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青少年了解黨的百年光輝歷程 武漢校園紅色教育資源圖譜發佈
一拿到這份圖譜,中小學生就迫不及待打開翻看。
5月17日,“武漢校園紅色教育資源圖譜”正式發佈。這份武漢首部完整的校園紅色教育資源圖譜,是全市中小學生尋訪、學習、收集校園中的紅色資源,經黨史專家審定核實最終形成。孩子們手持這份圖譜,可以了解黨在武漢的百年光輝歷程。
23所學校,23段特殊的校史——
校園紅色教育資源是黨在武漢百年奮鬥的見證
位於湖北武昌實驗小學校園內的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惲代英、陳毅、徐向前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裡工作、學習、生活過;武漢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學、江夏區義貞小學,得名于烈士向警予、唐義貞;在京漢學校內,銅板浮雕刻畫出二七革命歷史場景,黃陂路小學少兒博物館臨街墻面模擬了八七會址、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等革命歷史遺跡,再現江岸紅色記憶。
武漢曾是中國大革命的中心和抗日戰爭初期全國抗日運動的中心,這裡還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中共五大、八七會議。武漢不少中小學校園中也留存著黨史教育資源。這些紅色資源不僅是鮮活的歷史,也是黨史學習教育最生動的教材。
為了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作為“紅色基因工程”的重要內容,武漢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長江日報在4月6日聯合發起“武漢校園紅色教育資源圖譜”活動,引導中小學生尋訪、講述、整理校園中的紅色教育資源。
23所學校,23段特殊的校史,也是黨在武漢百年奮鬥的見證。“武漢校園紅色教育資源圖譜”將免費向武漢市中學生發放,作為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素材和指引。每一處紅色遺址、每一件紅色文物,都蘊含著革命故事、革命精神。
京漢學校學生講述該校銅板浮雕上的歷史。
義貞小學學生聆聽烈士唐義貞故事。
了解一座雕塑、一條路名的來歷——
圖譜形成過程就是一次生動的黨史教育
“84年前,誕生於淞滬會戰時期的孩子劇團,在黨的引領下,擔負起民族救亡重任,從上海—武漢—重慶—延安,輾轉大半個中國,用琴聲、用歌聲宣傳抗日,喚醒民眾……”
在江岸區長春街小學孩子劇團陳列館裏,“小小講解員”飽含情感地給小夥伴們講述孩子劇團的光榮歷史。“我特別喜歡向同學們講述孩子劇團的故事,我想做校園紅色文化的小旗手,讓全校的學生了解孩子劇團,大家一起傳承孩子劇團的精神。”李君好同學説。
“武漢校園紅色教育資源圖譜”的內容,全部來自中小學生的探訪、收集。活動啟動後,孩子們走進校園裏的紅色遺跡、紅色教育場館,傾聽老師、專家的講解,搜尋相關歷史和人物。他們在紅色舊址裏上思政課,在陳列館中學歷史,跨越時空,觸摸百年黨史;他們為烈士製作小白花、給革命先輩寫一封信,表達崇敬與哀思;他們還成為小講解員、小導遊,向小夥伴們介紹校園中一座雕塑、一條路名的來歷。這個過程就是一次生動的黨史教育。
在武漢中學,學生們來到校園內的私立武漢中學校舊址紀念館裏重溫歷史。“校史館裏那些老照片和老物件,讓我們仿佛又回到那個讓人熱血沸騰的年代,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從校史裏我們學到了黨史知識,更學到了紅色精神,學會了如何去做一個擁有‘樸誠勇毅’精神的人。”該校學生李姝璇説。
漢陽區夏明翰小學的孩子們聽了老師講述校名的來歷,被夏明翰烈士的故事感動。五(4)班的徐子怡代表同學們給夏明翰烈士寫了一封信:“您的那首詩,我們夏明翰小學的全體少先隊員都會誦讀。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想著在精神上壓倒敵人。您的詩會一代一代傳下去,您的精神也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夏明翰小學學子用各種形式向烈士致敬。
把史料轉化為教材、把現場轉化為課堂——
利用校園紅色教育資源上好黨史大思政課
武漢中學的校史館,是董必武等人于1920年創辦的私立武漢中學校舊址所在。中共一大代表中有三位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都是出自這所學校。在學校的舊址紀念館裏上“黨史課”,是每位武漢中學學子入校的第一課。
在武漢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學,校園內建有一座烈士紀念館,紀念館門前砌起一面烈士群像浮雕墻,為紀念大革命時期犧牲在此地的向警予、夏明翰等200多位革命先烈。每年清明時節,該校學生都會手捧花環,步行7公里到龜山上的向警予烈士墓祭掃,用歌聲、朗誦表達對先烈的敬仰與緬懷。
“‘武漢校園紅色教育資源圖譜’匯集了23所中小學校的紅色資源,將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了起來。”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教研室道德與法治教研員孫瑋説,圖譜採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尊重學生成長規律,把紅色基地現場變黨史思政教育課堂,實現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使“學思悟行”融為一體,很有意義。
湖北省委黨校中共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唐嵐表示,“武漢校園紅色教育資源圖譜”活動是面向青少年開展黨史教育的創新載體,打通了整合、用好紅色資源的“最後一公里”。“活動在挖掘、傳承、弘揚武漢紅色資源和打造武漢紅色文化品牌方面,也將發揮有效作用。”
“拿到紙質版圖譜後,我看了又看,以後帶著我的學生一個個打卡這些紅色資源,領略百年黨史的高光時刻,激活紅色基因,擦亮青春底色。”二橋中學思政課教師張婷婷説。
(撰文:鄒永寧 劉紅蕾)
武漢中學學生在校史館裏上思政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