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羅田燕兒谷:“九佬十八匠”留住老手藝
2020-07-13 08:46:0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1

圖為篾匠屈君成正在檢查剛剛篾出的篾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2

圖為篾匠師傅何啟林(右)手把手教小遊客學習編篾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3

圖為王曉東(左一)幫小遊客做陶器泥胚。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4

圖為油麵師傅樊文佳(右)拉出麵條幫同事炸馓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5

圖為畫匠丁志剛正在創作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6

圖為坐落在青翠山坳中的鄉村工匠學校。

  大別山南麓,羅田縣燕兒谷鄉村工匠學校的一間工作室,一個小男孩在篾匠師傅何啟林手把手的幫助下學習編篾器,陽光灑在他們的臉龐和手中的篾器上,熠熠生輝。

  青翠的山坳中,一片青磚灰瓦回字型平房,十數間房裏,篾匠、木匠、畫匠、花匠、鐵匠、酒匠、石匠、陶匠等工匠師傅們,正各自忙碌著。

  這所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的學校,老師是號稱“九佬十八匠”的鄉村手藝工匠,而學生則是遊客、研學學生和慕名而來的手工藝愛好者。

  “九佬十八匠”之稱起源於清初的湖北,隨著漢口開埠,許多鄉間手藝人到漢口謀生,他們走街串巷,開店設行,逐漸形成了涵蓋人們生産生活各方面服務和産品的行當,成為民間對手藝人的統稱。隨著社會發展,這些手藝人生産的傳統手工藝産品失去了往日的光澤,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我15歲開始學手藝,開始也不願意,太麻煩太辛苦,家裏人逼著我學,後來堅持了四五年,就學會了。”6月20日,69歲的老篾匠屈君成邊趕篾條邊笑道。一把篾刀在屈師傅手中,一會工夫就把一段幾米長的毛竹慢慢變成了一條條厚度不到1毫米、寬窄不到3毫米的篾條,如同絲線在手中翻舞。

  油麵的歷史已有近千年,是大別山地區喜慶吉祥事必不可少的傳統美食。樊師傅一邊把麵糰拉扯成長長的麵條,一邊説:“做油麵很辛苦,天不亮就要起來和面,幹活累、(生活)壓力大,也想過放棄。不過機器雖然産量高,但是做不出手工的味道啊!”他略帶遺憾地説:“我今年68了,想帶個徒弟,但是沒人學啊!”

  老匠人需要保護,老手藝需要傳承。

  2018年,回到羅田創業的燕兒谷帶頭人、燕兒谷生態觀光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志新,意識到“小時候,遊走在鄉村的那些篾匠、剃頭匠、鐵匠、木匠,婦女們的剪紙、烙畫、刺繡、編織,正在成為鄉村的傳説和回憶”,他想,鄉村工匠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製品凝聚著祖先智慧和特殊的文化內涵,辦個鄉村工匠學校續存根脈。當年6月,燕兒谷向社會招募“九佬十八匠”,從中挑選出首批30名工匠,成立大別山地區第一所鄉村工匠學校。傳統手藝人聚集於此,潛心創作各自的得意作品,成為閃亮的鄉村文化和旅遊符號。

  現在,工匠師傅們年事已高,手藝瀕臨失傳,每一件作品都堪稱藝術品。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傳承。

  2018年10月,“黃岡市燕兒谷鄉村工匠學校”正式掛牌,黃岡市人社局成立專班,與羅田縣人社局一起助力學校發展。結合“黃岡工匠培育行動”,授予鄉村工匠學校“黃岡市民間工藝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同時,還為學校在技能人才培養、職業技能鑒定等方面提供服務,把鄉村工匠打造成羅田縣産業發展“新名片”。

  6月20日傍晚,31歲的陶匠王曉東,在燕兒谷燕歸園的宿舍裏上網課,參加中宣部舉辦的全國文藝業務骨幹美麗鄉村建設文化創意人才培訓班課程。2018年,曾經在杭州上學、工作的王曉東,來到燕兒谷景區參觀工匠學校,看到老一輩的工匠師傅們在這裡傳承手藝,於是決定留在家鄉發揚傳統文化。

  “其實,我回來就是想為鄉村振興盡一點力,用我所學的陶藝技術結合新時代的鄉村元素,創新創作一些大家喜歡的工藝作品,讓傳統手工藝重新回到我們的生産生活中。”王曉東靦腆地笑了笑。(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小知識

  “九佬十八匠”

  “九佬十八匠”是中國民間對靠手藝謀生的民間工匠的一個統稱。在中國民間,有很多手工藝人,他們走鄉串戶,用自己的手藝服務鄉民,這些藝人的手工技術與鄉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他們不僅是中國民間的藝人,更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

  “九佬”指的是鬮豬、殺豬、騸牛、打墻、打榨、剃頭、補鍋、修腳、吹鼓手這九個行當。

  “十八匠”包括:金匠、銀匠、銅匠、鐵匠、錫匠、木匠(又分長木匠,即建房的;方木匠,即打傢具的;圓木匠,即做圍桶、腳盆的,也稱為箍匠;還有鋸匠即鋸木板,也稱界匠)、雕匠、畫匠、彈匠、篾匠、瓦匠、壘匠,鼓匠、椅匠、傘匠、漆匠,皮匠。此外還有織布匠、絨匠、染布匠、彈花匠、鑄造匠、磨剪鏟刀匠、窯匠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