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天千余噸餐廚垃圾、建築垃圾在這裡重獲新生——荊門靜脈産業園暢通城市內循環
餐廚垃圾統一收運處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鴻 攝)
“這麼多垃圾怎麼辦?”望著林立的高樓,幹了30多年的環衛工陳李玲感嘆。在她周圍,荊門城南擴容,冒出許多熱火朝天的工地、喧鬧的酒店和餐館。
荊門,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但日益嚴重的“垃圾圍城”,讓循環面臨考驗。
怎麼辦?荊門市用PPP模式建設靜脈産業園。如同讓人體血液循環的靜脈一樣,城市運行每天産生的1000多噸垃圾廢料,在靜脈産業園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形成“資源—産品—再生資源”的封閉式內循環。
垃圾圍城,突圍迫在眉睫
“潲水處理,真是個難題。”回想起這幾年倒潲水的經歷,肖經理感慨頗多。他所在的這家大型餐館位於荊門中心城區,每天産生約800公斤潲水。以前,潲水由豬販子上門收,到年底,豬販子還會給適當的“回饋”。
後來,潲水養豬被嚴禁。“為節省成本,要麼偷偷倒進生活垃圾中轉站,要麼直接倒進下水道。”肖經理説,荊門5000多家餐飲企業,餐廚垃圾很多進入污水管網,但污水處理廠對富含油水的餐廚垃圾處理能力欠缺,導致大量餐廚垃圾無處“消化”。
和執法人員“打遊擊”的還有建築垃圾偷運者。“為躲避執法人員,建築垃圾渣土車大多淩晨上路,偷卸到城鄉結合部,沿路拋灑污染環境,雖然經過多次整治,但效果不佳。”荊門市市容環衛局副局長姜曉明認為,垃圾讓城市不堪重負,迫切需要找到新出路。
生活垃圾也不容樂觀。現有的荊門垃圾填埋場始建於2004年,填埋區佔地16.5萬平方米,總庫容220萬立方米。由於生活垃圾逐年遞增,2018年就被填滿,現在“超齡”運轉。
近年來,隨著荊門城市建設加快,“成長的煩惱”隨之而來。荊門市市容環衛局統計,2016年,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平均每天400噸、42噸。到2019年,分別增至700噸、70噸,建築垃圾增至平均每天800噸。
改變,迫在眉睫。
應收盡收,垃圾變廢為寶
2019年10月,荊門市餐廚垃圾、建築垃圾有了新去處,在荊門市靜脈産業園,它們重獲新生。
餐廚垃圾如何變成沼氣、有機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全程見證。
每天6時,餐廚垃圾收運車司機趙林海準時出門,做收料前的準備工作。7時,他駕駛餐廚垃圾收運車,開往城區各大餐飲企業。7時20分,收運車停在某大酒店後廚門外,酒店後勤負責人黃梅芳運來3大桶餐廚垃圾,趙林海啟動機械臂,把垃圾倒進車罐中。從7時到17時,趙林海共停靠了11家酒店、學校或公司食堂,每家收集餐廚垃圾少則200公斤、多則800公斤,車罐裝滿了5噸垃圾。運輸途中,趙林海啟動機器,對餐廚垃圾進行粉碎攪拌預處理。
傍晚時分,這輛價值60萬元的餐廚垃圾收運車回到靜脈産業園卸料。抽檢負責人高成打開抽檢管道上的小閥門,提取部分樣品。“含固率高於8%,達標。”
隨後,餐廚垃圾被送入巨大的厭氧發酵罐,産生的沼氣,部分通過鍋爐産出蒸氣,用於項目系統設備供熱;還有一部分被壓縮成液化天然氣,送到液化氣加氣站。厭氧發酵産生的沼渣,通過脫水幹化製成營養土,可用於改良土壤和栽培綠植。
在産業園區,利用餐廚垃圾製成的營養土,培育了欒樹等10多種植物,形成60畝“移動森林”。“過段時間,它們將移栽至園博園。”中德元(荊門)靜脈産業園副總經理張振興説,有機廢棄物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能力300噸,年産營養土1萬噸、天然氣200萬立方米,資源化利用率80%以上。
壯大産業,資源循環利用
將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如同將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臟的靜脈,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靜脈産業”。
荊門高標準統籌規劃城市垃圾處置,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目標,啟動建設靜脈産業園項目,總投資10余億元,佔地460余畝,採取PPP模式分兩期建設。7月13日,靜脈産業園項目(一期)通過初步驗收。
2019年,一期項目投入試運行,每天可“吞”進300噸餐廚垃圾、市政污泥,以及800噸建築垃圾。“正式運營後,每年可‘吐’出天然氣200萬立方米,有機肥10萬噸,再生磚40萬平方米。”張振興説,這是我省首個不同單元深度融合、物資能量循環利用的示範園區。
三分建、七分管,如何讓項目有效運行、長期受益?
“誰污染、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荊門出臺垃圾處理缺口性補貼標準,餐廚垃圾265元/噸,污泥、糞便249元/噸,建築垃圾25元/噸,生活垃圾92元/噸,讓垃圾處理企業有利可圖、長久運行。為保障運行品質,政府根據每年考核結果,支付服務費用,確保靜脈産業園建得成、管得好、長受益。
生活垃圾處置末端升級,也在倒逼前端轉型。靜脈産業實現城市垃圾集中處理、資源綜合利用,倒逼垃圾分類及收轉運全鏈條運行。2018年,荊門在6個居民小區率先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並在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實行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2019年又建成5個垃圾分類示範社區,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85%以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甘勇 戴輝 通訊員 周虎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