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新一輪創新佈局,東西南北各擎一極,僅中部缺位。背靠長江中游城市群,主動承接國家重托——武漢逐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
2月27日,江城春早。
光谷東部未來一路的盡頭,武漢東湖科學城起步區一期項目在荒煙蔓草中動土奠基。距剛剛閉幕的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還不到十天。
再往東17公里,便是鄂州奧特萊斯購物中心;由此以東25公里,是鄂州市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
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咸寧——一條橫跨省內5市的科創大走廊,以武漢和光谷為支點,開啟了湖北全域創新元年。
2月18日,春節後上班第一天,武漢市委市政府召開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其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當前最高層級的創新戰略。
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在這場誓師大會上直言不諱地提出,建設“五個中心”,外有激烈競爭,內有結構性矛盾,會始終面臨“一難二難多難”“既要又要還要”的艱難局面,絕不是按部就班、輕輕鬆鬆就能建成的。“必須大膽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敢闖新路,敢出新招!”
過去5年,國家接連部署了四大科創中心,分別是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從國家創新版圖看,“四大中心”于東西南北各據一極,唯獨中部缺位。
逐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東湖科學城、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
湖北和武漢一系列創新藍圖,在這個春天密集交匯。
浴火歸來的大城武漢,又該如何在新一輪國家創新戰略中,承接國家重托?
決定城市未來的關鍵時刻
2020年底,國家中心城市課題組發佈“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武漢在25個樣本城市中,綜合指數位列第五。其中,“國家科技中心城市”指數僅次京滬,位列第三。
92所大學,130萬在校大學生,130多家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是武漢最引以為傲的創新“家底”。2020年,武漢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至6259家,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25.82%。
“武漢有基礎、有決心、也必須在國家創新戰略中,肩負起更大的使命。”武漢市科技局副局長徐濤認為,自科技創新擺上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過去,武漢在全國的創新優勢是很明顯的,因為科技創新資源稟賦集中的城市就那麼幾個,國家的政策也會加大扶持和傾斜。但現在,全國還有哪個城市不搞創新?不發展科技?”
後頭追兵在追,前面標兵在飛,武漢科技創新“人無我有”的比較優勢,在“水漲船高”中面臨削弱。“武漢的創新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決定城市未來的關鍵時刻。”徐濤説。
圍繞國家科創中心創建,武漢市全面重塑了科技創新體系,以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兩大中長期目標,以東湖科學城、光谷科創大走廊為兩大支撐,以七大湖北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為兩大抓手。
光谷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榮凱説,光谷科創大走廊需要探索兩個命題:一是光谷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後,土地和産業空間嚴重不足的問題;二是如何當好火車頭,促進各類創新資源、技術要素沿大走廊打通流動,拉動全域協同創新發展的問題。
七大湖北實驗室,則旨在提高湖北和武漢的技術創新能級,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産生一批基礎性、顛覆性、原創性成果,並聚集一批頂尖人才。“我們希望在這些實驗室中,能升起一兩顆最耀眼的星辰,爭創國家實驗室。”徐濤説。
眼下,武漢建成、在建和謀劃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達11個。其中,大科學裝置中的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國家大科學工程中的P4實驗室(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均已建成,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正在建設中。磁阱型氘氘聚變中子源等8個大裝置,已謀劃就緒,整裝待發。
從國家戰略審視武漢機遇
2016年,中國的創新版圖悄然生變。這一年,北京、上海獲批國家科創中心,拉開國家新一輪創新戰略佈局的序幕。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入列國家科創中心。今年2月25日,科技部提出支持成渝建設國家科創中心。
“四大中心”的部署釋放出一個重要趨勢:國家科創中心主要是依託國家戰略的跨區域城市群佈局,而不僅僅是城市之間的創新角力。
背靠京津冀的北京,肩負的國家科創中心使命,是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時服務“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發展戰略,成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有力支撐。
引領長三角的上海,使命是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為紐帶,帶動長三角區域和長江經濟帶創新發展,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撐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而粵港澳和成渝,均是以城市群組團,共同支撐國家科創中心建設。粵港澳科創中心主要探索在“一國兩制”體制下,內地與港澳的協同創新;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創新使命則是帶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
幾大科創中心之間,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西部大開發等跨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彼此呼應,形成戰略互嵌。
城市群“合唱共舞”的“溢出效應”數倍于單個城市,區域組團已是區域競爭大勢所趨。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認為,武漢必須緊扣當前國家最高戰略,從國家層面去審視武漢機遇,考慮城市的戰略定位、創新優勢、使命和佈局,思考武漢將在國家創新戰略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對拉動跨區域創新發展又意味著什麼。
除“四大中心”外,目前南京、廣州、西安、鄭州、洛陽、廈門6個城市,均提出了類似目標,謀劃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或科技産業創新中心。
“創新一體化”的武漢期許
“十三五”期間,武漢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從2015年的3.02%,上升到2019年的3.2%,達518.6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7位。
9納米光刻試驗樣機、全球首款128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片、我國首條5G智慧製造生産線、國內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等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在武漢誕生。
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圍繞國家科創中心創建,武漢將全面深化新一輪創新改革,推進全域自主創新,以及體制機制創新。科研機構改革、科技成果“四權”改革等,都將密集展開。此外,還將完善科技評價制度,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積極性,大力發展“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院士專家引領高端産業發展。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將武漢定位為承接産業轉移的集聚地、輻射地、樞紐地,承接産業轉移空間巨大。在加快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國內外新一輪産業轉移,將以中高端製造業為主體,以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佈局為特徵,新技術、新産業的導入,將對區域創新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隨著光谷科創大走廊的全面啟動,“武鄂黃黃鹹”各類創新要素如何跨區域流動,實現“創新一體化”,並探索出一批可供複製推廣的機制創新、政策創新、模式創新,也極大考驗著湖北和武漢改革創新的智慧。
2020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湖北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多年積累的綜合優勢沒有改變,在國家和區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改變。“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是總書記賦予湖北的光榮使命。
2013年,武漢、長沙、合肥、南昌等長江中游城市群4個省會城市,曾共同簽署《武漢共識》,在科技資源、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上,開放共享,讓長江中游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站在夢想與征程的時代路口,武漢能否引領長江中游,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梁”,浪遏飛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