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武漢“摳”出土地建公園 市民推窗見綠開門賞花
2021-08-02 10:47:55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勝蘭

  原標題:更好發揮綠色發展引領作用,加快打造世界濱水生態名城 “摳”出土地建公園市民推窗見綠開門賞花

武漢:“摳”出土地建公園 市民推窗見綠開門賞花_fororder_01

金銀湖濕地公園涉及大小湖塘11個,水面5.9萬平方米,經過半年時間的改造修復,逐漸呈現出水清岸綠景觀。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共同構築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要堅持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部。

  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體會議指出,武漢承擔著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重任,必須在綠色發展、綠色崛起上展現更大作為。

  連日來,長江日報記者通過多方走訪了解到,武漢在打造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等方面加速推進,一張張“規劃圖”正在變成“施工圖”和“實景圖”,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新畫卷正徐徐鋪開。

  建設百里長江生態廊道

  打造萬里長江“最美岸線”

  “走在江邊林蔭道上,水清岸綠,涼風習習,很清爽!”7月30日上午,市民王先勇欣喜地説,漢陽碧道改造升級後,綠化空間及遊玩體驗更好了,“每天都會帶著兒子到漢陽碧道內散步遊玩。”

  作為百里長江生態廊道項目中近期實施的工程之一,漢陽碧道全長約3689米,涉及範圍19.4公頃,其設計理念為“拾缺補遺掇舊景,古韻新風話自然”,其連通及景觀工程基本完工。

  記者在現場看到,改造後的漢陽碧道是一處風格古樸的濱江風景廊道,高低錯落的花藝造型隨處可見。在不遠處的朝宗廣場上,有人拉二胡,有人打太極,還有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帶著孩子漫步,怡然自得。

  據碧水集團項目管理部負責人車濤介紹,此次漢陽碧道提檔升級,將旱溪濕地、橋文化廣場、綜合運動場、朝宗廣場、大禹神話園五個景觀節點進行了重塑或改造,通過對文化脈絡的梳理和延續,給市民串聯式的遊玩體驗。

  2020年12月,作為武漢兩江四岸規劃中“一廊”的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正式動工,開啟了湖北、武漢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全新篇章。該生態廊道規劃岸線170公里,面積3843公頃,共計18個子項目。

  截至目前,該工程項目中的八鋪街堤(鸚鵡洲長江大橋至楊泗港長江大橋段)防洪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漢陽碧道(晴川閣至楊泗港段)連通及景觀工程、江北碧道(二七長江大橋至新河河口段)工程以及江灘閘口改造及景觀提升工程,都已完成主體工程的建設。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武漢將以建設百里長江生態廊道為契機,繼續著力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大文章,將百里生態廊道打造成萬里長江“最美岸線”,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濱水生態名城。

  “摳”出土地建公園

  讓“濕地花城”成為武漢新名片

  7月31日,洪山區南湖花溪公園,藍天白雲下,一條旱溪沿著步道蜿蜒流過,舒緩起伏的綠地盡收眼底。

  “以前去公園,要穿過幾條馬路,走得腿酸。”家住麗島花園小區的胡女士説,這裡之前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自新建“口袋公園”,走出小區門口,一轉角就到了。

  “這是一座能‘喝水’的公園!”洪山區園林局規建科負責人張凱説,南湖花溪公園不但可供市民休閒遊玩,還可通過生態設施和水生植被,過濾、凈化入湖的雨水,形成人水和諧景觀。

  街頭的間隙地,小區的步道邊,綠化帶的缺口……在武漢,這些都將“摳”出土地建公園。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武漢市正在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際濕地城市,積極構建“自然公園—郊野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五級公園體系。

  據介紹,未來五年,武漢規劃建設500公里穿城綠道、城市花道,新建300個口袋公園,佈置300處園林花卉小景,實施500個老舊小區綠化改造提升,實現推窗見綠、開門賞花、一步一園,讓“濕地花城”成為武漢的新名片。

  “綠化每進步一點,就意味著城市的底色增綠了一分,市民的幸福感增強了一分。”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稱,在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雙提升中,武漢正繪就“江風湖韻、山清水秀、樹茂花繁”的山水園林新畫卷,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武漢,建設具有濕地花城特色的公園城市。

  市生態環境局表示,武漢市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入實施“綠網、藍網工程”,加快東湖生態綠心等亮點濱水區塊建設。通過山體保護、破損山體修復續建以及礦山整治行動,推進山體覆綠增綠。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要求,加強城市綠地建設,2025年,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力爭達到15平方米/人。

  華中最大地下凈水廠年底完工

  打好城市圈區域環境治理攻堅戰

  7月31日,武漢黃孝河鐵路橋地下凈化水廠工地,機器轟鳴,車輛穿梭,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黃機水環境綜合治理第一項目部總工程師杜禮珍介紹,該工程位於黃孝河明渠起點,佔地約2.9萬平方米,面積相當於4個足球場,建成後每日可處理污水10萬噸,是華中首座真正的全地下污水處理廠。項目的另一控制性工程常青公園調蓄池主體結構施工已完成,並轉入設備安裝階段。

  “凈水廠上方空地將變身花園,給居民提供休閒健身場所。”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稱,該工程是武漢市最大的水環境治理工程,建成之後將極大改善漢口地區城市水環境,輻射130余平方公里,惠及人口超過200萬人。

  據悉,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項目是武漢市全面推進“三湖三河”流域系統治理的重點工程。按照計劃,鐵路橋凈水廠將於2021年完工。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將於2022年全面竣工。

  “碧水、藍天、凈土,一個也不能少!”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稱,今年以來,武漢市聚焦大氣、水、土壤治理,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聚焦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控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系統推進重點河湖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加快推進重點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推動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建設。

  最近幾天,“藍天白雲”刷屏武漢人的朋友圈,很多市民走出家門,拿起手機拍照留念。大家感嘆:“天空藍、生態綠……隨手一拍都是美景。”

  市民的感受也從監測數據中得到體現。最新“出爐”的武漢空氣品質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武漢空氣優良天數為148天,優良率超八成。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必須打好區域水污染、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市生態環境局生態處孫旋介紹,今年以來,武漢城市圈區域建立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並提出用3年的時間,開展武漢城市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水污染防治共治共保、“無廢城市圈”建設等九個方面行動,加強生態環境合作。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形成低碳生活“武漢模式”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落戶武漢的“中碳登”作為全國碳資産的大數據中樞,不僅給武漢帶來綠色轉型,更帶來千億級綠色産業集群。

  記者獲悉,這是我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通過市場倒逼機制,促進産業技術升級。武漢共有10余家企業進入碳交易市場交易。

  “線上參與碳交易,線下也主動減污降碳。”近日,位於漢陽的百威啤酒廠宣佈,將進行改造,年底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成為百威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廠。與此同時,江岸岱家山科創城創建首個“近零碳示範園區”、東西湖“光柴儲充”項目打造零碳示範産業園,長江新城加快推進長江國際低碳産業園建設。

  “從減污到降碳,既要末端治理,更要源頭治理。”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負責人羅巍介紹,在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優化方面,武漢市通過嚴控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後産能和化解過剩産能、倒逼提升企業環保績效評級等促進産業結構優化。與此同時,我市緊緊圍繞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的目標,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消耗總量增速放緩。

  “低碳不僅是企業行為,也是市民應遵循的生活方式。”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是國家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正推進建設以集中展示低碳綠色發展為特色的城區、園區、社區和企業,形成具有示範效應的低碳生産生活武漢模式。

  據悉,武漢市正在謀劃建立“碳積分”及碳匯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平臺,市民通過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水節電等低碳行為,就可以兌換優惠和服務,讓更多的市民參與低碳生活。

  同時,武漢市將啟動“低碳生活家+”行動計劃,建設“碳寶包”低碳生活家平臺,引導消費者選擇節能空調、冰箱、熱水器等節能家電低碳産品,創建一批國家級綠色商場。(長江日報記者陳永權 見習記者楊絲涵)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