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堅守品質 追求卓越 湖北研究生招生數十年增長82%
2022-06-15 09:49:4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胡曉萌

堅守品質 追求卓越 湖北研究生招生數十年增長82%_fororder_01

5月31日拍攝新建成的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範區。目前,該區已有首批研究生入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 攝)

  6月14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佈會第四場。在湖北分會場上,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周啟紅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教育規模突破性增長,高層次人才不斷匯聚,服務發展水準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十年來,湖北研究生招生數由3.81萬人增長到6.93萬人,增長82%;在學研究生由11.09萬人增加到20.04萬人,增長81%;畢業研究生由3.28萬人增長到4.41萬人,增長34%;高校專任教師博士比例由19%增加到32%,增長13個百分點。

  構建一流大學體系

  2017年以來,湖北省財政每年投入30億元專項經費,支持7所部屬高校32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和17所省屬高校29個國內一流學科建設。

  前不久,教育部公佈了2021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入選名單。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2021年,該校新增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5個,其中國家級20個、省級15個。2019年至2021年,該校累計入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9個,其中國家級74個、省級15個。學校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招生專業佔比超過70%,位居全省第一;獲批工科和醫科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總計42個,位居全省第一。

  我省以學科為基礎,建立學科分層建設體系,實施“三個行動”,引導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領域和方向爭創一流——

  實施“世界一流學科培育行動”,重點建設10個左右學科,夯實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基礎;

  實施“國內一流學科爭創行動”,加強建設30個左右學科,壯大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基本盤;

  實施“優勢特色學科建設行動”,支持建設150個學科(群),提升學科建設的整體水準。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2021年,湖北省出臺了推進新時代湖北研究生教育高品質發展的35條措施。在鄂高校加快優化重組學院、學科佈局結構,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組建了網絡安全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微電子學院等新興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建成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交叉學科創新高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今年組建高等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等,加快跨學科平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三位一體化建設。

  2021年11月,省教育廳等六部門印發了關於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佈局的相關文件,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湖北“51020”現代産業體系,實現了5個萬億産業、10個五千億産業、20個千億産業集群均有一批學科專業緊密對接。

  以武漢紡織大學為例,該校積極構建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創意製造、效益製造四大學科群,以製造業優勢帶動多學科發展。

  深度融入發展大局

  長期以來,研究生教育面臨資源相對短缺、相關主體積極性不夠等突出問題。不少學校堅持特色,拓展創新——

  武漢理工大學緊密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建設了海南研究院,以“地方政府引導+地方研究院支撐”的模式協同培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採取“六融合一底色”的方法,著力打造複合型的“經濟之才”“法律之才”、“管理之才”。

  武漢科技大學要求研究生跟著導師進團隊、進平臺、進項目,培養“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

  這十年,湖北省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積體電路、網絡空間安全、關鍵軟體、生物育種、考古學等領域,承接實施國家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5個。

  高校擁有的科教優勢逐漸凸顯,支撐科技自立自強能力不斷提升。現有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等2個國家大科學設施和18個全國重點實驗;9家湖北實驗室中,就有5家由高校牽頭;佈局建設的8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6個依託高校建設。一大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參與重大科研平臺建設,承擔了一批重大科研項目,産出了一大批高水準科研成果。

  仰望星空,俯身耕耘。一批批研究生帶著自身所學投入到鄉村振興中。華中農業大學2020屆農業碩士畢業生韋壯敏,讀研期間就跑遍了全國10多個柑橘主産區,畢業後在廣西山區推廣柑橘栽培技術,運用所學助力果農增産增收致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田佩雯 通訊員 梁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