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平臺、人才,創新發展的兩大重點與“牛鼻子”。為人才設項目,以項目聚人才,必須多管齊下,找準國家和省重大需求戰略結合點,瞄準牽引力強的前沿、新興領域,打造重大創新平臺;系統謀劃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力營造“魚躍龍門”的“人才氣候”。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是古希臘阿基米德的名言。
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正在成為世界發展的強力支點——從蒸汽機到電力,從計算機到人工智能,創新引發的工業革命浪潮相繼席捲全球,重組著全球力量。
湖北,中國科教大省,高校眾多,人才雲集。如何踐行新發展理念,讓創新成為湖北發展全局的主引擎?如何讓科教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強力澎湃創新動能?
湖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牢牢抓住平臺和人才兩大重點,在創新驅動發展上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設科教強省,佈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人才設項目,以項目聚人才。
抓住創新“牛鼻子”
做工作,需要抓手。創新發展,湖北的抓手在哪?
平臺,即為重要抓手。
所謂平臺,就是舞臺、設施、環境與系統。平臺,就是湖北創新發展的“切口”與抓手。
有平臺,方能更好引才;有人才,平臺才能做強做大。在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陳宏斌看來,“平臺與人才”兩大重點,是構建湖北創新體系的關鍵所在。抓住這兩個重點,就抓住了創新發展的牛鼻子。
湖北是科教大省,高校129所,在校學生超過150萬,位居全國前列;擁有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00多家科研院所;擁有“兩院”院士80人,是湖北鍛造“獨門絕技”,突破“卡脖子”的技術“領頭羊”。
多年來,“科教”一直是湖北引以為傲的耀眼名片。然而,光鮮背後難掩短板——
研發投入強度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基礎研究投入強度甚至趕不上西部的四川和陜西;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小,數量不到廣東的20%、江蘇的34%,高新企業數量增速遠低於湖南、江蘇;湖北成果轉化持續凈流出,吸納科技成果成交額僅佔輸出的七成,技術合同中流向省外的高於省內1.86倍。
如何拉長長板、補上短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同處中部的安徽,依託中國科技大學,打造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産業領跑世界,“九章”原型機求解數學演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
同樣在安徽,科大訊飛智慧語音躋身國家人工智能四大開放創新平臺,超過400家企業聚集“中國聲谷”,世界級人工智能及智慧語音産業集群日漸形成。
聚集一流學者的重大創新平臺,正在成為産業突破的利器。對此,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勾畫出“線路圖”——堅持戰略需求導向,創建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東湖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一批大科學裝置、湖北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武漢喻家山下,華中科技大學引力實驗中心35年打造“國之重器”,測出目前國際上最精準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新年伊始,該中心量子重力儀研發獲得突破,實用化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交付中國地震局,一個具備強競爭力的新産業即將誕生。在武漢國家光電實驗室,被稱為精準“癌症預警機”的全數字PET、給分子電子拍照的“阿秒相機”等創新成果紛紛問世。
湖北省經濟學會會長鄒德文認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須通過借力更多高能級的創新平臺,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打造出更多“獨門絕技”。
打造重器 突破瓶頸
打造平臺,必須堅持戰略需求導向,瞄準具有強大産業引領作用的前沿、新興領域。
在1月12日召開的全省科技大會上,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標北京、上海、粵港澳等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統籌基礎研究創新平臺、人才團隊和重大項目一體化佈局,找準國家和省重大需求戰略結合點,以推進武漢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引領,力爭在新一輪國家區域創新佈局中贏得先機。
據透露,湖北省將全力支持武漢成為湖北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平臺和國際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打造東湖科學城和“世界光谷”,加快“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支持襄陽、宜昌建設區域創新中心,重點推進“襄十隨神”城市群形成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製造等創新型産業集群,“宜荊荊恩”城市群形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創新型産業集群。
抓平臺,必須突出特色與重點,舍得投入。
專家認為,在引進人才、平臺的同時,湖北應立足戰略産業佈局、大學院所基礎研究優勢領域,佈局平臺建設,集中力量實現突破,進而帶動具有全國甚至世界競爭力的新興産業發展。
安徽,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一號工程”,計劃5年投入1000億元,搶佔量子科技國際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目標直指量子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産業。
選準突破口,重兵突擊。湖北省決定,至2022年,省和武漢市每年共同籌集100億元,重點支持重大裝置、重大平臺、重大項目、重大園區和重大人才團隊,打造一批“國之重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讓人才大顯其能
平臺,吸引人才;人才,做強平臺。創新發展,關鍵要激活人才。
鐳射技術,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和“最奇異的光”。全球鐳射器三分之一以上的消費需求來自中國。然而,高光束品質高功率光纖鐳射器被發達國家禁運。
歷經近十年協同攻關,武漢銳科光纖鐳射技術公司研發出系列高功率光纖鐳射器,2019年銷售收入突破20億元大關,成為中國最大的光纖鐳射器研發製造企業。
這一産業背後,是一位技術“大牛”——36歲就破格晉陞教授的閆大鵬。正是15年前華工科技“挖”到閆大鵬,才成就了如今湖北的光纖鐳射器産業。
引進一個人,興旺一個産業。如何讓更多人才在湖北盡展其能?
建設一流大科學裝置、國家級實驗室等平臺,是事業引才的基礎。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為人才設項目,以項目聚人才。隨著武漢科技創新中心及一批實驗室的建設,湖北將迎來人才入鄂的高峰期。
集聚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據了解,湖北省計劃依託國家級産業基地、産業園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一批産業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近年來,湖北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出臺“人才二十條”政策,“我選湖北”“技能人才振興”等計劃紛紛實施,打造引才強磁場,吸引各類優秀人才源源入鄂。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系統謀劃、協同用力。專家們認為,抓牢人才這一創新發展重點,必須多管齊下,為人才打造良好的創新創造環境,包括科研經費支持、子女教育安排等。
2012年,武漢科技創業“黃金十條”震動全國——在漢高校、科研院所知識産權一年內未轉化的,成果完成人或團隊可以自行轉化,收益中至少70%歸成果人或團隊所有;科研人員留崗創業,檔案工資正常晉陞,創業所得歸個人所有。
2013年起,湖北省先後出臺“科技成果轉化十條”“高校院所服務企業新九條”“激勵企業研發活動十一條”等重要政策文件,全力營造創新創造“大氣候”。
多位專家建議,必須持續推進改革,創新薪酬待遇、金融、稅收等激勵政策。同時,著眼成果在鄂轉化,完善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參與分配的新機制,鼓勵人才“一朝致富”“名利雙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