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省展開大規模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2021-06-01 11:03:34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玥

  原標題:我省展開大規模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把每一個排污口查清楚治明白

  把每一個排污口查清楚治明白!

  5月27日,湖北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現場會在宜昌召開。

  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表像在水裏,根子在岸上,入河排污口是關鍵“閘口”。數據顯示,長江湖北段共有12480個入河排污口,管住這些“閘口”,才能讓母親河免受傷害。

  宜昌,1971個長江入河排污口,長江湖北段排污口最多的市州。現場會上,人們細看“宜昌經驗”。

  排污口封了,魚兒多了

  興發集團,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中國500強,2004年在宜昌猇亭區建設新材料産業園,佔地4000畝,主打微電子材料、有機硅新材料、草甘膦生態除草劑等産品。

  江上,輪船穿梭繁忙;岸邊,興發園區綜合碼頭一派綠意盎然,絲毫不像化工園區。

  “請看,江裏一條條的魚!”站在碼頭邊,園區安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余坤介紹,過去園區內共4個排污口,生産廢水經處理後直排長江。現在,這些排污口已全部封堵,江中肉眼可見的魚,越來越多了。

  封堵後,園區內生産廢水經處理,接入市政管網,最終排入猇亭區污水處理廠。

  園區內,虎牙雨洪排口,明溝明渠,但見清水入江;100米開外,初期雨水收集池內,水體墨綠偏黑。余坤介紹,過去雨洪排口為暗管,投入175.5萬元治理後,改為明渠,並建設初雨收集處理系統和水質在線監測裝置。

  只要一下雨,初雨系統啟動,負責收集前20分鐘、“洗天洗地洗空氣”的初雨臟雨,實現清污分流。“明水明渠,既方便監測取樣,也便於隨時觀察,發現問題。”余坤説。

  船舶污物全收集

  在猇亭區雲池街道紅溪港碼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船舶産生的全部“垃圾”都被安排得有條不紊:藍色管道負責“喝”生活污水,紅色管道“喝”含油廢水;船舶生活垃圾由環衛部門通過垃圾車清運。

  為減少入江污染物排放,2019年宜昌啟動碼頭整治,配套建設躉船、鋼引橋、皮帶機、預處理設施、場內垃圾轉運車、垃圾中轉站等設施,新增生活污水處置能力2.53萬噸/年,油污水處置能力1萬噸/年,投資額1500萬元。

  宜昌市紅溪港港埠有限公司於今年3月完成碼頭排污口整治工作,並建成初期雨水收集沉澱池4處、排水溝4條、洗車槽2處。

  該公司辦公室主任王林麗介紹,就連原位於碼頭內部的衛生間,都移至碼頭外部作為公共設施,以減少排江。

  用細菌“吞吃”污水

  三級缺氧池、好氧池一字排開,固定在池內的缺氧菌、好氧菌依次“工作”,消解污染物質,枝江市董市鎮高峽新村312戶居民排出的劣Ⅴ類生活污水,最終實現一級A標準排放。工作人員現場將處理後的尾水打上來,水質顏色與瓶裝純凈水幾乎一樣,清澈透明。

  過去,生活污水和雨水合流,排入黃湖支渠,流經雲盤湖港最終排入長江。如今,利用生物發酵技術,高峽新村黃湖支渠排污口不僅達標排放,而且基本不産生二次污染。

  項目負責人周單介紹,這一生態工程現在試運行階段,其最大特點是一次投入,微動力耗電少,運維費用低,平均每戶每天只花7毛錢,非常適合農村生活污水收集。

  “一口一策”管住每個排污口

  信息技術,嚴密監控著排污口。

  在去年12月正式運行的猇亭區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已實時在線監測著全區18個排污口。這裡,還監控著區內工業企業、窨井、排口、污水處理廠及監測斷面的相關情況。

  該中心具備報警功能。宜昌市生態環境局猇亭分局副局長李炳璽介紹,目前已收集重點排污單位排放特徵,一旦水質超標報警,該中心能迅速通過分析上下游和排放特徵,鎖定“元兇”範圍。

  “作為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湖北不僅對保護長江責無旁貸,同時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萬麗華説,排污口雖小,但涉及管網建設、污水處理能力、農業面源管理等多方面,與城鄉工業、生活佈局和産業發展息息相關。扭住入河排污口這個“牛鼻子”,把重要的基礎底數摸清楚,改善長江水生態環境品質才有保障。

  據介紹,目前全省已完成4055個排污口的分類監測、6269個排污口的初步溯源、立行立改排污口2315個。下一步,湖北省將按照“有口皆查、有水必測、有污必治”的要求,力爭年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溯源、分類與編碼、樹立標誌牌、科學制定“一口一策”方案,並完成一批立行立改任務,確保2023年底前整治基本見效,再利用1年至2年進一步鞏固深化,全面完成整治任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通訊員 魏紅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