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獲悉,湖北省成功突破雙季稻生産全程機械化的重要瓶頸之一——雙季稻雙季機械化直播。隨著秋冬季稻收的結束,連續3年實踐測産表明:採用雙季稻雙直播配套技術,畝産量與雙季插秧相比,産量相當;較一季稻可增産150公斤以上,節本增效200元以上。
與傳統移栽種植方式相比,水稻直播操作簡單,有助於減輕種植雙季稻的勞動強度,有利於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提高湖北省耕地復種指數,為“大國糧倉”儲備更多“湖北糧”。
水稻在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一年可種植、收穫兩季,即早稻和晚稻。歷史上,雙季稻在湖北省水稻生産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峰期面積一度達1500萬畝。近年來,雙季稻雙季機插、雙季稻早直晚拋等技術開始示範推廣,但機插和拋秧仍需要育秧、拔秧、移栽等環節,生産成本和勞動力投入較大。隨著勞動力成本提高,全省雙季稻種植面積逐年下降。農民多選擇種植一季中稻或晚稻。
2018年起,省農科院領銜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團隊,牽頭開展雙季稻雙直播技術攻關。針對雙季稻播種季節性強、時間限制嚴格的“卡脖子”難題,技術團隊開展適宜湖北氣候的品種篩選試驗,探明瞭雙季稻品種搭配規律、直播適宜播期,研發出揚晚抑早、早發促熟、秸稈還田、週年養分運籌等一系列配套技術。在技術攻關過程中,項目團隊還將綠色理念貫穿,採取的生態控草手段,每畝可節省化學除草劑30元到50元。
目前,該技術在浠水等地試驗示範取得成功,下一步,將有望在全省有條件的地區推廣。(湖北日報記者汪彤、通訊員張枝盛、楊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