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劃“綠色貴州”美麗畫卷

2018-07-06 09:57:42|來源:貴州日報|編輯:羅奇波|責編:陳夢楠

  2016年8月,中央將貴州列為首批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為抓牢、抓好這一重大歷史機遇,貴州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專題研究全省試驗區建設和推動綠色發展工作,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在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基礎上,提出大生態戰略行動,強調要堅持綠色富省、綠色惠民。

  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提供“貴州智慧”,貴州步履鏗鏘——響亮提出了發展綠色經濟、建造綠色家園、完善綠色制度、築牢綠色屏障、培育綠色文化“五個綠色”,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全省理念一致、幹字當頭,奮力擘劃出一幅“綠色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美麗畫卷。

  肩扛綠色責任構建綠色制度

  威寧城郊的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兒翩躚起舞,水草隨波搖曳,遊客泛舟湖面,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然美景。從曾經人進湖退,到現在生態和發展雙贏,草海生態治理之路越走越穩。成為貴州堅定不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

  生態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地處長江、珠江上游的貴州,是“兩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是貴州義不容辭的責任、舍我其誰的擔當。

  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貴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綠色,正成為多彩貴州最鮮亮的色調。

  制度,是助推綠色發展的堅強保障。記者從省發改委獲悉,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貴州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全省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保駕護航。

  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立法步伐不斷加快——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水資源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水污染防治條例等5部法規進入正式立法程式,標誌著與我省試驗區建設相適應的法規框架基本成型。

  生態文明司法機構改革持續深化——江口縣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黔東南州森林公安局、盤州市環保局等探索開展由檢察機關派駐生態環保檢察室,延伸生態環保檢察監督觸角;全省環境資源審判庭統一更名工作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法院專門化環境資源審判機構由10個擴展為29個,環境資源法庭實現全覆蓋。

  環境公益訴訟深入開展——六枝特區檢察院訴丁旗鎮政府案等一批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入選全國典型案例。生態司法修復機制日臻成熟,“六個一律”、打擊涉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等專項執法行動持續發力。

  綠色績效評價考評指揮棒精準有力——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對9個市(州)黨委、政府生態文明建設開展評價考核。制定環境保護督察方案,對各市(州)、貴安新區實現環境保護督察巡查全覆蓋。

  同時,出臺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辦法,對9個市(州)中心城市、88個縣(區、市)的大氣和水環境品質按月公佈並排名。狠抓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意見整改,對交辦的3478件群眾舉報投訴件全部辦結,責令整改企業1538家、約談1208人,問責375人。

  生態文明重點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全省落實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爭取成為省級空間規劃、自然資源資産管理體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環境監察執法機構垂直管理等國家試點並形成了一批初步成果,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全面推行,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等印發實施,啟動開展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

  發展綠色經濟繁榮綠色文化

  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麥納麥召開的第42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梵凈山申遺成功,貴州的世界自然遺産數量躍升全國第一。這是國際社會對梵凈山自然遺産價值和保護管理工作的認可,是我國著力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取得明顯成效的縮影,是貴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大成果。

  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貴州用實際行動和驕傲成績展示著獨屬於自己的美麗。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5.3%,主要河流水質保持優良,公眾對貴州生態環境滿意度居全國第二位。

  靚麗的數據,來自砥礪的堅守——2016年10月,《貴州省綠色經濟“四型”産業發展引導目錄(試行)》出爐,提出構建具有貴州特色的綠色産業體系,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四型”産業。

  謀産業佈局。15大類産業細化為400個具體條目,引導各地加快發展綠色經濟“四型産業”。編制實施旅遊發展、大健康産業、水産業等專項規劃,明確相關産業的區域佈局、發展思路和目標要求。

  抓項目落實。全省發佈實施大生態工程包、綠色經濟工程包項目332個、總投資2534億元,目前已開工252個項目,完成投資458億元。組織遴選綠色經濟“四型産業”示範項目20個、總投資504億元。

  促改造提升。全省以實施“千企引進”、“千企改造”工程為主抓手,對傳統産業進行信息化、綠色化、智慧化改造提升,加快推動傳統産業轉型發展,加快傳統産業存量改造,2017年完成“千企改造”工程企業1597戶、項目1643個,完成技改投資943億元。

  發展綠色經濟,貴州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數據顯示,2016年全省綠色經濟“四型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33%,2017年達37%。創新貴州、智慧貴州、數據貴州、生態貴州、康養貴州、遊娛貴州成為貴州一張又一張光彩奪目的新名片。

  綠色經濟蓬勃發展,綠色文化凝聚全民共識。弘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生態文明理念,綠色文化加快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貴州生態日、生態文明試驗區貴陽國際研討會、“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等主題活動的舉辦,讓生態文明成為新風尚。

  將生態文明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確保每週不少於1個課時。組織大中小學生開展江河湖庫管理保護教育。強化生態文明重點學科和學位授權點建設,貴州大學生態學入選國內一流建設學科,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博士、碩士授權點達20個。廣泛開展綠色創建活動。開展“綠色學校”、“節水型學校”、“文明單位”等創建活動,創建綠色大學11所、文明校園50余所。?全省生態文明教育和創新展現喜人亮點。

  築牢綠色屏障建設綠色家園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貴州傾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貴州樣本”。

  圍繞治水、治氣、治土,多措並舉、多策並用系統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實施“青山”工程。開展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攻堅戰”,實施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全面完成第四次森林資源普查,啟動省級重要濕地名錄、一般濕地名錄認定工作。2017年以來完成退耕還林477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1000平方公里。

  實施“碧水”工程。實施十大污染源、飲用水源地“雙源”治理工程;突出抓好赤水河、烏江和清水江等重點流域環境整治,集中整治烏江、清水江總磷污染;大力推進草海綜合治理;磷化工“以渣定産”加速推進。

  實施“藍天”工程。加強大氣污染防治,開展火電超低排放改造,累計淘汰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171台、385.9蒸噸,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25.9萬輛,167萬噸地條鋼全部關停。

  實施“凈土”工程。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編制實施全省及10個重金屬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累計完成40個標準化渣場建設,治理歷史遺留重金屬廢渣167萬噸。

  緊緊圍繞山水城市、綠色城鎮、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綠色家園,改善人民生産生活條件——

  加強規劃引領。開展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實施辦法、城市(縣城)總體規劃局部調整規程制定工作,將劃定基本生態空間邊界、永久基本農田邊界、城市開發邊界融入市縣的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安順市及惠水縣、興仁縣等市縣的城市總體規劃批復實施。貴陽市成為國家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貴安新區、雷山縣為省級第一批城市設計試點。將整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及村莊規劃編制任務落實到全省所有縣(區、市),全省30%的縣(區、市)已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打造綠色城鎮。印發實施“十三五”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凱里市、銅仁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投産,貴陽市、六盤水市、都勻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基本完工。2017年新增污水管網900公里。安順市、遵義市成為全國“城市修補”“生態修復”試點,興義市、福泉市、威寧縣為省級試點。排查城市黑臭水體15個(段)。

  建設美麗鄉村。召開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推進會,出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等配套政策。開展以貴陽為中心的20個縣整縣推進119個試點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十項工程”。2016年以來,開展耕地休耕制度試點20萬畝,實施新農村環境治理“百鄉千村”建設項目100個,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省級新農村示範點157個、新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省級示範點192個。(記者 王淑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