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中國光谷:武漢經濟轉型“關鍵一躍”
2021-06-04 10:23:28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玥

中國光谷:武漢經濟轉型“關鍵一躍”_fororder_01

武漢光谷廣場周邊。上世紀90年代還一片荒蕪的這一地區,隨著中國光谷的迅速崛起,日益繁盛美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供圖)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大潮疊加全球新技術革命浪潮,國內不少地方出現學習美國矽谷熱,希望搶佔科技制高點,在新興領域有一席之地。

  武漢這座曾有著無限榮光的老工業城市,卻正在經歷痛苦的調整期。在發達國家及沿海城市産品的衝擊下,冶金、紡織、機械等傳統産業經歷寒冬,這個擁有百萬産業工人的城市面臨著調整、轉型的艱難選擇。

  武漢向何處去?如何找到改革開放的突破口?靠什麼引領經濟轉型的“關鍵一躍”?

  此後,一場影響城市發展軌跡的科技巨變,在東湖之濱星火燎原。

  “第三次浪潮”與科技人員“下海”

  1983年,一本《第三次浪潮》改變了世界。

  書中關於“信息化社會”“跨國企業”和“SOHO族”的描述,令近40年前的中國浮想聯翩。時任武漢市長吳官正決心籌建東湖技術密集型小區,把科技轉化為生産力。這就是“光谷”最早的雛形。

  1984年,“新技術革命武漢對策討論會”舉行。12位武漢高新技術領頭人用圖表、幻燈片、實物對比等多種形式,對電子計算機、鐳射、光纖、生物遺傳、新材料、新能源等在當時看來新鮮不已的技術,作了一次生動的科普宣傳。會議還用半天時間,放映了《第三次浪潮》的錄影。

  時任武漢市委書記王群提出:“以産品為龍頭,把教學、科研、生産、技貿結合起來,將是武漢綜合改革的一大突破口。”

  武漢的決心,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與支持。

  1985年,《東湖技術密集經濟小區籌建方案》修訂形成。省及武漢市決定,一邊學習美國矽谷“博士+汽車庫”科研生産聯合體的經驗,一邊結合武漢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探索東湖小區的發展模式。

  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的鐳射,以及武漢郵電科學院的光纖,成為“小區”第一批入選的高新技術項目。當時,華中工學院的鐳射是一個軍用項目,但有廣泛的民用前景;而郵科院在實驗室拉出的光纖,還是半機械、半手工生産。

  很快,珞喻路街道口、廣埠屯沿線“科技一條街”迅速興起,大膽接納科技人員“下海”興辦科技企業。

  “科技大案”逼出中國首個孵化器

  1985年,中國第一代鐳射專業畢業生孫文從武漢一家研究所出走,“下海”創立我國第一家鐳射企業——楚天光電子公司。但整整一年,他沒有接到一個訂單,只能靠貸款苦苦支撐。

  1987年,武昌丁字橋108號,全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簡稱東創中心)誕生。6間房,659平方米,為中國孵化器事業畫下原點。

  得知東創中心成立,孫文只花了2天就搬了過去。120平方米免費生産場地、近100萬元貸款,讓他感覺“找到了歸宿”。

  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東湖的誕生,還要從多年前的一起“科技大案”説起。

  1982年,武漢東湖,一起“技術投機倒把案”轟動全國:武漢國營181廠韓慶生等4名工程師被關進監獄,原因是他們利用業餘時間,為一家鄉鎮企業設計了2套生産污水凈化器的圖紙,編寫了2萬多字的《産品技術説明》,每人獲得600元報酬。企業救活了,工程師卻坐了牢。

  當年,這裡雲集著武漢70%的科技人員,但受體制束縛,英雄難有用武之地。為了給科技創業撐起“保護傘”,尚在籌備階段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向武漢市科委遞交了一份關於成立“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請示報告。

  這份“石破天驚”的報告,文末請求事項僅有兩句話:一是8萬元開辦經費,二是賦予“創業者中心”一定權力,使經中心審批的民辦科技企業,能夠得到工商部門認可,拿到工商執照。

  “一份提案引出一個千億産業”

  1988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掛牌成立。同年,“科技一條街”集聚企業達到700家。

  從武漢大學畢業的王麗麗來到東創中心,創辦凡谷電子。2007年,凡谷在深交所上市,孟慶南、王麗麗夫婦一度問鼎“湖北首富”。

  1989年,中國艦船研究院技術員張海澎在東創中心創立武漢三特,註冊資金3萬元。也是在2007年,“索道大王”上市。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武漢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大批知識分子,再也坐不住了。他們紛紛“下海”,創辦或參與創辦民營高科技企業。

  東湖之濱一時風雲際會,儒商雲集。

  時年54歲的武漢大學教授張廷璧,參與謝聖明等人創辦的紅桃K集團,並以技術和智力入股。到2000年,張廷璧個人資産達1.3億元,成為全國“科學家首富”。

  2000年春,長期致力於半導體電子器件、光無源器件和光纖傳感技術研究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德修,從美國矽谷依託斯坦福大學開展高科技創業中得到啟發,首次向武漢市政府提出《關於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成“中國光谷”的建議》。

  同年3月的全國政協九屆三次會議上,許其貞等13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了著名的“1331號提案”,建議在武漢建設“中國光谷”。5月,楊叔子、熊有倫、趙梓森、周濟等26位在漢院士和科學家聯名上書,懇請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武漢建設國家級光電子信息産業基地——中國光谷。

  2001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正式獲批設立國家光電子産業基地,“武漢·中國光谷”揚帆起航。“騎著自行車來,開著小車離開”的科技創富神話,開始每天上演。

  這份光谷藍圖,提出以光電子信息産業為主體,5年內實現年技工貿總收入1000億元。“一份提案引出一個千億産業”的故事,傳遍全國。

  2009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獲批成為繼北京中關村後的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幾經東進南擴,當年的“東湖技術密集型小區”,如今GDP已跨越2000億元大關,用創新引領武漢經濟結構轉型完成“關鍵一躍”。在518平方公里的光谷熱土,逾10萬家創業公司,正在科技大潮中跌宕起伏,一路向前。

  此時,距離韓慶生因2套圖紙坐牢,已近40年;

  此時,曾經一片荒蕪的光谷周邊地區,已日益繁盛美麗;

  此時,武漢經濟總量已穩居全國城市前十,正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