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十年翻倍 達10.95%
2022-09-01 10:02:49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蔣碩

湖北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十年翻倍 達10.95%

  公民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土壤。

  8月31日召開的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透露,湖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0.95%,超過全國平均值,居中部第一、全國第九,比2012年的5.47%提高了5.48個百分點。這主要得益於全省不斷完善科普組織體系,科普能力不斷提高。

  10萬餘場“花式”科普活動潤物無聲

  “建築業以機器人輔助人工,將來是否會讓很多人失業?”今年5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在武漢二中以“智慧技術重塑建築未來”為題進行科普講座,該校學生譚思晨拋出這個“犀利”的問題。

  “你以後可以創造更高級的新業態,帶來更多新職業,提供就業崗位。今天,你給我提出這個問題,期待你未來能解決這個問題。”丁烈雲回答並寄語小姑娘,現場掌聲雷動。

  這是“荊楚科普大講堂”今年第一場線下院士講座。該活動已累計舉辦400余場,十多位院士、名家以及數十位科普工作者面對面、手把手傳播知識,科普內容從上天攬月到下海探秘,貫穿古今中外,從物理考題到田間地頭實用技術,包羅世間萬象,為孩子點燃理想,為農民解決問題,為大眾傳播知識。

  “荊楚科普大講堂”“江城科普快車”“東湖科普綠道”“智豆”……十年來,湖北省持續實施“五個一”科普工程,打造了一批科普特色品牌。據不完全統計,十年來,全省共開展科普活動10萬餘場,遍及全省各地。2438個科技志願服務隊、近16萬志願者參與其中。科普講座、大型科普劇、科普電視大賽、優質科普作品、中小學種“太空種子”、科普直播……各種線上、線下的科普主題活動日益群眾化、社會化、經常化,內容也由“知識補課”向“價值引領”轉變,突出對科學興趣、思想觀念、理想信念等的正確導向作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精準滴灌”五類人群 科學素質齊頭並進

  23支省級科技專家團隊、220多支市縣科技專家團隊活躍在荊楚田間地頭,為農民開展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協助鄉鎮進行産業化頂層設計。近三年,湖北省動員科技專家5311人,建設農技協406個,帶動脫貧42465人。

  一個龐大的科技助農志願團隊遍佈全省,與專家團隊互為補充。截至目前,湖北省組建農業科技志願服務團隊1186個,農技專家41630人,均在全國排名第13位;開展農技志願服務活動2417次,全國排名第六。

  這樣的精準施策不僅助推鄉村振興,也提升了農民科學素質。湖北省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7.36%,高於全國農村居民水準。

  近年來,湖北省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重點提升青少年、農民、産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5類人群的科學素質。如,對於青少年,推出英才計劃、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青少年國際交流等科技活動;對領導幹部等,邀請院士專家走進黨校(行政學院)授課,發放公務員科普讀本。

  針對不同人群,用新手段和新方法進行更精準科普,為孩子種下科學夢想,讓“銀發族”跨過“數字鴻溝”,為農民解決技術難題,湖北省不同人群科學素質水準均有大幅提升。

  共建科普共同體 群眾滿意度超七成

  2021年11月,建築面積和展教設施“全國一流、中部領先”的省科技館建成開館,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截至目前,已有6萬餘人去該館體驗科技魅力。

  至此,湖北省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成效初顯,進一步加大優質科普資源的有效供給。省科協統計數據顯示,市(州)縣科技館開放數量達到58家,展廳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即便受疫情影響,全年接待人數仍超過142萬。

  湖北省還積極探索新模式,依託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設立專業館、特色館,拓展科普供給和服務覆蓋,形成了種類齊全、特色鮮明、品質較高的科普教育基地集群,共300多家。目前,湖北省共有34家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七、中部第一。

  同時,一批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和農村中學科技館持續向貧困偏遠地區傾斜;在城市地鐵、城鎮公園、市民廣場、自然濕地等地融入科普元素,將科學的種子撒向每一個角落。

  調查顯示,湖北省公民對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科普場所的滿意度較高。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各種信息渠道和科普場所對其在獲取知識、增加興趣、加深認識、形成觀點、解決問題等方面均有很大或一定程度提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通訊員 雷鳴 張慧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