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黃石生態保護做足“繡花功夫”
2022-05-06 09:46:2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治土經驗全國推廣 空氣品質排名再進位 黃石生態保護做足“繡花功夫”

黃石生態保護做足“繡花功夫”_fororder_01

一季度,黃石全市空氣品質PM2.5濃度降至44微克/立方米,在全省13個國考城市中排名第3。(通訊員 劉莉婭 攝)

  4月底,關於黃石的兩項重要數據公佈:一季度,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增長7.8%,居全省第2位;全市空氣品質PM2.5濃度降至44微克/立方米,在全省13個國考城市中排名第3。

  作為傳統工業基地和電子信息産業新興聚集區,黃石近年在謀求經濟轉型突破的同時,做足生態保護的“繡花功夫”,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均取得顯著成果,為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高科技:讓污染無所遁形

  藏身深山,隱蔽作業,鐵山區一座露天礦坑的違法行為,沒能逃脫黃石生態執法的“天眼”。

  “只想著早點趕工期,沒想過頭頂還有環保部門的無人機。”去年6月,被捉個“現行”的鐵山區非金屬礦業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悔不當初。他介紹,該項目計劃解決開採邊坡地質不穩定、存在滑坡隱患等問題,因礦區遠離市中心,他們心存僥倖,未辦理環評手續,有效降塵措施不力,導致鐵山區空氣品質連續3個月在黃石墊底。

  “結合空氣監測走航車、雷達掃描,我們發現了影響空氣品質的一些可疑點位。”黃石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副支隊長汪育威説,鎖定相關區域後,通過無人機“地毯式”排查,跟蹤車輛運輸線路,最終確認了污染源。

  為讓污染無處遁形,該市生態環境局搭建污染源在線監測平臺,延伸監管觸角,織密監管網絡,全面推行非現場監管模式。截至目前,已有122家企業、196個各類點位納入監控,覆蓋面持續擴大。

  2021年,黃石市環境行政處罰下達決定數全省第一,適用環保法配套辦法案件實現各類型全覆蓋全省第一。同年,黃石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在全省再進2位;水環境品質優良比例72.7%,超過考核目標9.1%;黃石治土經驗繼續在全國全省推廣。

  強引導:助企業綠色轉型

  “當年集團收購新冶鋼後,負責同志率隊登頂西塞山,想看看廠區全貌,沒料到嚴重的霧霾讓一行人皺起眉頭。”4月29日,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段殿勇再登故地,眼前已是一片美景。

  “十三五”期間,黃石市關閉露天採石場131家,關停五小企業100多家,“關改搬轉”化工企業16家,復綠沿江岸線2782畝,復墾工礦廢棄地7萬畝,修復治理開山塘口237個,沿江環湖等重點區域礦山全部關停。

  嚴格的環保舉措倒逼企業轉型。“2004年起,大冶特鋼便不斷淘汰落後産能,甚至砍掉了設備落後但年産值超3.5億元的東鋼廠區。”段殿勇介紹,今年將繼續投資4.5億元實施超低排放深度治理項目,完成後排放指標將達國際先進水準。

  華新水泥通過協同化技術將廢棄物“變廢為寶”,將城市垃圾、工業廢物等作為水泥窯的替代燃料和替代原料。大冶有色進行礦産資源綜合再利用,將銅冶煉爐渣、煙道灰回選精礦,煙氣用於餘熱發電,通過各環節資源的循環利用,年新增産值80億元。

  長樂山下,循環經濟産業園內,光大(黃石)靜脈産業園、大江環科、荊冶湘環保等企業緊盯固廢、危廢綜合利用,待新簽約的一批項目投運後,其産值將超100億元。

  暖服務:讓發展與生態共榮

  “幸虧有黃石市生態環境局出謀劃策,不然企業還不知道往哪搬。”3月底,剛落戶于黃石港物流園的某圖文廣告公司負責人陳女士正忙著協調廢氣收集處理裝置安裝。

  此前,黃石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接到沈家營社區居民投訴,圖文廣告公司異味擾民。現場檢查中,執法人員查明該公司使用的平板UV噴印機和鐳射機雕刻機會在製作廣告牌時産生異味,發現該公司選址不符合《湖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選址要求。“局裏一方面要求停業整改,一邊幫我們尋找到合適搬遷點,並辦好前期環保手續。”陳女士説。

  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沈巍説,執法過程中,要盡心幫扶企業,力促整改提速,實現“雙贏”。“去年共下達處罰決定261件,全省靠前,但也對14家輕微環境違法並及時改正的企業作出不予處罰的決定。”

  今年4月,2022年版《黃石市生態環境輕微環境違法行為不予處罰清單》出臺,繼續以“硬核”措施優化營商環境。針對建設項目、水污染防治等10個方面的初次違法且在限期內完成改正的輕微環境違法行為,將實施包容審慎監管,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馬文俊 通訊員 戴鼎 劉莉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