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字拆開,上面為草,下面是兩個相向擁抱的人。
人草合一,艾可變金。“醫聖故里”蘄春用一株蘄艾,帶動16萬人通過種植、加工、艾灸服務等方式就業、增收,去年蘄艾産值達80.88億元,品牌價值以98.69億元位居全國區域品牌排行榜第37位。
八成脫貧戶因艾草增收
4月7日,蘄春縣管窯鎮土城崗村,300畝荒崗坡地變成一塊塊整齊的梯田,年前種下的蘄艾已長到膝蓋高,隨風搖曳。
“蘄艾怕澇,我們多開溝,每廂地改窄到80公分,起壟30公分,保證瀝水通風。”走進地裏,村委會副主任江文革比劃著説,去年起,縣裏全面推廣新的種植方式,變春季育苗移栽為秋冬季埋根繁殖,同時提前收割,避開梅雨季節,畝産幹艾從15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
蘄艾特指蘄春出産的艾草,是優質中藥材,本為野生植物。2012年起,蘄春發力蘄艾産業,開始探索蘄艾人工栽培,實現蘄艾“野轉家”。3年後,蘄春再出硬招:設立獎補資金,推廣標準化種植,實行保護價收購。
江文革掰著手指算賬:全村3000畝耕地,有三分之一種植蘄艾,去年最低收購價每公斤13元,每畝純收入達到2400元,全村80戶村民種植蘄艾增收。
由於道地蘄艾産量和品質有保障,一家客商“不請自來”,2020年在土城崗村投資5000萬元辦廠,加工艾製品,吸納18名村民就業。“每天工作8小時,按件計酬,日工資150元左右。”30歲的脫貧戶王小玲正在手工做艾灸棒,動作麻利。
像土城崗這樣的蘄艾專業村,蘄春縣有36個,形成百畝以上連片基地246個,孕育出538家種植合作社,帶動全縣八成脫貧戶種艾或在蘄艾基地打工增收。
蘄春縣中醫藥産業發展中心主任高志清説,全縣艾草種植面積達到22萬畝,為工業化生産提供了充足穩定的原料。
5萬名産業工人合力造“鏈”
破捆、錘絨、切柱、包裝……4月8日,湖北蘄艾科技集團生産車間,工人們操作機器製作蘄艾産品;倉庫門口,一輛9.6米長的物流車正在裝貨。
“每天産出100噸艾條,日均發車10輛運往全國各地。”剛剛上完貨的物流員甘保林説。40歲的甘保林是蘄艾集團700多名工人之一,他去年3月從廣東返鄉就業,“每月工資6000元左右,在縣城不算低,關鍵是不出遠門,可以照顧家裏。”
2021年9月,湖北蘄艾科技集團由湖北蘄仁堂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唯艾科技集團共同出資組建。蘄仁堂是蘄春縣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開發出蘄艾條、艾灸貼等八大系列近百種養生産品,去年銷售額超過3億元;位於上海的唯艾科技,在全國有1萬多家艾灸自營店和加盟店,需要大量使用艾條。
“今年已接下2億元訂單,是去年同期的6倍。”公司董事長吳明星説,訂單大幅增長,源於引入上海資本,組建新公司,打開了全國市場。
蘄春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蘄艾産業鏈副鏈長張勰説,近年來,縣裏整合資源、要素,大力引進推動種植、加工、物流、銷售、康養等一二三産深度融合的龍頭企業,升級産業,帶動就業。
前不久,蘄艾集團投資15.8億元建設的蘄艾科技産業園動工,投産後可新增1500個就業崗位。
今年4月,李時珍中醫藥大健康科技産業園一期兩棟廠房試産。公司負責人肖本大介紹,項目總投資12億元,一期投産後可年産艾灸療器械1000萬套、艾灸貼敷5000萬片,預計産值可達20億元,實現就業千人以上。
目前,蘄春縣有565家蘄艾加工企業,約5萬名産業工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與2010年相比,蘄春縣常住人口增加6.4萬人。“人口回流,蘄艾産業功不可沒。”縣蘄艾産業協會會長田群認為。
6萬“蘄春艾灸師”帶火蘄艾
3月13日,北京市豐台區紫芳園一區,全國第一家“蘄春艾灸館”在這裡開業。
蘄春艾灸療法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今年3月,借助這個國家級非遺品牌,蘄春艾灸連鎖管理有限公司應運而生,負責打造蘄春艾灸館“千城萬店”。公司負責人朱珠介紹,按照文化宣傳、標牌服飾、技術療法等“八統一”要求,2025年底前將在全國開設2300家店,今年目標是500家。
“蘄春艾灸館”北京旗艦店有23名艾灸師,其中許文利等6人來自蘄春。“今年2月,經村裏宣傳,我來到蘄春正業艾灸培訓學校學習艾灸,結業後考取蘄艾保健灸療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學校推薦到北京就業。”26歲的許文利説,因為技術過硬,回頭客多,她月薪可過萬元。
蘄春縣人社局幹部付小華介紹,2014年起,該縣結合産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在5家職校定點培訓蘄春艾灸師,對蘄春籍學員免費,由政府買單,已為全國各地的1.5萬家艾灸店,輸送“蘄春艾灸師”近6萬人。
湖北道亨堂養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柏言説,公司與李時珍養生學院合作,3年定向引進近500名“蘄春艾灸師”,在全國佈局多家養生館,“在蘄春艾灸師宣傳帶動下,城裏人越來越認可蘄艾,道亨堂年銷蘄艾高端産品萬餘套。”
蘄春縣委書記胡安元表示,文化賦能,三産融合,艾灸館將成為蘄艾産業最具爆發力的增長點,不僅解決就業,還推動産業升級,讓蘄艾飄香全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毅 柯利華 通訊員 余立鵬 陳鈺)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