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武漢:“與世界對話”建設國際交往中心
2021-02-01 11:13:13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胡禮國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唱響“好聲音” 拓展“朋友圈” “與世界對話”建設國際交往中心

武漢:“與世界對話 建設國際交往中心

  武漢琴臺美術館,這座極具未來感的現代建築,如同一件藝術品佇立於月湖之畔。(長江日報記者任勇 攝)

武漢:“與世界對話 建設國際交往中心

  “在華外國人遊武漢”活動中,外國朋友在湖北省博物館內參觀。(長江日報記者胡九思 攝)

  “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唱響“好聲音”,拓展“朋友圈”。武漢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充分發揮武漢科技、經濟、文化、旅遊、交通等領域優勢,釋放城市魅力,加強國際交流。通過舉辦各種國際性會議,開展交流、互訪等各種活動,增進國際社會對武漢的了解,擴大對外交往。

  打造國際交往中心

  讓武漢成為了解中國的“入門景點”

  市人大代表、漢陽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鄒俊煜:讓“引爆點”激活城市深厚文化底蘊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提升開放水準,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對此,市人大代表、漢陽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鄒俊煜表示,武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走向世界有堅實的基礎。

  鄒俊煜表示,歷史上,武漢有著“東方芝加哥”美譽,國際交流水準在當時的中國也首屈一指。目前,武漢的國際交往水準有了長足進步,但比照國際一流大都市,還存在一定差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這個定位和目標非常符合武漢的實際,也反映了武漢人民長期以來復興大武漢的期盼。

  鄒俊煜表示,要復興大武漢、建設國際交往中心,要找到“引爆點”,從而帶動三鎮。在他看來,漢陽非常符合這個要求,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他建議加快龜北片區規劃建設,著力提升琴台中央文化藝術區文化功能,整合國博中心、漢陽江灘等資源,進而帶動三鎮國際交往水準高品質提升。

  市政協委員、湖北僑聯副主席、武漢新特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義紅:武漢“細分優勢”在國際文化交往得天獨厚

  市政協委員、湖北僑聯副主席、武漢新特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義紅從海外回國創業,從事鐳射行業,深深體會到武漢光電子産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全球先進水準,是國際光電子行業交往中心。陳義紅説,通過武漢的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優勢,加上交通、文化、旅遊的獨特細分優勢,武漢必將建成國際交往中心。

  陳義紅建議國際交往中心從經濟、文化、旅遊、交通四個方面打造:武漢不具備沿海的海運優勢,但可以打造國際航空樞紐中心,特別是國外進入內地的門戶,再以武漢九省通衢的優勢輸送到全國,這就是國際交往中心的基礎。武漢具有科教優勢,以科教優勢建立國際教育、學術交流、科技創新、人才培訓、會議展覽等平臺,建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著力打造湖北旅遊,利用獨特的楚文化、青山秀水,讓武漢成為了解中國的入門景點,變成國際旅遊交往中心。

  建設國際人才社區 

  吸引全球人才來漢安居樂業

  市人大代表、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武漢分行副行長梁燕:強化武漢“天然稟賦”讓跨國企業和人才紛至遝來

  市人大代表、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武漢分行副行長梁燕認為,武漢打造國際交往中心,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她説,在歷史上,中國城市中與大上海齊名的,只有大武漢,武漢從古至今,開放的碼頭文化,也一直有著外向、包容的內在精神,武漢打造國際交往中心,有著天然稟賦。

  梁燕認為,歷史上武漢曾擁有數量較多的外資金融機構,而近些年,也不斷有外資銀行落戶武漢,展現了武漢打造國際交往中心的潛能。她表示,外資銀行在開展跨國業務時,目前仍有著一定程度優勢,這也提升了武漢對外交往能力,能吸引更多的跨國企業、人群來到武漢。

  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梁燕對武漢打造國際交往中心,也有著更大的期待。她認為,武漢自身特色顯著,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底蘊,應該更有效地放大自身優勢,營造吸引青年人群的城市特色,打造具有鮮明傳播度的城市形象,在對外交往中,發出更響亮的武漢聲音。

  市政協委員、武漢鴻迅立體停車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淑琴:創設激勵機制讓全球人才來漢安居樂業

  市政協委員、武漢鴻迅立體停車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淑琴説,近年來,國內許多城市都把引進海外頂尖人才、國內高端人才等作為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曾淑琴建議武漢也在這方面下大力氣。

  曾淑琴建議建立創新人才激勵機制,設立創新創業專項資金,支持海外科技人才、國內高端人才到武漢創業發展,對高端人才創辦企業提供貸款利息和費用補貼,通過參股、融資擔保、跟進投資等方式給予資金支持,並且為國際頂尖人才定制實驗室,依託在漢高校、工研院、大型企業及跨國公司,共同打造世界頂級創新平臺,鼓勵頂尖人才帶核心團隊來武漢。

  曾淑琴説,可以借鑒江浙滬、京津冀、成渝等共同引才經驗,發揮武漢作為中部地區龍頭城市作用,聯合長沙、合肥、鄭州、南昌等城市打造中部人才信息系統,積極推進人才共引、平臺共建、資源共享、成果共用,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持續發展。

  曾淑琴建議武漢實施國際化環境建設工程。引進高端教育機構,建設多語國際學校或教學班,設立外籍人才子女學校,改善海外人才子女受教育環境。繼續加強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為國際人才創造更好的工作生活條件,進而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

  創作特色藝術作品

  武漢與世界對話有底氣

  市人大代表、武漢琴臺大劇院總經理王文平:創作武漢特色藝術作品與世界文化“對話”

  市人大代表、武漢琴臺大劇院總經理王文平表示,文化是最為有效連接國際交往的渠道。他説,這幾年,武漢市一直在做琴臺音樂節等固定品牌文化交流活動,通過琴臺大劇院、琴臺音樂廳持續努力,已經將國際上非常好的文化元素請了進來。除了將優秀內容引進之外,王文平建議,武漢要在藝術創作和藝術産品上,不斷拿出影響世界的原創精品。

  “武漢有8家藝術院團,有這麼多文化群體,有這麼好的文化傳承。” 王文平説,在國際文化交往中,武漢未來需要不斷産出具有武漢特色、影響世界的精品。除了引進來,還要增加走出去。”

  同時,王文平建議,武漢要多與國際知名的傳播機構、藝術院團、藝術團體,進行廣泛交流合作。比如,武漢琴臺音樂節與其他國際知名音樂節聯姻合作,雙城聯動,加強與世界文化機構的對話與交流。他説,目前,琴臺美術館已基本建成,建議這個美術館未來從世界學術的角度來做一些國際藝術大展的交流。

  市政協委員、武漢鐵盾民防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星:打造武漢特色美食地圖

  “武漢正在著力打造國際交往中心,這既需要在交通、住宿等硬體上下功夫,還需要在標識系統、服務水準、政策保障等領域排除障礙。”市政協委員、武漢鐵盾民防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星説。

  魏星表示,在國際交往中心的建設中,重點還是公共服務的國際化,軟體服務的跟進。要有一個很好的國際語言環境來歡迎國際友人,為他們提供一個消費或者刷卡的無障礙環境,提供高標準的國際辦公服務、高品質的宜居生活服務、高價值的休閒娛樂服務。

  對此,魏星建議武漢提升城市服務和景區服務的國際化程度,如倡導計程車司機學習日常英語溝通;開發國際遊客手機支付功能為其消費提供便利;在公共場所實現多語圖文標識或語音服務覆蓋。

  魏星説,美食是國際交往中“無聲的語言”,武漢的美食,特別是早餐非常具有特色,建議武漢做一些國際化的美食體驗,比如打造武漢特色美食地圖,通過文化旅遊網站、手機地圖等媒介對武漢特色美食地圖進行宣傳和標注,形成完整的武漢美食攻略指南,擴大其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

  舉辦國際高端論壇

  讓大武漢更具“國際范”

  市人大代表、中法文化藝術交流(武漢)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北省陜西商會會長李萬軍:提升國際性會議活動水準 更多舉辦國際性高端論壇

  市人大代表、中法文化藝術交流(武漢)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北省陜西商會會長李萬軍説,中法可持續發展論壇先後在武漢舉辦了七屆,為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規劃建設,匯聚了寶貴的經驗和智慧,搭建了武漢乃至湖北省招才引智、招商引資的對外開放重要平臺,在國內外産生了積極影響。

  李萬軍説,從國際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上來看,武漢舉辦的國際性會議和活動層次還有提升空間。他建議武漢承辦更多國際性活動,並鼓勵國際機構在武漢舉辦高端論壇,打造智庫。舉辦國際性高端論壇一方面有利於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熱點話題討論,另一方面也可讓國際社會更加了解武漢。武漢還可舉辦國際人才合作論壇,助力我國參與國際人才流動治理,吸引更多國際人才來到中國,來到武漢。

  市政協委員、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馮潔菡:以全球衛生治理為切入口 建設內陸對外開放高地

  “打造一個能夠彰顯武漢特色的重要國際性會議品牌,並永久落戶;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發展國際旅遊。”市政協委員、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馮潔菡建議武漢加快打造國際交往中心,建設面向全球的內陸對外開放高地。

  作為一名長期深耕國際法學領域的教授,馮潔菡注意到現在不少全球性會議落戶中國,例如浙江烏鎮每年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聯合國地理信息大會和聯合國地理信息知識和創新中心永久落戶浙江德清。她説,武漢應該學習這種模式,首先打造一個能夠彰顯武漢特色的重要國際性會議品牌,並永久落戶武漢。

  “可以以全球衛生治理為切入口,結合連續兩年舉辦的世界大健康産業博覽會,考慮在武漢打造年度全球衛生治理論壇。”馮潔菡説,“這不僅可起到全球行銷效果,還可以帶動生命健康産業進一步集群化發展。”(長江日報記者史強 汪文漢  張珺 李慧紫 汪崢 雷衎 佔思柳 通訊員陳雨 統籌:馬振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