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防疫好習慣在武漢蔚然成風
2020-07-27 13:21:02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出門佩戴口罩 保持社交距離 看病網上預約 防疫好習慣在武漢蔚然成風

  日前,長江日報記者深入社區、醫院等處採訪發現,出門佩戴口罩,公共場合保持社交距離,看病網上預約以及健身運動等這些疫情防控期間的好做法,正逐漸固化成為市民的日常文明習慣。不少市民還表示,已經從這些文明習慣中嘗到了“甜頭”。

  長江日報記者獲悉,武漢市將開展健康生活倡導行動,大力宣傳推行“分餐制”“一米線”等文明新風尚,在全體市民中培育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防疫好習慣在武漢蔚然成風_fororder_01_副本

7月26日,東湖風景區內遊船售票處、觀光車售票處等售票窗口,遊人自覺戴口罩保持距離排隊購票。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 文明出行“隔1米”

  遊客自覺排隊成東湖新美景

  7月26日早上,天空飄起了細雨,給東湖平添了一份詩意。在東湖綠道楚風園觀光車乘車點,排隊上車的遊客自覺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離,主動出示綠色健康碼、測體溫,秩序井然。

  今年剛參加完高考的徐靜怡和父母來東湖遊玩,看到觀光車前的隊伍,她感慨道:“現在大家已經養成習慣了,在哪排隊都隔得遠遠的。”“疫情過後,戴口罩、用公筷、保持社交距離這些習慣要是堅持下來,也能成為咱們的‘中國風’。”徐靜怡的媽媽笑著回復道。

  據了解,遊客在乘坐綠道觀光車時,需按照1米以上間隔排隊,上車後按照每排限坐2人的安全距離入座。

  在東湖綠道旁的楚風園遊船碼頭,排隊區域張貼有醒目標語,提醒遊客排隊候船間距1米以上。當天,記者在現場看到,遊客上船後按要求間隔一排落座,核載人數81人的船上有15名遊客。

  持有大武漢年卡的王愛華告訴記者:“我經常乘坐東湖遊船,所以規矩我都清楚。疫情期間的硬性規定,也漸漸糾正了人們的行為習慣,‘1米線’可以避免扎堆,也是最舒服的社交距離。”

  遊船講解員晶晶見證了幾個月來遊客的變化,她介紹説,最初自己需要不停地去引導遊客間隔入座,現在很多遊客上船後,自覺就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感覺大家安全“1米線”意識越來越強。

  東湖風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景區工作人員將繼續做好常態化防控工作,希望遊客也戴好口罩不放鬆,文明出行‘隔1米’,把疫情期間養成的文明習慣堅持下去。”(長江日報見習記者李文婕 通訊員鐘珊 高夢雅)

防疫好習慣在武漢蔚然成風_fororder_02

7月25日,來自武漢三鎮的200名市民跑友相聚太子湖畔,來場迷你馬拉松。長江日報記者周超 通訊員黃文靜 攝

  ■ 提升免疫力

  更多市民愛上運動健身

  7月25日下午,還不到5時,華中師大佑銘體育場已經涌進了不少人。有的跑步,有的做操,有的踢球。隨著疫情的好轉,來這裡運動健身的人逐漸多了起來。

  在操場一角,華中師大教工足球隊的幾名隊員正在一起操練。自4月“解封”以來,他們幾乎每天都會聚到一起踢球,甚至連梅雨季的大暴雨也沒使他們中斷。

  楊暢是華師外語學院的教師。他把自己12歲的兒子楊亦江也帶來了。踢球間歇還不忘指點一下兒子的足球基本功。“馬上要上初中了。他平時在上海上學,也很少有機會運動,現在不是放假了嗎?我有空就帶他來踢踢球,也是希望能多陪陪他。”

  華師培訓中心的劉淳堅持運動健身已經十餘年了。他的手機軟體上顯示,從元月至今,每日平均運動量在1.4萬步以上。“疫情最嚴重不下樓時,我在房裏轉圈都要想盡辦法轉1萬步。”劉淳説,“現在體育場館都放開了,我基本每週要打兩次羽毛球。其他時間就是踢足球或徒步。除了自身愛好外,運動確實能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對我們戰勝疫情預防感染有益,這已是一種生活常識了。”(長江日報記者張琳)

防疫好習慣在武漢蔚然成風_fororder_03

漢口勝利街一元路公交車站裝飾主題是“垃圾分類”,讓市民在等公交的同時了解垃圾分類的目的與重要性。長江日報記者詹松  攝

  ■ 在家貼好標簽

  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

  26日上午,家住江岸區惠濟路29號院的居民張建軍趁週末打掃衛生,她先把貼有“廚余垃圾”標簽的塑膠袋放進小區的綠色垃圾桶裏,然後到位於二七路的兒子家把一大堆塑膠飲料瓶收集起來。張阿姨説,在她的帶動下,現在全家都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尤其是10歲的孫子在學校學到相關知識,回家經常提醒他的父母,用過的口罩一定要剪破裝進專門的垃圾袋裏,廢舊電池也不能隨便丟棄。“國家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得向上海居民看齊,做好垃圾分類,愛護家園環境。”

  記者在該小區看到,每棟居民樓下都有註明“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兩分類桶,而且垃圾桶周圍的地面都是乾淨無污漬的。公共區域的垃圾分類宣傳欄前不時有居民駐足閱讀。

  據惠中社區書記李娟介紹,惠濟路29號院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單位公房,由武漢岸五清環衛有限公司負責除樓道外的保潔及垃圾清運工作。雖然該小區的戶數較少,但社區非常重視其環境衛生問題,從去年起定期開展大規模的清潔家園活動。經過新冠肺炎疫情後,老年居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垃圾分類工作。

  據武漢岸五清環衛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韓玲介紹,勞動街下轄10個社區和幾十個小院落,有些老舊小區沒有物業管理,其環境衛生全靠環衛清掃隊兼顧。目前,小區內的垃圾桶和環衛垃圾轉運車都分成“廚余”和“其他”兩類,但每個社區都設有區分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站點。

  從2018年起,該公司多次聯合社區及相關部門在居民中宣傳垃圾分類,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宣講方式,贈送小禮品作為激勵措施,還邀請專家和社工現場答疑解惑,大幅提升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率。(長江日報記者萬淩)

防疫好習慣在武漢蔚然成風_fororder_04

患者排隊通過體溫監測後進入協和醫院門診就診。通訊員劉坤維 攝

  ■ 網上掛號“掐點”看病

  減少聚集更安全

  為提高患者就診效率、減少患者等候時間,武漢各大醫院均推廣網絡預約掛號業務。近幾個月來,網絡預約掛號的優勢更加明顯——患者“踩著點”到醫院看病,不用在醫院長時間聚集,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26日上午,市民劉女士帶孩子到武漢兒童醫院看病。她上週五通過網絡預約掛號,選擇26日10時就診。按時來醫院後,1小時就完成檢查、拿藥等流程,可以帶孩子回家了。

  記者在該院採訪發現,大多數家長都通過網絡預約掛號。“以前習慣直奔醫院排隊掛號,現在先在網上預約掛號,‘掐點’來看病,很快能看完,特別方便。也不用擔心在醫院時間長,增加感染風險。”劉女士説。

  該院香港路門診部門診辦工作人員吳秀娟介紹,該院自2018年7月開始大力推進網絡掛號、分時段預約,為家長提供7天內的門診號,預約時段可精確到小時。目前預約就診率已達到96.65%,報到後就診平均等候時間為26分鐘,“因為等候的患兒和家長大大減少,內科的候診椅都撤走了1/3”。

  在武漢市第一醫院,光谷的陳先生帶著女兒來看皮膚病,不到一小時就看完病、拿到藥。當天上午,該院門診量達到4607人,但門診大廳井然有序,人工窗口前只有10余人排隊。

  該院門診辦主任荊萍介紹,去年7月,全院推行“全預約精準分時段診療”,除了中醫部和兒科外,其他科室均實現了預約看診,普通號預約時段精確至30分鐘內,專家號預約時段精確到15分鐘。今年6月1日到7月25日,總門診量313838人次,其中預約掛號150419人,預約佔比48%,比去年同期上漲了6%。(長江日報記者王春嵐 劉璇 通訊員王琛 喻锎)

  ■ 戴口罩成習慣

  市民感嘆“生病大大減少”

  7月26日,記者來到永旺夢樂城金橋店探訪時看到,出入該商場的顧客均佩戴口罩,包括嬰幼兒。入口處的保安逐一對顧客進行測溫,門口還設置有感應式手部消毒液,部分顧客在此有序排隊,完成手消。除了在餐廳進餐的顧客外,多數在商場內的顧客都戴著口罩。

  “雖然天氣越來越熱,但我們都會自覺配合防疫工作!”江岸區幸福時代小區居民程女士告訴記者,每天,她會前往小區附近的生鮮超市買菜,週末會帶孩子去商場購物、吃飯。她注意到,無論是公交地鐵,還是商場超市裏,幾乎所有人都保持著佩戴口罩的習慣。“希望這個習慣能繼續堅持下去,給大家更多健康保障。”

  “自從戴上口罩,生病次數明顯減少,家中老人、孩子身體都挺好。”記者採訪時,家住後湖的黎先生説,過去,家中老人、孩子幾乎每個月都會感冒、咳嗽,尤其是在季節交替期,總免不了要去醫院看病。而今年,他觀察到,不僅家人未被感冒咳嗽困擾,他與身邊同事在復工後,也基本沒生過病。黎先生認為,全民佩戴口罩是減少生病的重要原因,“戴久了口罩,已經非常適應,這是一個值得大家堅持下去的好習慣”。

  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所副主任醫師劉小麗介紹,對於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的疾病,預防的有效措施正是戴口罩。戴口罩可減少流感、水痘、流腮等傳染病經呼吸道飛沫傳播的可能,降低感染風險。她認為,此次抗疫中形成的公共衛生常識、生活和社交習慣,可上升為普適性的行為規範,成為大家普遍遵從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為。(長江日記者劉晨瑋)

  ■ 分餐且用公筷

  新冠肺炎康復家庭補團年飯

  26日中午,家住武漢開發區金色港灣小區的陳豐老人炒了兩道菜,每道菜裝盤前先撥出一部分,一分為二裝進兩個飯碗裏,再端上桌。其老伴易俗很自然地先用酒精消毒雙手,然後端起自己的專屬碗筷。“要不是這次疫情,我們家不會嚴格執行分餐制並使用公筷。”陳奶奶説。

  易老先生曾是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今年3月康復出院。老伴陳豐作為密切接觸人員也出現過咳嗽症狀,集中隔離後排除感染。

  “我回家後,兩人就分開吃飯了。”易老先生説,中國人歷來推行合餐制,一家人不分彼此才顯得親近,如果不是患上傳染病,一家人絕對不會分餐進食,親戚朋友聚餐也很少用公筷。

  直到今年初無意中感染新冠肺炎,他經歷了長達1個多月的治療,家人受他牽連也住進醫院,他才意識到親人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除了公共場所,在家裏更要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剛開始有點不適應分餐和用公筷,好幾次公筷就放在旁邊,我還是用自己的筷子去夾菜,被老伴指出錯誤後我馬上更正了,漸漸地我們都養成了分餐的好習慣。”易老先生説,康復後,女兒、女婿多次來探望他,到了飯點,他總是催著孩子們回去,怕他們不習慣分餐制。前幾天,全家人到經開永旺夢樂城一家餐廳聚餐,總算把今年因疫情欠下的團年飯補上了。席間,這家人自覺地用公筷公勺夾取食物,然後放進各自的碗碟裏蘸料。(長江日報記者萬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