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十堰科技研發助企業發展壯大
2021-02-24 09:17:17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胡禮國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科技研發助企業發展壯大——車城3家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故事

車城十堰科技研發助企業發展壯大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10224084007

2月19日,華陽公司車間,工人正在加緊生産。(通訊員 劉愛理 攝)

車城十堰科技研發助企業發展壯大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10224084105

2月19日,萬聯達公司車間,工人在生産免維護拉桿。(通訊員 劉愛理 攝)

車城十堰科技研發助企業發展壯大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10224084110

2月19日,統聯公司車間一角。(通訊員 徐春曉 攝)

  閱讀提要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

  近年來,十堰市大力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創優外部環境,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一大批企業依靠技術研發、改造,走上自立自強之路。

  2月18日,湖北省舉行科技創新大會,吹響科技強省建設號角。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車城,記錄下與之相關的幾個故事。

  華陽 代工工廠蛻變“小巨人”

  2011年1月,省經信廳發佈全省首批11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湖北華陽汽車制動器股份有限公司入選。

  專精特新是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專精特新“小巨人”是專注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品質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

  5年前,華陽與這樣的標準還相距甚遠。

  這家公司成立於1995年,外資控股,定位是代加工工廠。“在外資看來,工廠是工廠,公司是公司。我們就是根據圖紙加工、生産。”副總經理梁宏記得,2016年,華陽産值僅5600萬元,日子過得很艱難。

  2017年,中方回購股權後,第一件事,就是加強研發。

  “技術中心最初5人,慢慢增加到十幾人,現在二十多人。”梁宏説,公司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超過1000萬元,2020年達2000萬元。

  高濤是華陽的首席技術官。2018年,研發團隊希望購入一款模擬計算工程軟體。高濤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遞交申請,高層當場批復同意。“一款軟體86萬元,在很多公司,還真不捨得。可在華陽,只要研發需要,説買就買。”高濤説。

  他帶記者來到公司實驗室,一台臥式機器正在檢驗一款新産品。“每8秒踩一次剎車,要踩20萬次,大約20天。通用標準是10萬次。”高濤説,以前做新品測試,需到襄陽國家汽車零部件檢驗中心排隊;華陽投入500萬元,自建實驗室,研發速度大幅提升。

  技改也不遺餘力。華陽的生産車間原是230台傳統機械,現在換成148台數控機床,24條半自動生産線。“以前一條線要7個人,如今只要2個人。”高濤今年有兩項任務,一是再上一條生産線,投入700萬元,生産效率是目前的3倍;二是對現有生産線做自動化升級。

  現在,華陽冠狀蹄制動器、衝焊蹄制動器的設計和製造工藝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楔式制動器産品是國內唯一批量裝車的商用車制動器。公司耗時2年為東風商用車研發一款産品,上市當年,銷售12萬隻,新增收入4000多萬元。

  與研發齊頭並進的是公司産值。2018年,華陽産值1.8億元,2019年2.2億元,2020年2.95億元,2021年的目標是3.5億元。

  “創新永遠是主題。”梁宏説,華陽將繼續加大前瞻型科技研發的力度,革新工藝,推出更多新産品,搶佔更大市場份額。

  萬聯達 300萬元研發投入撬動8億元市場

  一根頭髮絲粗細的電極絲切入金屬球頭,飛濺出炫目的電火花,劈啪作響。片刻,球頭被切斷。王剛取出樣塊,檢測硬度、金相和淬火層深度。“抽檢一天3次,確保球頭品質。”他説。

  這裡是湖北萬聯達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檢測中心。萬聯達主要生産汽車轉向拉桿,各種配件中,球頭與球頭碗最為重要。

  “接觸面要光滑、硬度要相互匹配,加工精度在正負0.08毫米。”王剛説,正是這樣嚴苛的技術要求加上創新設計,萬聯達生産的拉桿“免保養、免維護”。

  免維護拉桿,萬聯達的拳頭産品,2020年銷售72萬件,産值2.2億元。

  前些年,這家公司做貿易,後來生産、銷售傳統拉桿。

  “傳統拉桿有10多個部件,結構複雜,還要定期加注黃油、更換配件,壽命僅8個月。”市場調研中,副總經理張秀偉不止一次聽到廠商、用戶發出這樣的抱怨。

  行業痛點,便是突破方向。2012年,萬聯達開始免維護拉桿的研發,3年投入300萬元,2015年進入路試,當年底推向市場。

  最大的改變在結構。裝配之前,先加注進口的專用潤滑油;設計上,用橡膠球座替代鋼球網和彈簧結構。

  難點則是加工。張秀偉介紹,萬聯達投入近500萬元,更新鏡面加工設備和數控車床,大幅提高加工精度,“球頭與球頭碗的接觸面從70%增加到85%,穩定性更強。”

  相比傳統拉桿,免維護拉桿減重3到7公斤,壽命達到3年30萬公里,用戶的維修、保養費用降低約20%。

  2020年,萬聯達的汽車轉向橫直拉桿産品在與10余家同行競爭中脫穎而出,進入東風商用車供應體系。至此,已有70%的主機廠使用萬聯達免維護拉桿。

  “按每年需求600萬根拉桿計算,這是一個8億元的大市場。”張秀偉説,2021年,萬聯達的目標産值是2.8億元,未來5年,有望保持每年45%的增長。

  現在,萬聯達與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合作,並聘請中科院院士做顧問,每年研發投入500余萬元,試驗新材料、新工藝,重點是免維護拉桿的“再輕量化”。“做研發,就是要針對市場、有的放矢。”張秀偉説,“必須尋找到行業痛點,有針對性地開發新産品,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統聯 在失敗與試錯中迎來轉機

  湖北統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倉庫一角,堆放著幾十個大紙箱,足有兩人高。

  “全是呆滯産品,價值約300萬元。”副總經理田連營説。

  這家公司主要生産國六發動機排放後處理總成零部件。國六排放標準實施,給相關零部件企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催生新的機遇。在此背景下,眾多企業紛紛提前佈局,統聯也是其中之一。

  2017年4月,統聯開始研發國六産品,投入超過1億元。然而,困難重重。

  “國五和國六的後處理排放系統截然不同。”田連營説,以往的設備、模板全部無用,材料、參數都要重新試驗,“更要命的是,廠商圖紙一變,我們的設計全都作廢,只能從頭再來。”

  呆滯産品便由此而來——廠商圖紙改了5版,根據前4版生産的産品如今全都堆在那裏。尤其讓田連營難受的是,當時沒有技術積累,這批産品的研發、設計、加工特別辛苦,“結果説不要就不要了”。

  還有一款産品,由十幾個零件拼裝。統聯投入50萬元開發、製造模具,因達不到要求,一連報廢兩批,第三批才穩定下來。

  當然,更多的還是成功的例子。

  統聯的多款産品需進行異型駝峰加工。國外有一家生産這種設備的廠家,但運輸、安裝、調試需要至少4個月,成本也很高,一台機器200多萬元,一套模具10萬元,“200台機器加300套模具,要花近億元”。

  統聯和廣東一家設備廠聯合自主開發。耗時1年,投入1千多萬元。“當時後方要得急,設備油漆沒幹就開始試生産。”田連營在廣東一住幾個月,日夜趕工。如今,設備做到第四代,完全滿足加工要求,正研發第五代,提升穩定性。

  統聯已開發200多種産品,為東風、濰柴、玉柴等廠商配套。今年計劃再開發150種,覆蓋更多型號的發動機後處理系統。2020年,公司産值8000萬元,2021年的目標是1.5億元。

  “行業的風口很多人能看見,但要抓住風口,需要長遠的戰略眼光。”田連營説,科技研發就像一場馬拉松,不僅探索週期長,還要冒失敗的風險,“沒有足夠的耐力和耐心,很難堅持到最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通訊員 劉愛理 徐春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