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四場硬仗”聚焦脫貧攻堅

2019-03-06 09:37:28|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孔令娟|責編:陳夢楠

核心閱讀

  貴州圍繞産業扶貧、農村公路“組組通”、易地扶貧搬遷和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等“四場硬仗”進行攻堅衝鋒。所有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四場硬仗”捷報頻傳。

  2018年,貴州減少貧困人口14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3%,14個貧困縣成功脫貧摘帽,易地扶貧搬遷入住76.19萬人,朝著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邁出關鍵步伐。

修好通組路,致富有希望

  大方縣綠塘鄉高峰村後廟寨是當地人對高峰村大寨組、岩頭組、尖山組三個寨子的習慣統稱。多年來,由於大山阻隔不通公路,農産品和生産生活物資靠人背馬馱,産業發展不起來,年輕人只好外出務工,210戶人家中貧困戶就有77戶。

  為解決邊遠村寨交通不便的問題,2017年8月,貴州省政府啟動實施農村“組組通”硬化路大決戰,決心在2017—2019年投資423億元,對4萬個30戶以上具備條件的村民組實施7.87萬公里通組公路硬化建設。

  不到80天,後廟寨便修通了2.16公里通組路,6.8公里連戶路。路通了,鄉里緊接著謀劃産業發展。結合後廟寨水資源豐富的特點,幫扶這個村的大方縣財政局引入一家合作社發展養魚,項目覆蓋全村貧困戶。當地山高坡陡,鄉里決定把坡地全部退耕還林,種植青脆李,如今尖山組已經種下了168畝。“路通了,産業也有了,脫貧致富有希望了。”綠塘鄉黨委書記肖順平信心十足。

  截至2018年底,貴州完成農村“組組通”硬化路7.75萬公里,98.6%的村民組通硬化路,沿線受益群眾達1028萬人。此外,貴州還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在交通上的應用。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高衛東介紹,貴州推進農村智慧出行平臺“通村村”APP運用,目前已實現全省覆蓋。這款軟體被交通運輸部定為全國推廣項目。

搬出新天地,迎接新生活

  走進畢節市赫章縣野馬川鎮羅家壩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衛生服務站、政務服務中心、就業扶貧驛站、超市等星羅棋佈,儼然城市小區的模樣。

  開在小區中的貴州黔淘印象工藝品有限公司裏,各式各樣的工藝品琳琅滿目。該公司安置點車間負責人盛梅告訴記者,在安置小區的244戶搬遷戶中,有276人在這裡上班,勤快的每月能掙2000多元。“只有搬出窮窩窩,才能過上好生活!”扶貧車間工人李強感慨道。

  近年來,畢節市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四場硬仗”的重中之重,將易地扶貧搬遷與現代農業、園區用工、技能培訓等有效對接。同時,相繼出臺各類配套政策,建立完善駐村幫扶工作機制,從培育特色産業、培養勞動技能、創造就業條件、落實扶貧政策、提高保障能力等方面對搬遷群眾進行精準幫扶。

  截至今年2月,全省188萬名搬遷對象已累計搬遷入住132萬人,剩餘56萬人今年上半年將全部搬遷入住。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説,當前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點正在從搬遷為主轉入以做好後續工作為主,取得穩得住、能致富的更大成績。

産業活起來,農民笑出來

  在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革利鄉食用菌種植基地,白色大棚裏的20萬餘個菌棒雖已進入“冬眠期”,但過去一年,這項産業給農民帶來的收益卻讓大家喜笑顏開。

  革利鄉棉花衝村村民王興輪説,村裏自然條件差,自打記事以來,就沒見村裏有過什麼像樣的産業,如今食用菌産業發展起來,不僅自己能就近務工增加收入,還能介紹周圍上了年紀的老人來基地摘菌子,80元一天,一季菌子十來天摘下來,一年的油鹽電費錢就全有了。

  選準産業,是産業扶貧的關鍵一招。在革利鄉黨委書記程發猛的觀念裏,平地與山地三七開的革利鄉發展産業,要立足當下,著眼長遠。

  現在,革利鄉種植食用菌的棉花衝村、板堯村,共建有食用菌大棚20個,惠及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項目實施時建檔立卡貧困戶70%分紅,村公司管理者20%分紅,村集體經濟10%分紅的“721”標準,年底每戶將分紅2萬餘元,增加周邊村民就業30余人。

  2018年,貴州將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作為推動農村深刻産業革命的關鍵一招。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外事處處長、研究員孟平紅感觸很深,“只有把具有經濟效益的産業扶大扶強,才能實現真正的扶貧。”2018年,貴州全省調減玉米785.19萬畝,是2017年調減面積的20多倍。騰出來的面積,種上了蔬果藥茶菌等高效替代作物。

  2018年,貴州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6.8%,創近6年來同期最高增速,比全國高3.2個百分點;貴州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6%,增速高於全國0.8個百分點。

做好“三保障”,不讓一人掉隊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副教授潘曉慧的提案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在關注教育。“增強學校硬體設施,不讓任何一個貧困生輸在起跑線”“支持民族地區招收免費師範生”……每一個提案的背後都關乎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學子的未來。

  自讀高中以來,來自織金縣的貴州工商職業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大三學生楊明艷就一邊讀書一邊打零工,以此來減輕家庭負擔。就快畢業了,回想起求學的不易,楊明艷眼眶濕潤:“家裏條件實在困難,交學費都成問題,好在政策好,可以貸款,每年還有6000多元的補助,才讓我能順利讀完大學。”

  楊明艷的父親20年前務工時從樓上跌落,不能幹活;母親潘應琴腰椎間盤突出嚴重,這些年靠低保、學校教育補助和孩子們的勤工儉學才將這個家支撐起來。

  “家裏4個孩子,要不是有政策補助,不可能都讀完大學。”潘應琴既感慨又感激。“現在孩子們上班了,家裏的條件也就改善了,以後日子會越來越好。”潘應琴説。

  貴州省長諶貽琴介紹,貴州在西部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教育精準扶貧資助貧困家庭學生46.5萬人,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鄉四級公立醫院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35.78萬套,改造農村危房20.64萬戶。(作者 黃嫻)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