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日本導演竹內亮的“非典型”中國紀實
2020-12-25 11:03:31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日本導演竹內亮的“非典型”中國紀實_fororder_01

竹內亮(右二)在黎黃陂路街頭工作。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2020年即將過去,這一年,武漢成為全世界紀錄片創作者的聚焦之處。在難以計數的作品裏,日本導演竹內亮的《好久不見,武漢》脫穎而出成為“爆款”,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

  7年前,竹內亮攜妻兒從日本移居南京,以獨特的形式創作“非典型紀錄片”。5年裏他幾乎走遍了中國,堅持每週一更,拍攝住在中國的日本人以及住在日本的中國人,記錄下一個活著的中國、百種不設限的人生。

  時隔半年,他再次將鏡頭對準重振中的武漢和武漢人,新作即將與觀眾見面。

  半個多月前,日本導演竹內亮再次來到武漢,在街頭隨機採訪50多位武漢人,聊大家在2020年的得失。不久前,這條短片在海外播出,觀眾“深刻感到中國人的堅強”,感嘆“這個城市其實已經恢復正常了,真讓人吃驚”。預計這條短片將於25日在國內播出。

  繼6月執導《好久不見,武漢》成為“爆款”後,這次竹內亮再次將鏡頭對準武漢。他表示,“武漢,我會一直拍下去,把真實的武漢傳遞給世界”。

  一個日本導演,為何要長居南京、記錄中國?看起來似乎不經意、很隨意的紀錄片,為何能感動萬千網友?長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竹內亮,尋找他“住在這裡的理由”。

  ■ “非典型日本人”在中國創業

  11月底,在武漢街頭采訪時,竹內亮常聽人説:“我認識你,拍武漢的那個日本導演。”一番交流後,不少人又會説:“你不像日本人啊。”

  1978年10月23日,竹內亮出生於日本千葉縣。同一天,《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冥冥中的緣分,在20多年後有了迴響。2002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麻將的起源》。2006年,他與留學日本的南京姑娘趙萍結婚,更多了一份與中國的緣分。2010年,竹內亮執導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在中國拍攝,從長江源頭一路拍到上海。路上常有人問:“高倉健還好嗎?山口百惠還好嗎?”這讓他很驚訝,山口百惠早在1980年隱退,可中國觀眾還在記挂她,對日本的焦點仍停留在她身上。

  竹內亮想搬來中國,把當下的日本介紹給中國,也把當下的中國介紹給日本。他在日本有房子車子,有妻子孩子,有穩定工作,並且拿到了日本電視紀錄片的最高獎。這個念頭不僅旁人不理解,就連妻子趙萍都覺得詫異。竹內亮反復遊説了兩年,一家人終於在2013年舉家移居南京,創辦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來到中國,一切從頭開始。竹內亮此前幾乎不會中文,婚禮上都有翻譯在旁。他泡在中國電視劇裏學,《虎媽貓爸》之類的家庭劇看了不少。如今,每天至少刷10次微博,“打工人”之類的網絡熱詞脫口而出,唯一能難倒他的只有成語。夫妻倆鬥嘴時,甚至會出現中國妻子説日語、日本丈夫飆中文的奇妙場面。

  創業是艱難的。剛到中國時,他們能拍的仍是與日本電視臺合作的項目。小半年時間裏,所謂的攝製組就是夫妻二人,趙萍當公司老闆、製片人、配音,竹內亮是導演、剪輯。等有能力招聘員工時,“幾乎不挑,人家願意來就不錯了。”2015年11月,系列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上線,以住在中國的日本人、以及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為主角。這一系列至今拍攝230多集,僅在嗶哩嗶哩網站的播放量就超過5000萬次。但直到去年,公司才開始盈利,竹內亮驕傲地宣佈:“今年的收入挺高的,雖然《好久不見,武漢》一分錢沒賺,但出名後好多公司找我們合作,有收入的,很多。所以我們可以撐下去,還可以拍很多更新的片子。”最近的招聘中,“流利外語、工作經驗”成了必備條件。

  雖然一直在“哭窮”,但獲得感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我特別喜歡拍中國人,他們在鏡頭面前最真實,最有意思。”竹內亮自認是個“非典型日本人”,“日本人做什麼都講究不麻煩別人,這挺好的,但也很難成為朋友。我最喜歡麻煩別人,蹭吃蹭喝。”在中國的拍攝中,他好奇地問一句“好喝嗎”,鄰桌的陌生人就會拿起啤酒給他倒上一杯,不知不覺,兩桌人就吃成了一桌。“我喜歡這種隨意,大家都是朋友。”

  ■ “非典型紀錄片”裏的真實人生

  《好久不見,武漢》讓竹內亮實現了“現象級爆發”,《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則是爆發前的蓄力,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積累了忠實的粉絲。武漢站見面會上,不乏從北京、上海、新疆專程而來的觀眾,他們從5年前就開始“追”這個“非典型的紀錄片導演”。

  竹內亮來中國時,恰逢中國紀錄片市場爆發與巨變的時刻。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點燃了國産紀錄片市場。次年,中國紀錄片年産量、年播放量雙雙上漲50%。2014至2015年,北京、上海、湖南等地電視臺的紀實頻道上星,央視紀錄片頻道不再是上星播出的“獨苗”。熱潮之中,一場變革也在悄然發生。2015年,中國網絡視頻用戶達到5.04億,這一年被研究者稱為“新媒體紀錄片的井噴年”。《舌尖上的中國2》《跟著貝爾去冒險》《侶行2》等熱門作品的網絡播放量超過3億次。更注重互動、更多“泛紀實”融合的網播紀錄片,漸漸形成了與傳統紀錄片風格相異、受眾不同的領域。

  半被動半主動地,竹內亮在2015年的中國選擇了擁抱網絡,《我住在這裡的理由》通過視頻網站播出。為了適應網絡觀看習慣,每一集都控制在15至25分鐘。時長成了創作最大的挑戰之一,“現在説短視頻,指的是幾分鐘、甚至幾十秒鐘。《好久不見,武漢》上線之前,我們很擔心1小時的時長太長,大家沒耐心看。但是在5年前,我擔心的是20分鍾太短,故事還沒講完,視頻就結束了。在那之前,我拍的都是一兩個小時一集的長片。”

  為了讓觀眾在短時間裏走近人物,竹內亮琢磨出了獨特的拍攝手法,“導演入鏡”。拍攝在中國各地看熊貓的日本大叔時,驚訝于對方全身粉色的裝扮,他“自來熟”地穿戴上大叔的外套、眼鏡。跟著大叔去熊貓館時,沒想到要步行幾個小時,他一臉生無可戀地“求蹭車”,在熊貓面前躺倒下來。在紀錄片的拍攝中,這是極為少見的,甚至會讓人疑惑——“這是紀錄片嗎?”在一些視頻網站上,竹內亮的作品一度被分類在“旅遊頻道”。在人們的印象中,紀錄片應該是“隱形的鏡頭”。有一類紀錄片創作者會推崇“墻上的蒼蠅”風格,拍攝時不與片中人交流,不影響事態發展,像只蒼蠅一樣默默趴在墻上觀察。

  竹內亮認為,“我可以坐在鏡頭背後,引導被拍攝的對象哭或者笑。但如果我走到鏡頭裏,和觀眾一起探索別人的生活,大家會更有代入感,會感覺更真實。”從5年前開始,《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片頭就一直標明“這是一次沒有臺本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的拍攝也有這個特點。幾個月的籌備期裏,竹內亮發微博募集拍攝對象,編導與報名者電話溝通。常常是編導與拍攝對象聊到痛哭流涕,傳遞給竹內亮的信息卻只有簡單的姓名、職業,僅此而已。拍什麼、去哪拍,全部不作預設。這也保障了竹內亮在初次走進片中人生活時,能夠給出最真實、最直接的反應。“我的紀錄片給中國人看,也給日本人、其他外國人看,在每個國家播放的都是同樣的版本、同樣的內容,所以我不會盲目地誇,也不會故意去黑,必須儘量客觀、真實。”

  沒有臺本的拍攝,也給攝製組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攝影師只能扛著機器“什麼都拍”,20分鐘的視頻,素材會多達30至40小時。至於構圖、畫面,只能“隨緣”。“在漂亮的鏡頭和真實的鏡頭之間,我肯定會選真實的。”

  ■ 在“拍不膩”的中國找到活著的感覺

  移居南京七年,這一家人也成了被觀眾注意的對象。竹內亮和趙萍被觀眾稱為“亮叔”“萍姐”,大家調侃竹內亮“蹭吃蹭喝蹭一切”,“監督”他們的兒子“作業做完了嗎”,聽過岳父母“吐槽”女婿“不會來事兒”,也為一家三代終於搬進了大房子而高興。5年來,每年一次的觀眾見面會,常有從海外專程趕來的“鐵桿粉絲”。但竹內亮仍然覺得,自己的作品很小眾。

  直到《南京抗疫現場》和《好久不見,武漢》成為爆款,他“出圈”了。微博粉絲量從100多萬暴增至400萬,私信裏常收到商務合作的邀約,目前10個項目正同步進行,工作日程排到了明年8月。《好久不見,武漢》的播放量超過4000萬後,他就不再關注數據更新。因為更多的可能性,正向他敞開。

  此前的拍攝中,竹內亮關注的對象都是“異鄉人”,在交通發達、遷徙便捷的年代,他希望借此探究“一個人住在這裡的特別理由”。5年前他認為,“有這麼多中國導演在拍中國人,觀眾為什麼要看一個日本導演拍中國人?”現在,他終於發現,“原來中國觀眾願意看我拍中國人,也認可我拍的是真實的。”除了《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堅持每週一更,他的鏡頭也開始移向大涼山裏的學校、南京高考送考現場,淘寶造物節裏的寵物服裝、液體便當等新潮事物。

  在他的紀錄片裏,不懂中文的日本爺爺在武漢開咖喱店,一口京片子的日本小哥在中國學傳統相聲,全身粉色的日本大叔滿中國“追熊貓”……片中人“在中國找到了活著的感覺”,感慨“只要足夠努力,在中國一切都有可能”。觀眾也由此看到了不設限的人生,人間的參差百態。

  年初,竹內亮回日本老家探親。在全市的最高處俯瞰,他發現,“從我小時候到現在,30多年了,這棟8層樓還是最高的樓,我的學校還是原來的樣子,這裡沒有任何變化,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日本的親戚無法理解他現在的工作,他也無法理解對方如何忍受十幾年一成不變的生活。在日本拍攝紀錄片十餘年,他“拍膩了”,這也成了他住在中國的原因之一。“中國每天都有新的東西,拍了7年根本拍不夠。”(長江日報文化首席記者 萬旭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