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市蔣場鎮藥材種植面積1萬多畝,每畝平均收入約5000元,帶動了農民增收。(視界網 鄧慧遐 攝)
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脫貧攻堅提出了新考題:扶貧政策有了新變化,如何快速讓貧困戶掌握?就業難度增加,如何讓貧困戶實現穩定收入?脫貧後,如何保證不返貧?
對這些新考題,天門用實際行動一一作答。
考題一:扶貧政策難掌握
應答:每家兩張表,政策落實一目了然
6月15日,走進凈潭鄉白湖村沈體明家,過去的大水缸和水舀不見了,代替的是水龍頭。
2019年扶貧政策落實沒有?沈體明往墻上一指:“都寫在上面了!”原來,凈潭鄉為了讓貧困戶對扶貧政策明明白白,製作了扶貧幫扶明白卡,挂在每個貧困戶家裏。
明白卡上貼著兩張表:一張是結對幫扶信息表,記錄著幫扶責任人、駐村扶貧工作隊、駐村機關幹部的詳細信息,方便貧困戶有問題隨時找得到人;另一張是政策落實一覽表,上面記錄著貧困戶享受政策兜底、教育資助、其他政策等情況,下面還附有相關扶貧補貼政策,該發多少,能領多少,清清楚楚。
扶貧政策好,到底好在哪?凈潭鄉黨委書記肖上平説,扶貧政策種類較多,不管是扶貧幹部,還是貧困戶,過去不少人心裏是筆糊塗賬。
針對疫後部分扶貧政策有所微調,該鄉黨員幹部分成4個專班,從6月9日至15日,到12個貧困村召開了24場屋場會,集中宣講最新扶貧政策,現場答疑。
得知省外務工可以拿到700元的一次性交通補貼和生活補助,貧困戶蔣思偉非常高興,積極外出務工。目前已在廣州大麥製衣廠當上燙工。
為了讓扶貧政策更清晰,凈潭鄉將精準扶貧政策整理成冊,分成7大類21條,讓扶貧幹部和貧困戶有據可依;將803戶貧困戶政策落實情況,以年度為單位整理成冊。“規定動作”是否落實?一目了然。
考題二:貧困戶難就業
應答:外出務工+本地企業消化+公益崗位兜底
在小板鎮姚湖村,肖光亮剛從自家棉花地勞動回來。戴著草帽,背著藥筒,看上去精神不錯。
2013年10月,肖光亮的孫子不幸患上地中海貧血症,入院治療將這個普通農戶人家拖入困境。家中積蓄花光了,還欠下不少債務。但孩子的病情仍未穩定,需持續治療,家裏已無能為力。
作為家裏主心骨,肖光亮特別能吃苦,一個人做幾份工作。在小板鎮政府及村委會幫助下,肖光亮申請了公益性崗位,負責附近村組居民垃圾清運。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清運完所轄村組的農戶垃圾,1個月可收入600元。同時,村裏還安排他為光伏發電場地維護,確保發電設施安全運行。2020年考慮到疫情影響,這份工作的工資從每年1000元提高至2000元。村裏還組織肖光亮參加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他掌握了魚類養殖技術,現受聘于龍陽水産公司,每年工作5個月左右。他還在十里八村做臨時工,可獲得數千元收入。
天門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外務工的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來自外出務工。
為讓貧困人口能夠在疫情期間順利就業,天門通過開展“點對點”送工進廠區的方式,幫助貧困戶找工作。各部門、各鄉鎮還主動聯絡本地企業,介紹脫貧戶到企業看環境、談意向、促就業。同時,全力支持符合條件的貧困村開發鄉村道路維護、保潔保綠等農村公益性崗位。凈潭鄉6個重點貧困村光伏收入的80%,用於給貧困戶提供公益性崗位。小板鎮幫助貧困戶就業100人,提供公益性崗位44個。
考題三:脫貧後難持續
應答:發展産業是根本
6月12日,在盧市鎮大橋村採摘種植園蔬菜大棚內,何和平戴著口罩正在果園中勞作,除草、剪枝、梳果、吊繩,手法嫺熟。他是該村2組貧困戶,家中種了10多畝水稻,農閒時節到果園務工,一年務工收入3000多元。
大橋村是2014年市級重點貧困村,全村共有貧困戶66戶188人。通過多年努力,已摘掉“貧困村”帽子。這個果園是大橋村2019年2月籌建的産業扶貧項目,在天門市煙草公司扶貧工作組支持下,該村總投入40多萬元,流轉土地50畝,專門種植特色果蔬,打造扶貧果園。
採摘園負責人範文科介紹,此前,果園引進山東壽光的種植技術,嘗試種植聖女果、甜瓜、草莓等10多個品種,部分品種水土不服,結果率低、果子較小。果園邀請農技專家尋找癥結,發現是由於土壤缺乏微量元素所致。農技專家建議,可在土地上先種植1年至2年高粱,通過秸稈還田對土壤進行改良。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蔬菜大棚面積,將採摘園打造成集觀光采摘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體。扶貧果園除了優先聘用貧困戶務工外,所有收入將用於精準扶貧,包括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和對貧困戶的幫扶。如今,該村已有6名貧困戶進園務工。
在橫林鎮叫湖新村,莊品健公司與合作社簽約,訂單收購蝦稻米,每斤價格1.5元至1.8元,遠高於2019年農戶自己售賣的價格。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叫湖新村裏蝦稻共作面積達到5000畝。
為進一步提高産業扶貧品質,麻洋鎮謝月村引進新技術。該村採用地膜技術,全程機械化播種,在收穫一季花生後,再種一季黃心土豆。花生—土豆兩季連種,將讓這個村的脫貧持續、穩定、高效。
天門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鞏固脫貧成果,發展産業是根本。2019年底,全市119個貧困村脫貧出列。剩餘脫貧人口,要求2020年8月底達到脫貧標準。該市將重點發展中藥材、稻蝦、蔬菜、水果等特色農業,構建脫貧長效機制,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通訊員 付磊磊)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