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五個中心”錨定武漢“十四五”發展藍圖
2021-04-29 10:10:56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玥

“五個中心”錨定武漢“十四五”發展藍圖_fororder_01

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武漢承載著中部地區崛起、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重大戰略任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勇 攝)

  “十四五”期間,武漢將深入落實省委“一主引領”發展要求,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緊緊圍繞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總體定位,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設現代化大武漢。

  強化“一主引領”龍頭作用

  “十四五”期間,武漢將落實全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佈局,加快構建“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空間發展格局。建設“一城、一圈、一群、一帶”,引領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做強武漢龍頭地位。圍繞“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面向全國拓展功能,持續擴大影響半徑。

  打造武漢城市圈升級版。以暢通都市圈公路網、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為先導,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車谷産業創新大走廊、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武漢新港建設為抓手,依託武鄂、武鹹、漢孝、武仙洪等發展廊道,形成城市功能互補、要素優化配置、産業分工協作、交通便捷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武漢都市圈。

  輻射帶動全省全域高品質發展。依託光谷、車都、空港、新區等産業集聚區,發揮武漢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銷售市場等對全省發展的服務帶動功能。突出武漢城市圈集聚、引領、撬動、輻射功能,加強與“宜荊荊恩”“襄十隨神”城市群規劃銜接、優勢互補和佈局優化,實現同頻共振、聯動發展,形成“頭雁引領、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

  全面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強化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作用,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主力軍;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拓展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廣度與深度,打造支撐全國高品質發展新增長極;發揮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支點作用,強化中部地區“一中心、四區”戰略定位。

  到2025年,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功能顯著提升,經濟總量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實現進位,人均GDP達到16萬元,建設用地畝均GDP達到80萬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邁入全國前五;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常駐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70%以上,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都市圈,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增長極和高品質發展樣板區。

  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暢通創新策源“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以“179”為抓手,打造“一中心三高地”。

  “179”即突出“1個東湖科學城、7個湖北實驗室、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東湖科學城,集中佈局高水準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型大學等,打造研發轉化、産業發展和科技商務三大板塊。

  聚焦光電科學、生物安全、空天科技、生物育種等領域,加快推進光谷實驗室、江夏實驗室、珞珈實驗室、洪山實驗室、江城實驗室、東湖實驗室、九峰山實驗室等7個湖北實驗室建設,爭取成為國家實驗室。

  加快推進和謀劃脈衝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設施(武漢光源)、作物表型組學研究設施(神農設施)、磁約束氘氘聚變中子源預研裝置、深部岩土工程擾動模擬設施、農業微生物設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九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打造産業創新高地。堅持需求導向,強化“六鏈鉚合”,統籌抓好原創性突破、應用性轉化和規模化量産,聚焦重點産業的高端領域、關鍵環節,支持産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鍛造一批“殺手锏”技術,打造一批核心、高端、基礎領域“國之重器”。

  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引育,營造“熱帶雨林式”最優創新生態,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建設新時代人才活力之城。

  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地。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政産學研金服用”一體化高效協同,實現大學校區、産業園區、城市社區“三區”融合發展,建立自主、協同、開放的創新生態。

  構建現代産業體系

  著力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引領、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965”現代産業體系,提升全國經濟中心功能。

  推行“三大計劃”,即支柱産業壯大計劃、戰略性新興産業倍增計劃、現代服務業升級計劃。

  實施支柱産業壯大計劃,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強力推進製造強市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武漢製造影響力和競爭力。到2025年,武漢市工業佔比保持在27%左右、工業投資累計超過萬億元、規上工業企業達到4000戶,基本建成國家先進製造中心,成為全國産業創新策源地、數字經濟先行地、轉型升級樣板地。

  實施戰略性新興産業倍增計劃,構建一批新興産業、未來産業增長引擎,推動産業有機更新、迭代升級。強化重點産業基地引擎作用,打造全球領先的光電子信息産業高地,打造中國航天産業第三極,大力發展網絡安全産業,依託大健康産業基地建設,完善“一城一園三區”佈局;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圍繞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領域和方向,集中力量發展積體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生物醫藥四大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提升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氫能六大新興産業發展能級。

  實施現代服務業升級計劃,聚焦産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打造中國服務名城。加快建設新零售之城、綜合物流樞紐、區域金融中心、世界“設計之都”、中國特色軟體名城、國家級會展中心等,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千億級服務業産業集群。著力鍛造武漢品質、武漢標準、武漢品牌,增強企業活力和實力,打造産業轉型升級新引擎。

  構建“965”現代産業體系,即9大支柱産業集群:“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製造和服務、大健康和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和先進基礎材料、智慧建造、商貿物流、綠色環保、文化旅遊、現代金融;6大新興産業領域: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氫能;5大未來産業方向:電磁能、量子科技、超級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科學、深地深海深空。

  加快建設數字武漢

  武漢將圍繞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構建良好數字生態。

  推動數字産業化。強化數字技術創新,聚焦高端晶片、人工智能關鍵演算法等關鍵領域,加快前沿技術佈局,培育壯大新興數字産業,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

  促進産業數字化。依託國家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推廣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工業企業中的應用,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中國武漢·工業互聯網),創建國家“5G+工業互聯網”先導區。

  推進數字經濟“573”工程,即發展五大數字“新基建”。建設高速智慧信息網絡、存算一體數據中心、城市物聯感知體系,推進工業互聯節點成網,超前部署衛星互聯網,形成適應産業經濟和超大城市治理要求的堅實數字經濟底層。

  發展七大數字“新産業”。聚焦 “光”産業,在5G晶片、光纖光纜、感測器、光器件、終端及應用、鐳射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聚焦“芯”産業,建設晶片研發設計、製造加工、封裝測試、産業化應用的全産業鏈;聚焦“屏”産業,發展印刷顯示、M-LED、3D顯示等前沿技術,形成國內最先進的全尺寸面板新型顯示産業集群;聚焦“端”産業,推進高端平板、手機、PC、可穿戴設備、智慧家電、智慧家居、數字家庭、智慧醫療、智慧機器人、智慧數控機床、無人機、物聯網終端等智慧終端産品的生産與應用;聚焦“網”産業,發展網絡安全、工控安全、移動安全、網絡與邊界安全、安全晶片等自主可控安全産品及解決方案;聚焦“雲”産業,發展以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為先導的軟體和信息服務業;聚焦“智”産業,推進人工智能演算法開發與應用。

  發展三大數字“新融合”。推進製造業數字化改造、服務業數字化提升、農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産業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水準,全面促進産業和企業提質降本增效。

  構建新發展格局重要樞紐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消費升級集聚地、國際消費承接地、線上消費結算地和新型消費示範城。

  促進傳統消費提檔升級,重點打造2個至3個國際地標性商圈,打造15分鐘社區便民商業生活圈,完善城鄉融合消費網絡;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打造新業態新模式策源地、消費新場景,培育“首店首發經濟”、會展經濟等消費新熱點,拓展藝術商圈、夜間經濟、街巷經濟等商業空間,建設一批“夜武漢”地標。

  暢通國內國際物流大通道,推進水港、陸港、空港統籌發展,加快多式聯運大通道及設施、集疏運體系和服務集約集合,加速融入全球“1、2、3天”快貨物流圈。

  建設“五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即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陽邏港建設和一體化運營,同步推動其他港口物流樞紐特色化發展。開拓國際航運通道,完善國內轉運網絡,構建多樣化內貿運輸新通道。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吳家山鐵路集裝箱中心,提升鐵路集裝箱、特貨、快運分撥作業功能,建設中歐班列中部集結中心。突破性發展武漢北部、南部多式聯運走廊,構建“一環八向”鐵路貨運網。

  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武漢天河機場和鄂州花湖機場“雙樞紐”建設,開闢國內主要城市、亞太、歐美的全貨機航空貨運線路,構建“全貨機+腹倉帶貨”發展模式。打造國家航空貨運組織中心,推動陸空聯運創新發展和臨空臨港産業聚集。

  生産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生産集聚區及武漢綜合運輸網絡,著力構建現代供應鏈服務網絡,重點發展汽車、電子信息、大宗商品物流、農副産品物流和危化物流,推進物流與製造深度融合。

  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武漢國際貿易城及武漢綜合運輸網絡,著力構建面向國際、國內和區域商貿服務網絡。

  打造交通強國建設示範城市

  武漢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6軸7廊8通道”主骨架的“十字”主軸交匯點,是全國省會城市中唯一獲批的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城市。

  武漢將“打造交通強國建設示範城市”,圍繞“一城三圈三樞紐”,實施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提升工程,推動城市圈“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構建武漢城市圈1小時通勤、長江中游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綜合交通網,建設新時代“九州通衢”。

  “十四五”期間,武漢計劃完成約5000億元固定資産投資(含軌道交通),推動近400個交通項目。主要投向“完善陸港功能、提升水港樞紐能級、加快空港協同發展、打造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健全便民利民市域交通運輸體系”等五個方面。

  公鐵路通道方面。開工建設滬渝蓉高鐵武漢至合肥段、武漢至宜昌段、武漢樞紐直通線等鐵路通道;推動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武漢繞城高速中洲至北湖改擴建工程、沿江高速公路武漢至松滋段、武漢至大悟高速公路武漢段、武漢至陽新高速公路武漢段、武漢硚口至孝感高速公路二期工程等一批公路通道項目。

  水運通道方面。推動漢江蔡甸至漢川二級航道整治工程,推動陽邏港水鐵聯運二期、陽邏港三期擴建工程、經開港多用途公共碼頭、江夏港散貨碼頭、武漢港白滸山港區民生LNG項目等水運樞紐項目。

  加快空港協同發展。建設天河機場三跑道及配套停機坪工程、二號航站樓改造工程、航空物流服務中心、保稅物流中心。

  打造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推動武漢郵件處理中心、武漢航空郵件處理中心、武漢郵政跨境醫藥保障應急中心、盛輝分撥處理中心、韻達快遞武漢分撥中心、德邦快遞華中總部智慧産業園、中通快遞華中(武漢)總部基地等項目建設。

  市域交通運輸方面。新建軌道交通8號線三期、12號線、7號線北延線、16號線等;建設東西湖公交停保場、范湖公交綜合調度中心、後湖體育中心等20處公交樞紐站;建設一批公共配送中心,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中心。

  建設世界濱水生態名城

  打造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構建全方位保護、全流域修復、全社會參與的長江生態共同體,不斷促進生態系統品質總體改善。

  保護修復江河湖庫濕地生態系統,著力治理長江、漢江干支流水污染,推進河湖水系連通、水質提升和生態修復工程。加強城市水源地保護和建設,健全江河湖泊生態用水保障機制。推進“江豚重返長江”計劃及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實施長江、漢江武漢段重點水域“十年禁捕”。

  深入實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深化工業生産、移動源排放、揚塵、燃煤四大污染源治理,統籌抓好細顆粒物(PM_2.5)、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防控,實現空氣品質穩步提升。實施“清源、清管、清流”行動,以“三河三湖”、東沙湖、漢陽六湖為重點,深入推進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2025年,建成區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基本消除V類湖泊。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強化土地空間佈局管控和未利用地環境管理。

  錨固“兩軸兩環、六楔多廊、北峰南澤”的生態框架。構建全域生態水網,提升湖泊公園綠化景觀水準,打造江湖相濟、湖網相連的城市水道。加強沉湖等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實施東湖、後官湖、安山、杜公湖等濕地公園提檔升級,新改建一批濕地公園及小微濕地。以三環線防護綠地、外環線防護綠地為紐帶,以六大放射型生態綠楔為依託,構建藍綠交織、清新富氧的城市綠道,實施山體透綠工程,建設九真山至九峰山的東西山系生態人文廊道,因地制宜造林綠化,擴大生態空間。

  加快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東湖生態綠心等亮點濱水區塊建設,推進三環線生態帶公園群及市屬公園改造提升,逐步形成生態結構完善、濱水特色鮮明的城市生態景觀,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和具有濕地花城特色的公園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