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生態環保如何“拆圍”還綠?
2021-12-09 10:03:06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生態環保如何“拆圍”還綠?_fororder_01

12月1日,武漢東湖風景區空氣能見度極高,遠處層林盡染的綠道盡收眼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生態環保如何“拆圍”還綠?_fororder_02

陽新縣仙島湖景區山青水綠、風光旖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生態環保如何“拆圍”還綠?_fororder_03

  12月6日,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鄂州市和武漢江夏區組成的水生態調查聯合課題組,進入梁子湖湖心取樣。

  梁子湖,水域37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265平方公里,30余條河港匯入,地跨武漢、鄂州、黃石、咸寧。四市依託武漢城市圈平臺,跨區聯動,統籌推進,梁子湖成功實現全流域共治。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九城一體,拆除“圍墻”、涵養生態,探索綠色城市圈構建路徑。

  算整體賬 施共同策

  這是一份厚實的家底。武漢城市圈9城依傍江漢,河流300多條,湖泊234個,水資源總量682億立方米,其中武漢在全國城市中位列湖泊數量首位。

  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2018年5月17日,武漢作為唯一超大型城市,入選國家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以武漢為核心的城市圈如何建設綠色示範區,建成什麼樣的示範區,示範意義和責任重大。

  “水葫蘆順水漂流,今天在你的地盤,明天就流進了我的區域。”圈內一位副市長形象地描述,武漢城市圈內僅沿江就曾有1萬餘個入江排口,沒有一盤棋思想,污染治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以系統思維考量、以整體觀念推進,我省將“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納入“十四五”規劃,賦予武漢城市圈探路重任。

  一體化帶來欣喜變化。從梁子湖畔發起的探索“吹糠見米”:四城聯手,建立環湖水域環境保護司法協作;共繪一張藍圖實施永久性退垸還湖,全面禁捕、退養珍珠,關停畜禽養殖……一系列大動作後,水質達標率長期維持在100%。今年10月,梁子湖區獲批生態環境部授牌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拆圍,拆的不僅是邊界,還有人的觀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的做法正在被摒棄,順應自然系統內在規律,算整體賬、整體施策,統一保護的觀念在城市圈成為熱詞,深入人心。

  更多共識正在達成。各市人大常委會建議生態保護協同立法;職能部門討論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聯動機制;41個縣(市、區)圍繞重點流域共商流域橫向生態補償;以長江幹堤為紐帶,打造萬里長江最美岸線的動議提上日程。

  建立經驗共享機制

  今年5月,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聯席會召開,“綠色城市圈”破題立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打破界限,上下游、左右岸、水陸空進行整體規劃、連片實施。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思路,協同立法,建立機制,簽署《武漢城市圈城市生態環境合作協議書》。協議規定:用三年時間(2021-2023年),共同開展城市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水污染防治和土壤共治共護。

  武漢分享跨流域斷面考核經驗。1-9月,該市共有漢陽、江漢等8個區因水質指標提升獲財政獎勵1100萬元,指標下降的3個區被處罰550萬元。

  過去,只設置總的入境對照、出境考核等監測斷面,對各區水質狀況沒有開展監測考核。長江流經武漢市各區過程中,水質上升或下降的責任是上游還是下游、左岸還是右岸得不到準確反映。現在,在各區科學設置各自的監測斷面,流入和流出指標對比,上下游相互參照,一目了然。

  年度考核結果報市紀委、市委組織部,作為績效考核依據。市財政局依據年度核算結果,對各區進行“改善獎勵”“下降扣繳”。

  市域內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是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特大城市在全國首創。這個經驗被推廣轉發到更大範圍,作為城市圈層面跨流域斷面考核辦法。

  空氣防治不再各自為政。24小時,無死角,全覆蓋,運用天地一體化技術,整體感知,智慧分析,一張監控大網守護“楚天藍”。十年禁漁聯防聯控,數據互通,信息共享,網格化管理,在哪非法捕魚都插翅難逃。

  好經驗好做法不再一家獨享。黃石為礦山修復立法,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倒逼礦業權人實施生態修復;咸寧圍欄圍網拆得掉、穩得住、不反彈;仙桃潛江聯手實施“跨界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各城市的有效方法在武漢城市圈裏共享共通。

  低碳升級迎來新的騰飛

  12月6日15時,碳市場收盤後,工作人員聚精會神地盯著大螢幕上的曲線,位於武漢的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簡稱“中碳登”)結算業務部迎來最繁忙的時刻。

  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碳交易實行雙核運行:“中碳登”落戶湖北,交易系統落戶上海。“中碳登”承擔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業務,如同碳資産的“銀行”和“倉庫”,湖北因此成為全國碳資産的大數據中樞。

  武漢城市圈,不僅要攜手守護生態,更要共同探索綠色高品質成長路徑。從碳交易入手,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作為全國最活躍的碳市場,湖北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一路“疾行”,總交易量佔全國約五成,進而獲得牽頭建設全國碳市場註冊登記系統的“通行證”。位於武漢的湖北碳交中心已成為中部第一、國家重要的運營碳市場的交易平臺。

  “中碳登”對接交易系統,是資金、配額、數據的匯聚點,是碳交易市場管理的樞紐。這不僅帶來大量的碳金融和産業資本聚集,而且吸引相關的信息、技術、人才等要素。城市圈各市均可“近水樓臺先得月”。

  8月27日,湖北三寧化工以其富餘的碳排放權作質押,成功獲得農業銀行湖北省分行發放的1000萬元貸款,並在“中碳登”進行備案。這為城市圈企業依託綠色金融資本探索碳交易質押與變現創造樣本。

  作為首批“吃螃蟹者”,發源於黃石的華新水泥已嘗到甜頭。2014年,華新水泥曾投入3000萬元用於購買碳配額。次年,華新水泥在碳交易市場指導下,在燃料節能減排上做文章,通過碳交易,獲利近千萬元。

  初步統計,參與湖北碳市場的各類服務機構約有400家,註冊資本超過2100億元。未來,碳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預計會提供20萬個就業崗位。依託碳市場的巨大機遇,武漢城市圈的産業鏈實現低碳升級後,有望迎來一輪脫胎換骨的騰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鄢祖海)

  【圈內故事】

  通山竹農樂當“賣碳翁”

  “一畝竹子通過碳匯交易,可以賺50元/年,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12月7日上午,武漢城市圈內的通山縣燕廈鄉金坑村農民李如寅手拿鋤頭,前往自家後山1000畝竹林清除雜草。

  “竹林吸碳吐氧,這個項目每年能吸收約6500噸二氧化碳。碳排放超標的企業,可以通過位於武漢的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購買我們的減排量。”項目投資人之一、通山縣儒活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儒活説。

  2015年底,通山縣竹子造林碳匯項目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成為全國首個可進入碳市場交易的同類項目,李如寅也成為全國首個竹子造林碳匯項目兼職“林長”。

  “造林項目每畝可産生碳匯量1.2噸/年左右,南方地區最高可以達到畝均1.5噸/年。”湖北碳交易中心專家分析。

  一根小小竹子,通過碳交易市場的後臺,一頭連著千家萬戶農民,一頭連著需要購買碳指標的企業。僅通山縣就有10萬農民有望成為“賣碳翁”。截至2021年9月30日,湖北碳市場配額共成交3.57億噸,成交總額83.95億元,佔全國一半,穩居中部第一。武漢城市圈山區産生的217萬噸碳減排量進入市場交易,賣了5000多萬元。

  “潛力巨大,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好的實踐。”通山縣林業局局長趙愛民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目前,該縣與一家大型央企的碳排放整體合作談判已步入深層次,全縣的200余萬畝森林竹海有望打包進入碳交易平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專家訪談】

  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偉:綠色生態示範區探索意義重大

  “自然生態系統,本質是一個整體,存在著無數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必須用中醫整體觀,從全局化的角度來實現生態治理的現代化。”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張偉認為,武漢城市圈探索綠色示範區,較好地遵循了這一基本思路。

  他説,山水相連,河湖相通,生態功能相互支撐,同時污染要素也相互影響。武漢城市圈九城共處長江流域,應充分發揮綠色生態示範區先行先試的政策紅利,擔當好探路領跑的重任。

  張偉分析,多年來,流域污染問題久治難愈,一個重要原因是跨界治理責任不清。武漢城市圈的探索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比如實現以城市圈為單位的綜合調度,聯合調度,使過去分散式、應急式調度模式更加統一化、精細化,化解了“九龍治水”的頑症。

  “武漢城市圈在一體化探索中,重構以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生態環境現代化建設體系尤為重要。”張偉認為,重點從法律建設、制度建設、機制建設入手,頂層設計、久久為功的做法值得肯定。充分體現了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同時也發動了政府、企業、公眾層面的全社會參與、接受並加以實現,這種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最大限度釋放了價值最大化、效率最優化的改革紅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程曼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