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面對疫情、汛情疊加帶來的困中加困、難上加難,全省上下奮發作為,交出了一份浸透著汗水的合格“期中卷”。從暫停到重振,湖北經濟每月不一樣、月月有變化,一批經濟數據透出鮮明的亮色。從中,我們可以讀出湖北發展的動力、希望和信心。今起,本報推出“年中數據看亮點”系列報道,從經濟指標的趨勢性變化中觀察湖北發展的基本面,敬請關注。
截至6月底,湖北省“四上”企業復工率、復崗率分別達98.8%、98.7%,中小企業復工率86.9%。湖北省發改委稱,這些重要的數據指標已經追上全國平均水準。
作為全國疫情最重、管控時間最長的省份,湖北省自3月下旬全面復工復産起,僅用百日就追趕上全國復工復産步伐,經濟復蘇態勢持續向好。
助力抗疫,醫用物資企業提升産能
3月12日,疫情持續向好的湖北,啟動差異化復工復産。此前,保障疫情防控必需、公共事業運行必需、群眾生活必需等“停不得”企業,克服重重困難堅持生産。對醫用物資企業,湖北省實施擴産一批、轉産一批、新建一批,37家重點防疫物資企業産能大幅提升。
1月20日復工後,奧美醫療新上7條生産線,醫用外科口罩日産能從十幾萬隻迅速增至140萬隻。高德紅外全自動紅外體溫檢測告警系統産量大幅提升。明德生物、華大基因核酸檢測試劑盒産量均呈幾何級增長。
面對疫情全球蔓延,湖北醫療物資走出國門,助力國際抗疫。武漢協卓醫用防護服向德國、法國、美國等國出口1億多美元。武漢中旗向歐美、亞非等地出口監護儀、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近8000台套。
“3月份以來,公司國際訂單接不贏,生産連軸轉。”地處仙桃市的湖北新鑫無紡布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元靜説。來自武漢海關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湖北省出口包括口罩、醫用防護服在內的紡織製品161.8億元,同比增長8.5倍。
湖北省發改委副主任袁德芳介紹,湖北省已出臺政策推動大健康産業突破性發展,包括依託仙桃無紡布基地,建設以國家應急防護物資儲備基地、國家級非織造布産業創新中心等為核心的“四基地兩中心”,形成醫用防護服2000萬件、N95醫用口罩1億隻、一次性醫用口罩20億隻以上的年産能。
分區分類,重點産業加速復産
隨著疫情好轉,湖北省實施分區分級分類差異化防控,對光芯屏端網、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産業,長江存儲、中國信科、東風等在産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重點企業,建立省市區工作協議機制,優先保障要素供給。
5月以來,華星光電、天馬和長江存儲等光谷光芯屏端網集群龍頭企業聯合,兩次包機從韓國接回349名技術人員及供應商代表,其中韓籍技術人員逾百名,均為生産線上的關鍵人員。
到5月中旬,武漢聯想、烽火通信、華星光電、武漢天馬、長飛光纖等8家産值5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人員返崗率、産能恢復率均達95%以上,力推6月全省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8%,快於全部規上工業6.8個百分點。
東風公司復工後奮力追趕,拉動1928家供應商聯動復産。上半年,東風共銷售汽車140萬輛,其中二季度銷量93.5萬輛,同比增長11.8%,跑贏大市。東風、三環等骨幹車企經營好轉,拉動湖北省汽車行業6月增速較3月回升60.8個百分點。
5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由負轉正,6月穩固這一態勢,15個營收過千億元主導産業11個當月正增長。
“光芯屏端網、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産業,成為湖北疫後重振的強大支撐。”湖北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葉學平説。
打通堵點,力助中小微渡難關
資金緊缺、訂單流失、用工難、原材料採購難、物流運輸難……
為幫企業打通堵點、渡過難關,湖北省出臺《關於湖北省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實施財政補貼、稅費減免、金融支持、援企穩崗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僅階段性免征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免征今年各類參保企業三項保險單位繳費,就為市場主體減負近300億元。
湖北省直部門紛紛行動。湖北省發改委攜手國開行省分行等4家銀行,設立3550億元重大項目融資專項資金。
省經信廳聯手建行省分行設立“企業氧艙”,將為中小微企業增貸500億元。省商務廳與中行省分行等合作,設立百億元應急信貸資金支持外經貿企業。
金融機構普遍通過展期、續貸、延期還本付息等方式幫企業渡過難關。“湖北銀行太給力了!70萬元應急貸款從上門核查到資金到賬,不到16個小時。”3月16日,地處潛江的湖北豪賽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胡立峰欣喜地説,銀行給的年利率4.55%,比市場平均利率低1個百分點以上。
“要暢通産業循環、市場循環,企業穩住訂單是重中之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代産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軍偉教授説。對此,企業使出渾身解數“追”訂單。追日電氣憑藉“充電樁+光儲充電站+充電服務管理平臺”的全能優勢,再次中標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充電樁項目;湖北藍谷中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新型菌劑産品闖市場,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50%以上……
政企攜手,推動全省復工復崗率不斷攀升,加速湖北浴火重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