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未來15年投資2700億元,建設調峰、填谷、儲能應急的抽水蓄能電站 湖北要建38個“超級充電寶”
2月14日,羅田平坦原抽水蓄能電站正式動工,電站規劃裝機容量140萬千瓦。它不僅是湖北時隔多年後首個核準的抽水蓄能項目,同時,該項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僅用時一年,打破了同類項目可研階段用時最短紀錄。
當前,為適應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蓄能設施建設迎來新風口。業內普遍認為,“十四五”期間,國內抽水蓄能投資將超萬億元。
未來15年投資超2700億元
“雙碳”目標提出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將會增加更多的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這種電力系統對電網調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配備相應的蓄能設施。抽水蓄能就是目前最成熟的技術之一。
抽水蓄能電站,如同一個“超級充電寶”。利用電力負荷低谷時的電能抽水至上水庫,在電力負荷高峰期時,再放水至下水庫發電。是具有調峰、填谷、儲能應急等作用的“超級充電寶”,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抽水蓄能發展始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河北崗南電站,目前已投産抽水蓄能電站總規模3249萬千瓦,主要分佈在華東、華北、華中和廣東;在建抽水蓄能電站總規模5513萬千瓦,約60%分佈在華東和華北。已建和在建規模均居世界首位。
規模最大,技術也比肩國際先進。去年底,總裝機360萬千瓦的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投産,可提供720萬千瓦電力調節能力,為世界抽水蓄能之最。
和全國比,湖北省抽水蓄能設施建設還有一定差距。此前已投産的只有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和天堂抽水蓄能電站,均在羅田縣境內,總裝機規模127萬千瓦,且這兩座電站建設時間較早。120萬千瓦的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2005年開工,2010年機組全部投入商業運行,10多年來是湖北省唯一的百萬千瓦級抽水蓄能電站。
省能源局新能源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發展,湖北開始蓄勢發力。
去年8月,國家能源局印發《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年-2035年)》。湖北省通山大幕山、羅田平坦原等38個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納入國家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這些項目總裝機3900.5萬千瓦,總投資約2700億元。加快建設平坦原、咸寧大幕山、宜昌清江等抽水蓄能項目,被寫進了2022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
按需推進,科學發展
抽水蓄能電站能為地方經濟帶來很多好處,如羅田的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投産以來累計納稅超10億元,為地方提供就業崗位400余個。
這是否意味著可以大幹快上、四處開花呢?其實,抽水蓄能電站的一大作用,是配合新能源運行,平抑新能源出力的波動性、隨機性,減少對電網的不利影響,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開發消納。
“在用電負荷中心或新能源項目較多的地方,可以優先發展,而在新能源項目少或用電需求低的地方,則沒有必要建設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省能源局新能源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此類項目要服務於新能源項目和用電負荷中心,還是得按需建設,科學發展。
“抽水蓄能技術相對成熟,但是抽水蓄能需要有高低差的地勢,依靠地利條件。”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洪嶺説。此外,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週期較長,普遍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投資也較大。
儘管有很多條件限制,但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抽水蓄能行業仍有不錯的前景。目前,我國正在進一步完善抽水蓄能價格形成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抽水蓄能。加快確立抽水蓄能電站獨立市場主體地位,推動電站平等參與電力中長期交易、現貨市場交易、輔助服務市場或輔助服務補償機制。按照規劃的目標,到2025年,我國抽水蓄能投産總規模6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産總規模1.2億千瓦左右。
壓縮空氣、二氧化碳多種蓄能方式均在探索中
抽水蓄能並非唯一的儲能方式。2月11日,國網湖北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聯合中能建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與應城市人民政府簽訂湖北應城30萬千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示範工程投資合作協議。這也是湖北省首個此類項目。
“該項目與抽水蓄能電站相比有獨特優勢。”國網湖北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王俊介紹。項目選用當地的鹽穴作為儲氣庫,利用低谷電能將空氣壓縮到鹽穴中,用電高峰時再釋放壓縮空氣發電,項目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5億千瓦時。
在提升電網調節能力和新能源消納能力的同時,該蓄能設施投資、週期相對較短。“項目一期投資40億元,將於5月開工,2023年完工。”王俊説。
“儲氣庫埋深在500米以下,地應力足以承壓,而且鹽岩密封性非常好,因為儲能介質是空氣,即使有微洩露,也不會影響環境。”馬洪嶺説。國家電網“電網新技術前景研究”項目諮詢組認為抽水蓄能、壓氣蓄能和電池儲能是大規模發展儲能技術的首選。而應城項目有利於廢棄鹽穴資源的再次利用,其綠色能源經濟效益更加突出。
實際上,目前除了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之外,還有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熔融鹽儲能等多種技術路線。王俊透露,未來,在湖北將探索建設二氧化碳儲能、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等項目。(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周夢雅 肖珠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