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
2020-05-22 11:04:51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區域有基礎、佈局不重復、地方很積極,住鄂全國政協委員建言為湖北疫後重振培育新動能——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

  九省通衢的武漢,正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造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具有諸多有利條件。

  以住鄂全國政協委員楊松為第一提案人的《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議》聯名提案,呼籲國家支持武漢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或新建一批雙創示範基地和工業技術研究院,支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重點高校在湖北轉化科技成果等。

  住鄂全國政協委員郭躍進、舒紅兵、王焰新、何建華、張文彤、袁志明為聯名提案人。

  發展潛力大、韌勁強,武漢優勢突出

  “把武漢建設成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對於湖北乃至全國都具有戰略意義。”郭躍進委員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時説。

  “武漢完全符合區域有基礎、佈局不重復、地方很積極這三個國家科技創新中心佈局原則。”郭躍進委員指出,湖北、武漢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的交匯點,經濟發展潛力大、空間廣、韌勁強、後勁足。

  區域有基礎。武漢科教優勢明顯,綜合實力位居我國中西部省市前列,擁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84所,兩院院士76人,建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

  佈局不重復。目前,國家在中部地區還沒有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

  湖北很積極。已出臺相關意見,成立省科技領導小組,明確提出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産業創新中心的目標任務,相關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郭躍進表示,湖北、武漢正在挖掘整合現有科技創新資源和潛力,儘快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準。

  “以建促創,以創保建”,湖北武漢正在積極努力。

  何建華委員認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促進新一輪發展的根本之舉,推動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是當前形勢下的有力舉措之一,期望得到國家的重視和支持。

  提升創新支撐能力,為湖北疫後重振培育新動能

  “如何重振湖北武漢經濟社會信心、走上快速發展之路,是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之後,湖北及武漢面臨的新的重大課題。”何建華委員接受記者連線採訪時説。

  何建華委員與其他委員討論認為,武漢地區高科技産業發展迅猛。如抓住機遇,大力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將極大促進“科、教、研、産”創新與深度融合發展,支撐、帶動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

  為此,委員們呼籲,將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設佈局。

  “我國第一個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上海光源於2009年建成後,對上海地區的科技發展尤其是張江藥谷提供了強大支撐,也成為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基石。”何建華委員認為,在武漢建設更先進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將為武漢地區科技創新和中國光谷産業發展注入強大推力。

  “湖北武漢區位、要素、科教、人才、産業等優勢突出。”郭躍進委員認為,在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有利於中心産生和釋放巨大活力,有利於為湖北疫後重振培育新動能。

  夯實人才與平臺支撐,釋放改革活力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資源保障。”王焰新委員認為,人才是湖北發展最重要的資源。

  王焰新委員説,湖北高校數量多,辦學水準高,“雙一流”建設高校就有7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武漢地區高校的醫學學科和附屬醫院、智庫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彰顯了平臺和人才的支撐。

  “湖北要堅定不移地把人才戰略作為第一戰略。為此,必須切實加強平臺建設。”王焰新委員建議,以東湖高新區為龍頭,建設國家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為美麗湖北建設提供新方向、新選擇。

  委員們建議:加強或新建一批雙創示範基地和工業技術研究院,加強現有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等5個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和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等12家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建設;籌劃在一些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新建雙創示範基地和工業技術研究院;支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重點高校在湖北轉化科技成果。

  “國家應設立國家工業技術研究院這一新的平臺類型。”王焰新委員認為,武漢有基礎,可以開展試點。

  王焰新委員以“國家知識産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高校運營(武漢)試點平臺”建設為例説,加大這類平臺建設,能夠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産權運營生態。同時,發展多層次科技資本市場,以金融創新來推動科技創新,推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環環相扣、相互支撐,將進一步釋放改革動力活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