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美古鎮
古建築木雕精美。
始建於清代的狀元坊以做豆豉出名。
揚美古鎮裏的清代民居保存完好。
魁星樓激勵當地學子讀書上進。
“揚溪之美境,河繞奇弧形。固若湯池謂,名成半島稱。房屋連梯比,石路好行人。集市名三角,喧嘩鬧早晨……”這是清代詩人杜潔如、梁勉英筆下的揚美古鎮。
揚美古鎮,坐落于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西南面,始建於宋代,歷經千年,留下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跡和傳統建築。魁星樓、梁烈亞故居、狀元坊、五疊堂、金馬街門樓、臨江街門樓、舉人屋……千年古鎮與盛夏煙火碰撞出別樣詩意,韻味悠長。
舊與新 青磚黛瓦古鎮的前世今生
一半古樸,一半現代;一半古跡厚重,一半渾然天成,這便是初識揚美的第一印象。這裡處處透著水墨丹青的雅致和清新:小橋流水,屋舍儼然,青墻黛瓦,翹角飛檐,蜿蜒左江如玉帶。
這個小鎮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起初此地因荊棘叢生,白花滿地,取名“白花村”。後來北宋時期狄青平蠻,各地人士前來,見清溪環繞,揚波逐流,便易名“揚溪村”。隨著時代發展,人心向美,更名為“揚美村”,又稱揚美古鎮。
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乘船路過揚美,在遊記中寫道:“自南寧來,過右江口,岸山始露石,至揚美,江石始奇……”
“大船尾接小船頭,南腔北調語不休。入夜帆燈千萬點,滿江鈺閃似星浮。”揚美在清代曾一度繁華,鼎盛時期有8個古碼頭,商賈雲集,有“小南寧”之稱。
如今,揚美古鎮存明代民居1處、清代民居和民國民居259處,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臨江街現存清代建築最多,300多米長的街道上古宅鱗次櫛比,是整個揚美古鎮的精華所在。影視劇《鄧小平在廣西》《杜鵑聲聲》《石達開》等都來過這裡取景,通過影像讓更多人感受古建築之美。
這裡山水靈秀,人才輩出。據《揚美村志》記載,明清時期,揚美出過舉人6名、貢生23名、廩生5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遠與近 千年古鎮古風古貌保存完好
揚美走過了上千年曆程,文物古跡遍佈全村。
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魁星樓是打卡揚美的首站,整座樓呈方形結構,外觀酷似帝王玉璽,因此也被當地人稱為“帝印”。“相傳魁星主掌文章興衰,清代解元梁德顯題‘文明’二字于魁星神像頂部,意在激勵家鄉子弟讀書上進,成為文人學子祈願聖地。”揚美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許建林從小在這裡長大,對每一處古建築都如數家珍。
移步五疊堂,這座五進式階梯狀楠木宅院建於清嘉慶年間,自南向北依次升高,形成層層疊疊的視覺效果,取“步步高升”之意,為揚美古民居建築典範。
許建林介紹,五疊堂的主人姓杜,善做豆豉,做出的豆豉又黑又香。老杜為人厚道老實,從不短斤少兩,生意越做越大,後來還到廣東、東南亞一帶開店,揚美豆豉也因此享譽各地。老杜做豆豉發達後,就蓋起了這座五進宅院,十分氣派。
舉人屋則建於清道光年間,屋主杜元春登壬午科,被授予“舉人”牌匾,懸挂于杜府大門之上而得名。舉人屋採用石灰膏加糯米漿、黃糖漿拌和而成,至今仍堅固如新,堪稱揚美古宅之最。
揚美古鎮還存有20多座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古民居,建築為硬山頂磚木結構。從門外到屋裏,兩邊平行豎立著七根木柱,被當地人稱為“七柱屋”。許建林説,這種建築算是揚美一絕,建造結構頗有學問,即便墻體倒塌,還有木架撐住,有“屋倒房不塌”之稱。
同樣是青磚黛瓦的磚木結構,清代古屋的工藝比明代古屋更精緻美觀,檐墻屋頂有浮雕、水墨畫,飾以花鳥、人物圖案,各顯其彩。
融與合 枕水人家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有人説,來到揚美,日子就被拉長了。清晨,左江畔薄霧氤氳,攤販們的吆喝聲穿過青磚黛瓦,增添了煙火氣。揚美老街上的老人搬了把椅子坐在家門口,搖著蒲扇與街坊四鄰閒聊。
揚美古鎮老年協會會長黃敏傑説,目前古鎮有百歲以上老人2位、90歲以上老人13位、70歲以上的老人700多位。説起揚美人的長壽秘訣,也許就像古鎮上的古樓、古宅、古碼頭那樣,不急不爭,享受悠然自得的“慢生活”。
遊客來到揚美古鎮,除了看古建築、體驗“慢生活”,打卡美食更是必不可少。作為千年古鎮,揚美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山黃皮燜魚、梅菜扣肉、豆豉排骨、楊桃叉燒等特色菜肴,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客慕名而來。而揚美三寶——沙糕、梅菜、豆豉,更是遠銷東南亞。
“俗話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的狀元坊不出讀書狀元,出的是做豆豉的狀元。”始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的狀元坊以做豆豉出名。屋主梁淵説,他家祖祖輩輩在古鎮上做豆豉、醬菜已近200年,傳至他這一代已是第十八代。先輩中不乏行業的佼佼者,村裏為表彰他們的卓越成就,特將此處命名為“狀元坊”。
“白日望帆影,夜臥聽槳聲”,曾經繁華一時的千年古鎮,如何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煥發新魅力?
“古建築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傳承好。”許建林説,揚美注重古建築和文物的保護與修繕,村民共管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接下來,揚美計劃將五疊堂改造為“揚美古鎮陳列館”,並增加左江遊船等體驗項目,更好地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遊客的旅遊體驗更加充實豐富。(南寧晚報記者趙金玲 淩劍伊/文 周圓曦/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