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武漢建設低碳城市推動中部綠色崛起
2021-07-16 10:32:04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創設“碳積分”平臺讓市民參與低碳生活 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先鋒區 武漢建設低碳城市推動中部綠色崛起

  綠色發展,低碳先行。碳中和、碳達峰、碳交易,低碳生活、森林碳匯、零碳産業園……時下,碳,已成為最熱門詞彙。

  今日,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場將揭開神秘面紗,落戶武漢的“中碳登”作為全國碳資産的大數據中樞,不僅給武漢帶來綠色轉型、低碳生活,更帶來千億級綠色産業集群。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多管齊下建設“低碳城市”,推動中部地區綠色崛起,武漢一直在系統謀篇佈局。探索符合國家中心城市要求的發展新路,使我市成為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和科學發展的全國城市典範。

  據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充分發揮“中碳登”在綠色低碳領域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市正開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試點申報、設立“武漢碳達峰”基金、規劃建設長江低碳産業園、謀劃舉辦“碳中和國際峰會”、申報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點,打造全國碳金融中心。

創設“碳積分”平臺讓市民參與低碳生活 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先鋒區 武漢建設低碳城市推動中部綠色崛起_fororder_01

6月份,武漢達到“森林空氣”標準。圖為朵朵白雲掠過東西湖區金銀湖上空。城市攝影隊張傳明 攝

  建設城市碳匯 優化能源結構 建立“碳積分”

  武漢多管齊下建設“低碳城市”

  7月13日,家住江漢區綠柳路的胡女士走在附近的“口袋公園”,之前這裡是一塊空地,如今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林蔭休閒處,大人孩子紛紛在此休閒遊玩。

  而像這樣的“口袋公園”,武漢將新建300個。市園林和林業局負責人鄭忠明介紹,未來五年內,新建城市綠化5000公頃、造林綠化10萬畝、新植樹1000萬株、新增花灌木200萬株,打造武漢的“四季花城”。

  “綠色植物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産生的二氧化碳。”市生態環境局生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造林就是固碳,綠化就是減排,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增加城市碳匯能力,成為國際公認的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徑。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市完成造林綠化約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5%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600萬立方米以上,城市碳匯進一步提高。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萬祎介紹,我市早在2013年獲批國家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正通過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産業、發展綠色交通、推行綠色建築等方式,多管齊下,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産業體系,推進以集中展示低碳綠色發展為特色的城區、園區、社區和企業,形成具有示範效應的低碳生産生活武漢模式。

  據悉,目前,我市鼓勵大型企業、組織、團體出資營造碳匯林或者自願購買森林碳匯。積極推進林權交易,開展補償機制試點研究。研究設立碳中和基金,通過募集資金的運作,增加武漢及周邊地區森林碳匯,構建綠色生態屏障。

創設“碳積分”平臺讓市民參與低碳生活 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先鋒區 武漢建設低碳城市推動中部綠色崛起_fororder_02

武昌區羅家港遊園,市民在綠道散步。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建立“碳積分”平臺

  助力打造國際交往中心

  剛過去的6月份,武漢空氣中PM2.5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達“森林空氣”標準,創下上半年來最“優”水準。

  市生態環境局專家稱,好空氣是“人努力、天幫忙”共同作用。今年以來,我市從大氣污染防治、産業結構調整優化、空氣污染精準防控等6個方面,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特別是在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優化方面,通過嚴控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後産能和化解過剩産能、倒逼提升企業環保績效評級等促進産業結構優化。

  與此同時,我市緊緊圍繞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的目標,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為重要抓手,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消耗總量增速放緩。2020年,我市煤炭消費總量大幅度減少,與2015年相比,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50%下降至約3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提升至15.7%。

  同時,我市正在建立“碳積分”及碳匯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平臺,讓更多的市民參與低碳生活,形成覆蓋千萬級人群、可持續的“碳普惠”機制,打造“低碳漢馬”“低碳展會”“低碳景區”,助力我市打造國際交往中心。

創設“碳積分”平臺讓市民參與低碳生活 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先鋒區 武漢建設低碳城市推動中部綠色崛起_fororder_03

製圖/劉岩

  塑造“世界碳谷”新名片

  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創行先鋒示範區

  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而這正是武漢近些年堅持低碳綠色之路的一個縮影。

  6月3日,江岸區岱家山科創城宣佈,加速培育壯大園區以數字經濟、節能環保、檢驗儀器為龍頭的綠色新興産業,打造園區“含綠量”“近零碳”,創建全市首個“近零碳示範園區”。

  7月7日,長江日報從“全球碳中和行動”投資洽談會長江新區專場活動獲悉,長江新區正積極謀劃引進碳中和相關技術産業落地,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創行先鋒示範區。

  當前,長江新區正系統謀劃推進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綠色生態城市建設示範和綠色産業發展示範,加快建設武漢綠色發展先行區。加快推進長江國際低碳産業園建設,吸引一流的低碳技術研發中心落戶,孵化和培育1000個低碳産業項目落戶武漢,帶動上下游形成一條超千億級的綠色低碳高新技術産業鏈。

  長江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謀劃推進長江新區成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技術策源地和産業承載地,精心塑造“世界碳谷”新名片,為全市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作出示範。

  據市規劃部門透露,我市正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低碳産業園,聚焦以碳捕獲、碳封存、脫碳技術應用、氫能利用等低碳産業,引入高效節能、先進環保、新能源、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汽車等生産企業。

  據悉,作為全國“兩型”社會試點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武漢將抓住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契機,進一步深化碳市場建設,發揮碳交易市場化機制,推動碳科技、碳産業、碳交易、碳金融等業態快速發展,引導産業結構向“綠色”轉型,率先在中部地區探索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崛起的新路子。(長江日報記者陳永權 實習生胡思靜)

  專家訪談>>>

  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齊紹洲教授:像打造光谷一樣打造武漢的“綠谷”

  “武漢是一個綠色高地。”近日,齊紹洲教授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稱,全國碳交易註冊登記系統(中碳登)猶如“聚綠盆”,不僅能推動武漢能源結構和産業結構優化,更有望促進綠色低碳類的項目、技術、人才、資金流向武漢。

  “中國碳交易市場形成後,將吸引碳産業各種要素聚集。”齊紹洲教授表示,武漢應該用好“中碳登”這個平臺,做出城市影響力,提升城市品質。

  首先,建議在武漢打造一個國家級的“綠博會”,名稱可叫“中國武漢綠色交易博覽會”,跟廣州的廣交會、上海的進口博覽會,形成中國三大盛會,把全球與綠色有關的産品、技術、解決方案、項目、資金、人才、信息匯聚到武漢來。

  其次,要規劃碳産業園區,形成綠色産業鏈。武漢引來的綠色産品、綠色技術、綠色人才、綠色項目、綠色投資,要形成聚集效應,不能太分散。要規劃相關區域,打造武漢的“綠谷”。“如同現在的光谷帶動武漢創新發展一樣,抓住環保紅利期,就有希望為武漢贏得一個‘綠谷’,為城市發展奠定長遠基礎。”

  “綠谷”具體落戶哪?齊紹洲稱,長江新城、中法生態城、花山生態城都是不錯的選擇,看武漢市如何規劃,可以多做一些論證討論。

  齊紹洲教授還建議,打造武漢碳中和城市新名片。“碳達峰、碳中和要讓更多市民參與其中。”齊紹洲表示,2019年武漢軍運會有7萬多武漢市民為“低碳軍運”捐出“個人碳積分”,中和了賽事期間城市交通新增的100余噸碳排放。目前,北京冬奧會也將借鑒軍運會公眾合力實現“低碳冬奧”目標。

  “武漢市應該讓公眾成為中和碳排放的重要力量,打造武漢碳中和城市新名片。”齊紹洲教授建議,以後武漢市所有大型的公共活動和會議,諸如博覽會、招商會、演唱會、體育賽事甚至百人以上的各種活動,都應該實現碳中和。(長江日報記者陳永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