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生態環境執法鐵軍:“以法為盾”護長江
2022-03-25 11:03:2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生態環境執法鐵軍:“以法為盾”護長江

湖北生態環境執法人員檢查企業生産臺賬(左圖)以及企業在線監測設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今年3月,我國首部流域法——《長江保護法》正式施行1週年。

  作為長江幹線徑流里程最長省份,湖北是三峽水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所在地,更是長江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地和國家生態屏障,生態地位極為特殊。

  一年間,湖北省生態環境執法鐵軍認真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以法為盾”、智勇出擊,全力護衛“一江清水向東流”,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

  緊盯沿江化工企業

  發現環境問題231個

  《長江保護法》規定,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21年以來,湖北將沿江化工企業環境監管執法檢查作為生態環境執法重點項目。月調度、季督辦、年考核,全省15個市州對涉及“關改搬轉”任務的385家沿江化工企業開展環境執法檢查。

  “某化工企業危廢暫存間標識錯誤,某醫藥企業尾氣液循環槽閥門有漏水現象……”黃石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黃石納入2021年沿江化工企業整治“回頭看”專項行動的企業有16家,正常生産7家、關停8家、拆除生産線1家。經檢查發現,以上企業存在環境問題14個,已立行立改12個,立案處罰2個。

  為有效排除沿江化工企業環境隱患,各地採取多樣化檢查方式:黃岡先後建立化工企業排污口超標自動關閉系統、重點排污單位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創新非現場監管新執法模式;鄂州採用驗收制,對存在環境問題的企業堅決不予驗收;天門、仙桃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沿江化工企業開展監測排查,並提出整改建議。

  據統計,湖北全年共檢查發現231個環境問題,立行立改87個,立案查處案件20件,處罰金額1074.56萬元,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案件1件。通過專項執法檢查,全省有效排查了沿江化工企業環境風險隱患。

  “三磷”整治馳而不息

  開出“罰單”655萬元

  對磷礦、磷肥生産集中的長江干支流,《長江保護法》規定了更嚴格的管控要求。如超標排放含磷水污染物的,最高將面臨200萬元罰款。

  湖北是磷化工大省,磷化工總體規模全國第一。為此,湖北省生態環境廳積極組織開展長江“三磷”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回頭看”——

  對重點區域流域內磷化企業、磷石膏渣場等開展非現場監管,嚴厲打擊惡意排污企業,做到打擊一家,震懾一批;

  發揮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積極送法入企,推動企業自主開展工藝改造和污染治理;

  採取暗訪方式先後對11家企業雨水排放口、廠外污水排口和6個磷石膏庫雨水抽查檢測。

  截至目前,“回頭看”行動共計排查整治企業212家,新發現問題141個,對11家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企業進行了行政處罰,罰金共計655萬元。

  堵住流向長江的污水

  已整治5685個排污口

  在宜昌市猇亭區,全新的可視化水環境安全監管平臺猶如“千里眼”——全面掌控轄區排水水質特徵,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故,能及時預警水質異常變化、分析主要污染物、追溯污染發生源頭。

  據介紹,宜昌市猇亭區通過“污水廠網、生態水網”共建項目的實施,推進區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總投資9.56億元,包含污水管網建設、長江生態廊道建設等,有效解決區域內雨污合流問題。

  據悉,這是湖北近日公佈的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2022年度首批典型案例之一。

  2021年,湖北省生態環境廳派出“執法骨幹+專業技術人員”,赴重點任務市州開展點對點現場幫扶;在全國率先推出《湖北省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參考要求、“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及臺賬模板》,有力指導各地依法、科學、精準推進排污口溯源整治;以“紅旗”“蝸牛”項目評比為抓手,持續傳導壓力,壓緊壓實責任。

  截至目前,湖北已累計整治長江入河排污口5685個。生態環境部高度肯定湖北省整治舉措和經驗,專門編發簡報轉發湖北工作做法。

  下一步,湖北將組織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回頭看”,嚴防已整改問題反彈;每月公佈全省整治進展數據和典型案例,嚴厲打擊污水直排、偷排等環境違法行為,以更嚴更實的舉措,不折不扣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通訊員 毛飛 周東照 汪昌華 魏紅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