛魂節”習俗活動現場,當地群眾擺起了壯觀的銅鼓陣 攝影 高東風
節日期間,當地壯族群眾還進行銅鼓陣表演、農耕文化展演和系列遊園活動,開展打陀螺、牛力舂糍粑、扳手腕牛人、牛氣抓鰍螺、女子牛式籃球等活動。
“牛魂節”上的筒噔表演 攝影 高東風
當地壯族群眾敲響銅鼓歡慶佳節 攝影 高東風
“‘牛魂節’具有濃郁的壯民族特色,特別是參加‘牛魂節’的壯族群眾,他們一張張幸福笑臉,彰顯了民族團結帶領的民俗傳承和社會團結進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動實踐,是巴疇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縮影。”參加完活動後,廣州理工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教師謝志強深有感觸地説。
近年來,巴疇壯寨持續挖掘螞拐文化、銅鼓文化、七弦琴文化、筒噔文化,並在傳統節日中得到發揚和傳承。連續舉辦三屆的“牛魂節”吸引遊客超萬人次,帶動巴疇麻鴨、巴英河魚、銅鼓文創等銷售,文化軟實力正轉化為群眾口袋裏的真金白銀。(文 高東風 牙紅院 韋韓)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