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孝感精細治理重塑209個城市社區
2021-01-27 10:43:19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胡禮國責編:石麗敏

孝感精細治理重塑209個城市社區_fororder_01

  補齊社區治理短板,孝感啟動城市社區綜合改革,劃定209個城市社區管轄線,將社區“兩委”成員和網格員納入社區工作者管理,推進“三無小區”業委會、自管委全覆蓋。一攬子改革措施,為社區精細化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了11年“格格”,劉莉萍最近有了一個新身份——“城市社區工作者”。

  按照孝感城市社區綜合改革方案,自2021年起,城市社區“兩委”成員和網格員納入社區工作者管理。

  全市209個城市社區參與改革,包括劉莉萍在內,1073名網格員完成身份轉變。

  2020年4月,孝感啟動社區改革,內容主要包括:社區邊界劃定、建設社區專職隊伍、健全社區自治組織。

  “通過改革重塑社區,整體提升精細化治理水準。”孝感市民政局副局長程延傑説。

  厘清邊界——48塊“飛地”有主了

  資料顯示,2004年村改社(居)時,孝感完成了現有城市社區設置劃分。

  十幾年來,孝感城市規模擴大近一倍,社區卻始終沒做過較大的調整。

  社區建設明顯滯後。

  邊界模糊,出現管理盲區。至改革前,城區有48塊“飛地”,居民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社區,辦事不知道該找誰?

  不均衡加劇,“小馬拉大車”現象普遍。以孝南區廣場街為例,13個社區大小不一,有的社區超過兩萬人,相當於一個中小鄉鎮規模。“‘兩委’幹部,加上網格員,十幾個人服務一兩萬人,哪談得上精細化?”社區工作人員吐槽。

  疫情讓短板更加凸顯。

  宏福佳苑小區有兩棟樓、18戶居民,由於權屬不明,封閉管理初期,每日消毒、居民體溫測量、生活物資保障都沒人負責;漢光社區下轄的鐳射小區,坐落于付衝社區,成了一塊“飛地”,下沉黨員幹部、網格員每天來回奔波,無謂地消耗大量精力……

  補齊社區短板。去年4月,孝感市委常委會決定,摸清社區家底,劃定社區邊界,確保社區管理不交叉、無遺漏、全覆蓋。

  本著“尊重歷史沿襲、順應城市發展、方便服務居民”的原則,孝感組建工作專班,歷時1個半月,劃定全市209個城市社區管轄線,明確48塊“飛地”歸屬,優化設立5個社區,繪製出首張城市社區分佈圖。

  社區界線、小區劃分、樓棟標識清清楚楚,便於社區精細化管理。尤其是那些爭議地帶明確權屬後,政策有人講,事情有人管,困難有人幫,居民安全感、歸屬感明顯提升。

  劃界後,宏福佳苑小區由廣場街道三里社區管轄,安裝樓棟號牌,有了聯繫的網格員;鐳射小區被調整為付衝社區管轄。在宏福佳苑小區生活17年的居民陳光榮開心地説:“以後遇到麻煩事,就知道找誰了。”

  三里社區黨委書記肖臘雲也很開心。通過優化調整,三里社區被一分為二,分出3000多戶、7000多人,組建“孝城社區”,“塊頭小了,‘四至’明瞭,責任清了,工作更有信心了。”

  明確身份——2426名社區工作者上崗

  劉莉萍是孝南區2010年招聘的第一批“格格”。

  工作11年,劉莉萍現在每月工資不到3000元,扣除“五險”,到手的1800元左右。

  收入低,也沒歸屬感,“身份尷尬,沒發展空間。”

  “為啥能堅持下來?應該是對這份工作有感情吧。每天走進小區,看到居民笑臉,打聲招呼,感到很充實。幫他們解決麻煩事,聽聲誇獎,也會有小小的成就感。”劉莉萍説。

  2018年,劉莉萍考取初級社區工作者證,“希望將來有個正式身份。”

  她介紹,當年招錄的100名“格格”,目前只有60%的人堅持下來,“30%的人沒幹幾年,就離職了。”

  困惑的不只是網格員,還有社區“兩委”成員。每次填履歷表,填寫“身份”一欄時,在村、社區工作30多年的肖臘雲就很糾結,“不是行政編制,不是事業編制,我也不知道自己應該是啥身份”。

  2020年10月,孝感出臺《社區工作者管理指導意見》。意見明確,將現有城市社區“兩委”成員和網格員全部納入社區工作者管理。209個城市社區共核定員額2819名;明確管理的正面清單、負面清單;建立4崗18級職業化薪酬體系……通過定員額、定職責、定待遇,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社會化、職業化、專業化。

  按照意見規定的程式,劉莉萍通過個人申請、社區黨組織推薦、街道聯查聯審、專班考察考核,最終成了一名“城市社區工作者”。全市與她一同轉變身份的社區“兩委”成員、網格員共有2426名。

  程延傑介紹,原來城市社區工作人員,人均月工資2719元;改革後,城市社區工作者人均月工資3532元,增幅近30%。

  薪酬不再一成不變。工作年限每滿3年,連續3年考核稱職,可以提一級工資。

  上升通道打開了。從基礎崗位做起,有能力,夠優秀,可以做到社區主職。

  引導自治——業委會、自管委全覆蓋

  三里社區21個,三里棚社區14個,城東社區23個……

  劃界摸清家底,其中一項數據讓人沉重:“三無小區”有1000多個。

  “大多數是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薄弱,居民構成複雜,缺乏凝聚力,違章建築多,矛盾糾紛多。”城東社區黨委書記文享芳説。

  以園林小區為例。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有55棟房屋、4000多人,涉及30多個單位。原來是單位分頭自管,後來單位職工陸續搬離,單位不再管理,小區慢慢成了“三無小區”,陸續被分割成20多個小院子,私搭亂建有600多處、1萬多平方米。

  “下水道經常堵塞,小廣告到處都是,綠化、公共設施基本沒有。”説起小區狀況,園林路社區黨委書記程昕直搖頭,“物業公司不願接手,社區管不過來,一直處於‘無人管’狀態。”

  社區治理,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

  兩道難題待解:人居環境差,居民改造意願強烈,誰來改?訴求多元,卻沒人牽頭理事,誰來管?

  時機已經成熟。

  2019年,孝感城市“雙修”片區改造啟動,孝感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所有老舊小區改造,整體提升“三無小區”人居環境。

  2020年,孝感109個市直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萬名黨員幹部下沉社區。孝感明確,由下沉黨員幹部牽頭組建業委會、自管委,引導“三無小區”實現“自我管理”。

  2020年,孝感啟動143個老舊小區改造,園林小區在列。

  “投資3000多萬元,改造建築外立面、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提升景觀環境,增加安防設施。”程昕介紹。

  以此為契機,社區引導居民參與小區治理。社區發動每個樓棟推薦代表,組建60多人的居民代表委員會,全程參與小區改造。大事小事,居民説了算。

  共同目標,讓小區居民擰成了一股繩。程昕的直觀感受是,院墻拆了,居民交流多了,參與小區治理的熱情高了,“外墻塗料用什麼顏色,大家都會充分交流,形成共識”。

  趁熱打鐵,社區引導下沉黨員牽頭組建業委會。園林小區將組建11人的業主委員會,目前社區正引導居民將熱心公益事業的社區黨員、樓棟長、先進居民代表推薦出來。

  “春節後,業委會將正式成立,物業公司將進入小區。到那時,園林小區才算真正完成改造,迎來新生。”程昕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春保 通訊員 楊宏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