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崔”和“老崔”前往蜂箱察看蜂群 新華網發
新華網武漢2月25日電(胡誠、夏國燕、張潘、趙夢琪)“老老崔”“老崔”“小崔”,在鄂西北竹山縣一個小山村,一家三代養蜂人先後經營崔家“蜜事”,在當地成就一段佳話。
先從“老崔”説起。“老崔”名叫崔維軍,今年56歲,是竹山縣柳林鄉洪坪村地地道道的農民。在未養蜂之前,他和多數農民一樣在有限的土地裏刨食。
“種地,養雞養豬,祖上都是這麼過來的。”崔維軍説,他守著六七畝地過了大半輩子,種糧食養豬,賣掉生豬一年能賺個一兩萬塊。
之後“老崔”又開始學養蜂,最初的養蜂技術都來自於他的父親“老老崔”。“老老崔”名叫崔德興,今年83歲,養了60多年土蜂。他一直是用木桶養蜂,屬於老式養蜂技術,蜂群來自野外,數量不可控,因而産量並不高。但在早年生活艱苦的年代,老式養蜂也在一定程度上讓生活得到改善。在“老崔”印象中,父親養蜂釀出的蜂蜜,家裏都捨不得吃,多數用來換糧食、鹽和布票。
“老崔”繼承父親的養蜂衣缽,最初幾年依然是“舊把式”。2014年,崔維軍嘗試養殖野生蜜蜂,第一年便招了20群野生蜜蜂。“那時候完全是散養狀態,看天收。”崔維軍説。
近兩年,“老崔”為吸引更多野生蜜蜂,提高蜂蜜産量,在自家地裏改種蕎麥、油菜,以增加蜜源植物。他的養蜂事業有了起色,但日子依然過得不溫不火。
“老崔”家附近森林茂密,養蜂條件得天獨厚 新華網發
2019年3月,扶貧工作隊到村裏推廣新式蜂箱養殖技術,並在縣裏開培訓班免費為農戶培訓技術。
“老崔”有一定養蜂經驗,他抓住時機,當年就發展了70多群中蜂。目前,“老崔”的養蜂規模擴大到140群。
“老崔”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新式養蜂蜜蜂數量穩定,産量高。土蜂蜜質優價高,平均一群蜂可收割10斤蜂蜜,每斤賣個80到100塊。一年光賣蜂蜜就能獲得10萬元以上純收入,加上其它家庭種養殖收入,一年純收入穩穩噹噹十幾萬。”
蜂蜜不光賣,自家也吃,“絕對天然的保健食品。”“老崔”笑言,對他來説,他們一家的“甜蜜事業”才真正開始。
在竹山縣,像“老崔”一樣從養蜂中嘗到甜頭的蜂農不在少數。
竹山縣扶貧幹部、挂職副縣長王玲介紹,竹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自然生態環境優異,加上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發展養蜂産業。
扶貧工作隊考察發現竹山農村有養蜂的傳統,並且當地蜜源植物多達200多萬畝。“美中不足的是,多數蜂農以傳統養殖為主,收成靠天吃飯。”王玲説,工作隊因勢利導,引導群眾發展中蜂養殖,並給予貧困戶蜂農補助600元、非貧困戶蜂農補助500元的資金扶持。
目前,扶貧工作隊已在竹山縣發展中蜂超過6000群,覆蓋52個村,人均增收超過4000元。
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新式”養蜂技術 新華網發
今年,“老崔”的大兒子“小崔”也加入養蜂隊伍,成為崔家第三代養蜂人。
“小崔”崔超永今年35歲,往年都在外地打工,“呆過工地,也當過印刷工。”崔超勇説,自己始終沒找到穩定發展的主業。蜜蜂春繁時節,他便幫父親打打下手。分蜂、治蟲害……崔超勇早已將這些養蜂技能熟記於心,並且可以獨立上手操作。
與父親不同,“小崔”上手養蜂便是新式養蜂法。中蜂改良、蜜源選擇、蜂箱擺放、人工育王、分箱及盜蜂和病蟲害防治,“老崔”將在培訓班學到的新式養蜂技術傾囊傳授傳授給兒子。
2019年初,“老崔”參加了科學養蜂技能培訓。“去縣裏培訓,人坐得滿滿的,我堅持聽完了三天的技術培訓。”説到那次培訓,“老崔”記憶猶新。
參加完技術培訓後,“老崔”把新蜂箱、新技術帶了回去。更換蜂箱時,父親崔德興發話了。“老老崔”堅持認為,自己養了一輩子蜂,蜂桶也是多年沿用下來的,並且當時處於蜜蜂採蜜高峰期,蜂箱更換不得。
“新式蜂箱見效快,防蜜蜂飛逃效果好。”“老崔”一再勸説父親。
對於如何養蜂,崔家父子陷入分歧。這時,王玲帶著3位養蜂專家來到崔德興家裏,一番解釋勸説之後,“老老崔”同意試試新式蜂箱。不到一個月,新式蜂箱裏蜜蜂成團成簇,蜂片也漸漸上蜂蜜,崔德興開始對這些蜂箱關愛有加。
日落山頭時,崔德興便點上老煙槍,到蜜蜂園裏巡視一番。驅趕馬蜂,確認蜜蜂蜂王還在蜂箱裏,這才放心回家。
“老崔”家換上了“新式”蜂箱 新華網發
“小崔”的加入,“老老崔”的支持,讓“老崔”更有信心了,“計劃再擴展一倍蜂群。”
“老崔”説,有了蜜蜂産業,他們一家人的日子如今真的掉進“蜜罐”裏了。
“老崔”一家三代養蜂人的致富故事,也從側面折射出竹山縣如火如荼的蜜蜂産業,正為當地百姓打開一個脫貧致富的廣闊天地。
“老崔”家的蜂蜜豐收了 新華網發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