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立健全綠色稅收體系、全環節調控管理 我省以稅收杠桿倒逼企業綠色發展
“兩江四堤八林帶,火樹銀花不夜天。走在綠樹繁花之中,享受著難得的閒適。”武漢市民楚楚説,外地朋友來武漢,總會帶著他們逛江灘,感受怡人生態環境。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湖北省稅務局獲悉,湖北省積極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充分發揮綠色稅收杠桿作用,堅決打好長江經濟帶防治污染攻堅戰,在綠色發展中交出高分答卷。
稅費“大禮包”助沿江化工“關改搬轉”
1061公里。湖北是擁有長江幹線最長的省份。沿線化工企業數量較多、裝備技術水準不高、排放污染較大,“化工圍江”問題突出。為加快推進沿江化工産業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稅務部門不斷加大稅收支持力度。
“2020年,公司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企業搬遷的雙重考驗,資金壓力前所未有,多虧了各項稅收優惠的落實落地,企業才渡過難關。”湖北新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家瑞説。
該公司是沿江一公里範圍內“關改搬轉”企業中的一員。江陵縣稅務部門積極落實國家和省裏相關政策,主動上門告知企業可享受前3年新增地方財政收入返還企業和去産能調結構政策、停産停業關閉企業免征房産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一系列稅費政策“大禮包”。
企業切切實實享受了稅收政策紅利。單單是新廠搬遷購進固定資産這一項,就一次性抵扣了2000多萬元,還獲得退稅1500多萬元,2020年享受的稅費減免更是比上年增長超50%,企業生産經營成本大大降低,推動企業向高端化、精細化、循環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如今,全省已圓滿完成沿江一公里範圍內全部化工企業“關改搬轉”任務,累計“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405家。
“綠色”稅制倒逼企業摘“污帽”
自環保稅開徵以來,稅務部門不折不扣落實稅費政策,堅持以稅治污,引領企業綠色轉型,“多排多徵、少排少徵、不排不徵”的激勵作用日益凸顯,為湖北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林木蔥蘢、山清水秀的荊門白馬山,多年前還是漫天黃沙、廢水遍地。葛洲壩鐘祥水泥有限公司的財務負責人劉社根表示:“環保稅開徵後,節能減排迫在眉睫。”
為了幫助企業摘掉“污帽”,荊門市稅務部門多次上門對企業“現場把脈”,幫助企業用活用足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將稅收紅利投入到綠色礦山建設上,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我們算過賬,技術升級和産業革新短期內會增加經營成本,但從長遠來看,減排就是減稅,對企業的發展利大於弊。”公司財務負責人坦言。升級改造後,該企業去年僅環保稅就減免100萬元,礦區的環境也變得乾淨清潔,實現了“水泥灰”到“環保綠”的蛻變,“以稅護綠”效應明顯。
“自環保稅開徵以來,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深刻領悟到‘搞環保成本高,不搞環保成本更高’的道理,紛紛加速淘汰落後産能和企業轉型升級。”省稅務局資源和環境稅處處長胡波説。
2020年,全省減免環境保護稅1.53億元、節能減排增值稅22.22億元、節能環保企業所得稅8.63億元,充分發揮了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
積極融入協同共治
據胡波介紹,環境保護稅法實施以來,湖北稅務部門積極融入到“政府主導、稅務牽頭、部門參與”的協同共治中,建立健全綠色稅收體系、全環節調控管理、多稅種政策要素配置實施,為構建兩型社會貢獻稅收力量。
環境保護稅的徵收管理不同於傳統的稅種管理,具有專業技術性強、品目複雜的特點,企業在申報過程中,因稅收政策和操作不熟等引起報稅錯誤或是因企業端數據和環保部門監控平臺的數據有差異産生疑點的情況時有發生。
省稅務部門積極組建突擊隊,實地排查企業環保設備的安裝、污染物排放及監測方法,摸清稅源底數;通過與生態環保部門密切協作,建立健全數據共享機制,堵塞徵管漏洞,讓企業明明白白申報納稅,規避風險。
環境保護稅開徵以來,湖北稅務部門通過強化督察跟蹤落實、稅收精誠共治、跟蹤管理環境違法和行政處罰案件、精準推送減免稅風險等方式,共追徵、補徵稅款約7530萬元;今年以來,全省徵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等5項規費收入23.76億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通訊員 徐衛興 周瑋昆)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